
《童年》的精彩片段400字,感悟200字。《鲁宾徐漂流记》前半部分精彩片段400字,感悟200字。100分!!!!
顺便把《昆虫记》的精彩片段400字,感悟200字写上。还有杂志《读者》上精彩片段抄400字,感悟200字...
顺便把《昆虫记》的精彩片段400字,感悟200字写上。还有杂志《读者》上精彩片段抄400字,感悟200字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昆虫记》:有许多昆虫,它们在这世界上做着极有价值的工作,尽管它们从来没有因此而得到
相应的报酬和相称的头衔。当你走近一只死鼹鼠,看见蚂蚁、甲虫和蝇类聚集在它身上
的时候,你可能会全身起鸡皮疙瘩,拔腿就跑。你一定会以为它们都是可怕而肮脏的昆
虫,令人恶心。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它们正在忙碌着为这个世界做清除工作。让我们来
观察一下其中的几只蝇吧,我们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有益于人类,有益
于整个自然界了。
你一定看见过碧蝇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绿头苍蝇”。它们有着漂亮的金绿
色的外套,发着金属般的光彩,它们还有一对红色的大眼睛。
当它们嗅出在很远的地方有死动物的时候,会立即赶过去在那里产卵。几天以后,
你会惊讶地发现那动物的尸体变成了液体,里面有几千条头尖尖的小虫子,你一定会觉
得这种方法实在有点令人反胃,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更好更容易的方法消灭腐
烂发臭的动物的尸体,让它们分解成元素被泥土吸收而再为别的生物提供养料呢?是谁
能够使死动物的尸体奇迹般地消失,变成一滩液体的呢?正是碧蝇的幼虫。
如果这尸体没有经过碧蝇幼虫的处理,它也会渐渐地风干,这样的话,要经过很长
一段时间才会消失。碧蝇和其它蝇类的幼虫一样,有一种惊人的本事,那就是能使固体
物质变成液体物质。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试验,把一块煮得很老的蛋白扔给碧蝇作食物,
它马上就把这块蛋白变成一滩像清水一样的液体。而这种使它能够把固体变成液体的东
西,是它嘴里吐出来的一种酵母素,就好像我们胃里的胃液能把食物消化一样。碧蝇的
幼虫就靠着这种自己亲手制作的肉汤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其实,能做这种工作的,除了碧蝇之外,还有灰肉蝇和另一种大的肉蝇。你常常可
以看到这种蝇在玻璃窗上嗡嗡飞着。千万不要让它停在你要吃的东西上面,要不然的话,
它会使你的食物也变得充满细菌了。不过你可不必像对待蚊子一样,毫不客气地去拍死
它们,只要把它们赶出去就行了。因为在房间外面,它们可是大自然的功臣。它们以最
快的速度,用曾经活过的动物的尸体产生新的生命,它们使尸体变成一种无机物质被土
壤吸收,使我们的土壤变得肥沃,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良性循环。
感悟:《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 让中国读者首次领略《昆虫记》的真实面目。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和《昆虫学札记》。
《读者》:像春天一样
米尔顿.卡普兰
王成辉
------
我在街角杂品店前停下来吃早餐。因为有些迟了,便急匆匆地吃了些炸面圈,喝了咖啡
后就急步走进地铁站,跑下台阶,赶上了我常搭的那趟列车。我抓住吊带,装作看报,却不
停地扫视这些挤在我周围的人们。他们还是我每天看到的人。他们认识我,我也认识他们,
我们却没有微笑,像是偶遇的陌生人。
我听他们谈他们的烦忧和朋友,我也希望有人来与我谈天,以打破长长铁骑发出的单调
的声音。
地铁快到第175街的时候,我又紧张起来。她通常就在那站上车。她举止文雅,不像其
他人那样推推搡搡。她总是挤进一个小地方,紧挨着人们,紧握住一个大概包着她午餐的机
关信袋。她从不带一张报纸或一本书;我想要是你撞上这种情况,再想看书看报也是看不进
------ 去的。
她身着鲜艳的户外装束,我猜她大概住在新泽西。这些新泽西人到达了那个车站。她的
脸蛋很漂亮,擦洗得干干净净,根本不必涂脂抹粉。她除了涂口红外从不化妆。她天然的波
浪式头发,呈显协调的浅棕色,就像飘落的白杨树叶的色调。其余她所做的就是抓住车的辕
杆,想着她自己的主意。她那双明亮的蓝眼睛温情脉脉。
我总是喜欢看着她,但又得小心翼翼,唯恐她发现我在看她,怕她生气,怕她离我而
去,那样我便没有任何朋友了,因为她是我唯一真正的朋友,尽管她好像还不知道。我孤身
一人在纽约,我认为我有点怕羞,不容易交朋友。同伴们都有家室,他们要过他们自己的生
活,我怎能邀请人家到我的单身房间来呢?因此只好他们走他们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
桥。
------ 这座城市真使我心烦。它过于庞大,人声嘈杂——对我这个独行者来说人也太多了。我
大概适应不了它。我曾习惯于小新罕布什尔农场的宁静,但在那里不会有任何远大前程。后
来我从海军退伍,就申请到了银行的这个职位。我料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但我却是孤独寂
寞。
当坐车前行我身体随车子的运动而摇晃时,我喜欢想象我和她是朋友,甚至有时我被诱
惑而对她微笑,很友好而非冒失地说些诸如“早上天气真好,是吗?”之类的话。可是我会
惊慌的。她也许会以为我狡猾,会冷淡我,似乎根本没有看到我,仿佛我不存在。于是第二
天早晨,她再也不在这儿,我也没有任何人去想了。我一直梦想或许总有一天我要结识她。
你知道,要自然而然地。
或许像这样:她从车门进来,有人推着了她,使她擦着了我。她会敏捷地说:“哦,请
------ 原谅。”
我就礼貌地举起帽子答道:“一点都没关系”。并向她微笑以示我不在意,于是她会对
我回报一笑说:“天气真好,是吗?”那我就说:“像春天一样。”我们大概不再说啥,但
当她在第34街准备下车时,大概会朝我轻轻挥手说声“再见”的,我就再次斜帽致意。
第二天早晨,她进来见到我就会说“你好!”或“早上好!”那我也给她打招呼,再说
些使她看出我对春天还稍有了解的话。不给她说俏皮话,因为我不愿让她把我看成那种油腔
滑调、在地铁里随便结交姑娘的人。
不多久,我们将有些友情,开始谈论天气和新闻等。有一天她会说:“你说滑稽不?我
们天天在这儿交谈,却连各自的名字都不知道。”我就站得笔直,倾斜我的帽子说:“我喜
欢你认识托马斯.皮尔斯先生。”她也会很认真地说:“您好,皮尔斯先生。我要你认识伊
------ 丽莎白.阿尔特梅丝小姐”。她一定是戴着那种姑娘们春天常戴的白手套。我们周围的人会
微笑,他们也在分享我俩的欢乐。
“托马斯。”她说,当她试着把我的名字念出声来时。
“干嘛?”我就问。
“我总不能叫你托马斯。”她说:“那太拘谨了。”
“我的朋友管我叫汤米。”我就告诉她。
“我的朋友叫我贝蒂。”
大概就会这样。或许不久后我会提到一部正在音乐大厅上映的好影片的名字,假如她有
空,我就建议去看——她会立刻说:“嗬,我也喜欢看!”我就早点完成工作到她工作的地
方去接她,一起出去找个地方共进晚餐。进餐时我就与她谈,告诉她新罕布什尔,或许说起
------ 我曾多么孤寂,如果那是一个安静舒适的好座位,我还可能告诉她我曾多么怕羞。
她会用闪亮的眼睛盯着我仔细听,双手手指交叉紧握,倚在桌上,让我能闻到她头发的
芳香。她会低语:“我也怕羞。”我们背靠背,悄悄地微笑,接着就吃饭,不再说啥。
此后,我们就一起去影院欣赏电影。有时在影片的精彩片段,她的手大概会碰我的手,
或许我移动身姿用手偶然摸摸她的手,她不挪开,我就抓住它。我在这里,在上千人中间,
再不感到孤独:我和我的女朋友在一起。
然后,我送她回家。她不会要我走完全程的。“我住在新泽西。”她会说:“你送我回
家,真是太好了,但我不能要你像这样走很远的路。别担心,我没事儿。
”但我会抓住她的胳臂说:“跟我走。我要送你回家。我喜欢新泽西。”我们就乘公共
汽车穿过乔治.华盛顿大桥,跨过它下面奔流不息,黑色而又神秘的哈得逊河,就到新泽西
------ 了。我们见到了她家院落的灯火,她会邀请我进去,但我就说太迟了,于是她会恳求我:
“那么你得答应我这周星期天来吃晚饭。”我就答应,然后……列车慢了下来,因为停车,
人们努力使自己站稳。这就是第175街站,一大群人等着上车。我渴望找到她,却到处也看
不到。我心绪低落,可正在这时却发现她在另一侧。她戴着一顶新帽子,上面有几朵小花。
车门一打开,人们就朝里涌。
她夹在蜂拥的人流中不能动弹,猛地撞到我身上,拼命一把抓住我正握住的吊带不放。
“请原谅。”她气喘吁吁。
我的双手被压着,不能倾斜我的帽子,但我礼貌地答道:“没关系。”
车门关起来,列车开动了。她只好抓住我的吊带,没有其他任何位置了。
“今天天气真好,是吗?”她说。
列车正在转弯,车轮擦着铁轨发出尖锐的声音,就像新罕布什尔的鸟儿歌唱。
我的心疯狂地跳动着。
“象春天一样。”我说。
感悟:《读者》正以强劲的势头继续发展,作为《读者》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的间歇期,“胜极而衰”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读者》虽然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神话,但这个神话也面临不少的问题。
波浪式前行是任何事物都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就《读者》的发行量来说,1000万已经基本上到了量的顶点,如果《读者》的经营者不警醒,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适时的作出改革,发行量的下降在所难免。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有一定根据的。
首先,与世界排名靠前的美国《读者文摘》相比,两者的文化基础不同,他们面向的是全球的英文读者,具有广泛的受众,而《读者》的受众则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读者》在国内的市场基本达到饱和。而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受语言体系的限制,面向非华人受众的读者群仍旧是个空白。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人的阅读方式逐步电子化,平面媒体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而《读者》未来的潜在读者群正在逐渐减少。
另外,虽然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政府对文化产业基本上实行保护的政策,但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多元文化必将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将造成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读者》的发展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还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式的短文正逐渐成为人们从平面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以哲理性的长文启迪人们思想的《读者》,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外。因为人们阅读平面媒体的绝对时间正在减少,而在平面媒体中,短文更符合人们现代化的生活节奏。
最后,最头疼的就是盗版。随着现代化的仪器逐渐面世,盗版将在很多方面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正版图书发行量的减少,而较差的图书质量会误导读者,从而误导读者对《读者》杂志本身的认识,使固有受众逐步流失。
在这种大背景下,反观时下的《读者》,我们应该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意识。而我这位刚从大学毕业的黄毛小子,在这里谈经布道,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但我想说,我选择了《读者》,我就希望她能长久健康的发展。这段时间,听了老总们的讲课,也去印刷厂进行了实习,感触颇深。关于如何推进《读者》继续向前发展,我自己也进行了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拙见,若能启发各位领导一些战略发展上的灵感,那将是我无比自豪并倍感荣幸的事。
相应的报酬和相称的头衔。当你走近一只死鼹鼠,看见蚂蚁、甲虫和蝇类聚集在它身上
的时候,你可能会全身起鸡皮疙瘩,拔腿就跑。你一定会以为它们都是可怕而肮脏的昆
虫,令人恶心。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它们正在忙碌着为这个世界做清除工作。让我们来
观察一下其中的几只蝇吧,我们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有益于人类,有益
于整个自然界了。
你一定看见过碧蝇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绿头苍蝇”。它们有着漂亮的金绿
色的外套,发着金属般的光彩,它们还有一对红色的大眼睛。
当它们嗅出在很远的地方有死动物的时候,会立即赶过去在那里产卵。几天以后,
你会惊讶地发现那动物的尸体变成了液体,里面有几千条头尖尖的小虫子,你一定会觉
得这种方法实在有点令人反胃,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更好更容易的方法消灭腐
烂发臭的动物的尸体,让它们分解成元素被泥土吸收而再为别的生物提供养料呢?是谁
能够使死动物的尸体奇迹般地消失,变成一滩液体的呢?正是碧蝇的幼虫。
如果这尸体没有经过碧蝇幼虫的处理,它也会渐渐地风干,这样的话,要经过很长
一段时间才会消失。碧蝇和其它蝇类的幼虫一样,有一种惊人的本事,那就是能使固体
物质变成液体物质。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试验,把一块煮得很老的蛋白扔给碧蝇作食物,
它马上就把这块蛋白变成一滩像清水一样的液体。而这种使它能够把固体变成液体的东
西,是它嘴里吐出来的一种酵母素,就好像我们胃里的胃液能把食物消化一样。碧蝇的
幼虫就靠着这种自己亲手制作的肉汤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其实,能做这种工作的,除了碧蝇之外,还有灰肉蝇和另一种大的肉蝇。你常常可
以看到这种蝇在玻璃窗上嗡嗡飞着。千万不要让它停在你要吃的东西上面,要不然的话,
它会使你的食物也变得充满细菌了。不过你可不必像对待蚊子一样,毫不客气地去拍死
它们,只要把它们赶出去就行了。因为在房间外面,它们可是大自然的功臣。它们以最
快的速度,用曾经活过的动物的尸体产生新的生命,它们使尸体变成一种无机物质被土
壤吸收,使我们的土壤变得肥沃,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良性循环。
感悟:《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 让中国读者首次领略《昆虫记》的真实面目。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和《昆虫学札记》。
《读者》:像春天一样
米尔顿.卡普兰
王成辉
------
我在街角杂品店前停下来吃早餐。因为有些迟了,便急匆匆地吃了些炸面圈,喝了咖啡
后就急步走进地铁站,跑下台阶,赶上了我常搭的那趟列车。我抓住吊带,装作看报,却不
停地扫视这些挤在我周围的人们。他们还是我每天看到的人。他们认识我,我也认识他们,
我们却没有微笑,像是偶遇的陌生人。
我听他们谈他们的烦忧和朋友,我也希望有人来与我谈天,以打破长长铁骑发出的单调
的声音。
地铁快到第175街的时候,我又紧张起来。她通常就在那站上车。她举止文雅,不像其
他人那样推推搡搡。她总是挤进一个小地方,紧挨着人们,紧握住一个大概包着她午餐的机
关信袋。她从不带一张报纸或一本书;我想要是你撞上这种情况,再想看书看报也是看不进
------ 去的。
她身着鲜艳的户外装束,我猜她大概住在新泽西。这些新泽西人到达了那个车站。她的
脸蛋很漂亮,擦洗得干干净净,根本不必涂脂抹粉。她除了涂口红外从不化妆。她天然的波
浪式头发,呈显协调的浅棕色,就像飘落的白杨树叶的色调。其余她所做的就是抓住车的辕
杆,想着她自己的主意。她那双明亮的蓝眼睛温情脉脉。
我总是喜欢看着她,但又得小心翼翼,唯恐她发现我在看她,怕她生气,怕她离我而
去,那样我便没有任何朋友了,因为她是我唯一真正的朋友,尽管她好像还不知道。我孤身
一人在纽约,我认为我有点怕羞,不容易交朋友。同伴们都有家室,他们要过他们自己的生
活,我怎能邀请人家到我的单身房间来呢?因此只好他们走他们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
桥。
------ 这座城市真使我心烦。它过于庞大,人声嘈杂——对我这个独行者来说人也太多了。我
大概适应不了它。我曾习惯于小新罕布什尔农场的宁静,但在那里不会有任何远大前程。后
来我从海军退伍,就申请到了银行的这个职位。我料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但我却是孤独寂
寞。
当坐车前行我身体随车子的运动而摇晃时,我喜欢想象我和她是朋友,甚至有时我被诱
惑而对她微笑,很友好而非冒失地说些诸如“早上天气真好,是吗?”之类的话。可是我会
惊慌的。她也许会以为我狡猾,会冷淡我,似乎根本没有看到我,仿佛我不存在。于是第二
天早晨,她再也不在这儿,我也没有任何人去想了。我一直梦想或许总有一天我要结识她。
你知道,要自然而然地。
或许像这样:她从车门进来,有人推着了她,使她擦着了我。她会敏捷地说:“哦,请
------ 原谅。”
我就礼貌地举起帽子答道:“一点都没关系”。并向她微笑以示我不在意,于是她会对
我回报一笑说:“天气真好,是吗?”那我就说:“像春天一样。”我们大概不再说啥,但
当她在第34街准备下车时,大概会朝我轻轻挥手说声“再见”的,我就再次斜帽致意。
第二天早晨,她进来见到我就会说“你好!”或“早上好!”那我也给她打招呼,再说
些使她看出我对春天还稍有了解的话。不给她说俏皮话,因为我不愿让她把我看成那种油腔
滑调、在地铁里随便结交姑娘的人。
不多久,我们将有些友情,开始谈论天气和新闻等。有一天她会说:“你说滑稽不?我
们天天在这儿交谈,却连各自的名字都不知道。”我就站得笔直,倾斜我的帽子说:“我喜
欢你认识托马斯.皮尔斯先生。”她也会很认真地说:“您好,皮尔斯先生。我要你认识伊
------ 丽莎白.阿尔特梅丝小姐”。她一定是戴着那种姑娘们春天常戴的白手套。我们周围的人会
微笑,他们也在分享我俩的欢乐。
“托马斯。”她说,当她试着把我的名字念出声来时。
“干嘛?”我就问。
“我总不能叫你托马斯。”她说:“那太拘谨了。”
“我的朋友管我叫汤米。”我就告诉她。
“我的朋友叫我贝蒂。”
大概就会这样。或许不久后我会提到一部正在音乐大厅上映的好影片的名字,假如她有
空,我就建议去看——她会立刻说:“嗬,我也喜欢看!”我就早点完成工作到她工作的地
方去接她,一起出去找个地方共进晚餐。进餐时我就与她谈,告诉她新罕布什尔,或许说起
------ 我曾多么孤寂,如果那是一个安静舒适的好座位,我还可能告诉她我曾多么怕羞。
她会用闪亮的眼睛盯着我仔细听,双手手指交叉紧握,倚在桌上,让我能闻到她头发的
芳香。她会低语:“我也怕羞。”我们背靠背,悄悄地微笑,接着就吃饭,不再说啥。
此后,我们就一起去影院欣赏电影。有时在影片的精彩片段,她的手大概会碰我的手,
或许我移动身姿用手偶然摸摸她的手,她不挪开,我就抓住它。我在这里,在上千人中间,
再不感到孤独:我和我的女朋友在一起。
然后,我送她回家。她不会要我走完全程的。“我住在新泽西。”她会说:“你送我回
家,真是太好了,但我不能要你像这样走很远的路。别担心,我没事儿。
”但我会抓住她的胳臂说:“跟我走。我要送你回家。我喜欢新泽西。”我们就乘公共
汽车穿过乔治.华盛顿大桥,跨过它下面奔流不息,黑色而又神秘的哈得逊河,就到新泽西
------ 了。我们见到了她家院落的灯火,她会邀请我进去,但我就说太迟了,于是她会恳求我:
“那么你得答应我这周星期天来吃晚饭。”我就答应,然后……列车慢了下来,因为停车,
人们努力使自己站稳。这就是第175街站,一大群人等着上车。我渴望找到她,却到处也看
不到。我心绪低落,可正在这时却发现她在另一侧。她戴着一顶新帽子,上面有几朵小花。
车门一打开,人们就朝里涌。
她夹在蜂拥的人流中不能动弹,猛地撞到我身上,拼命一把抓住我正握住的吊带不放。
“请原谅。”她气喘吁吁。
我的双手被压着,不能倾斜我的帽子,但我礼貌地答道:“没关系。”
车门关起来,列车开动了。她只好抓住我的吊带,没有其他任何位置了。
“今天天气真好,是吗?”她说。
列车正在转弯,车轮擦着铁轨发出尖锐的声音,就像新罕布什尔的鸟儿歌唱。
我的心疯狂地跳动着。
“象春天一样。”我说。
感悟:《读者》正以强劲的势头继续发展,作为《读者》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的间歇期,“胜极而衰”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读者》虽然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神话,但这个神话也面临不少的问题。
波浪式前行是任何事物都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就《读者》的发行量来说,1000万已经基本上到了量的顶点,如果《读者》的经营者不警醒,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适时的作出改革,发行量的下降在所难免。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有一定根据的。
首先,与世界排名靠前的美国《读者文摘》相比,两者的文化基础不同,他们面向的是全球的英文读者,具有广泛的受众,而《读者》的受众则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读者》在国内的市场基本达到饱和。而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受语言体系的限制,面向非华人受众的读者群仍旧是个空白。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人的阅读方式逐步电子化,平面媒体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而《读者》未来的潜在读者群正在逐渐减少。
另外,虽然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政府对文化产业基本上实行保护的政策,但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多元文化必将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将造成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读者》的发展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还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式的短文正逐渐成为人们从平面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以哲理性的长文启迪人们思想的《读者》,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外。因为人们阅读平面媒体的绝对时间正在减少,而在平面媒体中,短文更符合人们现代化的生活节奏。
最后,最头疼的就是盗版。随着现代化的仪器逐渐面世,盗版将在很多方面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正版图书发行量的减少,而较差的图书质量会误导读者,从而误导读者对《读者》杂志本身的认识,使固有受众逐步流失。
在这种大背景下,反观时下的《读者》,我们应该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意识。而我这位刚从大学毕业的黄毛小子,在这里谈经布道,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但我想说,我选择了《读者》,我就希望她能长久健康的发展。这段时间,听了老总们的讲课,也去印刷厂进行了实习,感触颇深。关于如何推进《读者》继续向前发展,我自己也进行了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拙见,若能启发各位领导一些战略发展上的灵感,那将是我无比自豪并倍感荣幸的事。
展开全部
精彩片段
(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外公那干瘦但却匀称的身躯偎依着我,他讲起了自己童年时代的艰苦岁月,他用词很粗鲁,难懂,但他讲的很流畅,有条有理。
他那双绿莹莹的眼睛充满着热情,闪闪发光,金色的茸毛欢乐地竖起来;他那尖尖的嗓音变得又粗又重,对着我的脸吹嘘起来:
“你到这里来坐的是轮船,是蒸汽送你来的,可是我年轻的时候,得靠自己的力气拉纤,在伏尔加河上逆水行船。船在水里走,我赤着脚在岸上拉纤,踩着又尖又利的碎石子,就这样从日出到黑夜,不停地拉呀,拉呀。太阳晒的后脑壳直冒油,脑袋里像烧化的生铁似的,可还得不停地拉,腰弯的头点地,弯的浑身骨头格格响,汗流满面,汗浸的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心里直想哭,眼泪不住地流。阿廖沙,你要知道,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埋头拉纤,不停地走。有时候滑脱了纤索跌到了,跌个嘴啃泥,这到该高兴,力气都用尽了,跌一交也能喘口气,歇那么一小会儿。你瞧,这都是上帝亲眼看见的,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就在仁慈的我主耶稣眼前!……就这样,我沿着伏尔加这条母亲河的河岸走了三趟:从辛比尔斯克到雷宾斯克;从萨拉托夫到这里;又从阿斯特拉罕到马卡里耶夫的集市。这三趟足足有几千俄里!到了第四个年头,我就当上了驳船上的工长,因为我向老板显示出聪明才干!……”
听着外公讲述,我仿佛觉得他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了童话中的大力士,他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条巨大的灰色货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
有时他从床上跳下来,神气活现地挥动双手,给我表演纤夫们拉着纤索走路的样子,表演纤夫们如何从船舱里排水,一面唱着纤夫的歌谣,后来他又像年轻人那样纵身跳回到床上,一举一动都变得优美异常,他的声音更加深沉、粗重了。他继续讲下去:
“你听着,阿廖沙,当我们停下来,休息歇脚的时候,那情景就不同啦。夏天的傍晚,,在日古里镇附近,我们通常是在那座绿山脚下找一个地方,生起篝火,在篝火上煮稀饭,一个穷苦的纤夫唱起了心爱的歌谣,所有的人也都跟着他嚎叫起来,喊声震耳,让你听了浑身直打颤。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就仿佛流得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这时,一切的痛苦都像尘土似的随风而去。有时候,大伙儿只顾唱歌了,锅里的稀饭溢出来,那个专管煮饭的纤夫头上就得挨勺把子。玩耍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但不能忘了该做的事!”
有人朝屋里探了几次头,叫外公出去,可是每次都被我拦住了,我请求道:
“不要走!”
外公总是微笑着朝人们挥挥手,说:
“再等一会……”
(二)茨冈
我的确很爱伊凡,他的精彩游戏常常使我惊愕不已。
每逢礼拜六,外公把一周来犯过错的孩子挨个揍一遍,就去做晚祷了。这时,厨房里就开始了非常精彩的活动,好玩极了。小茨冈从炉炕后面捉了几只黑油油的蟑螂,接着,他飞快地用细线做成马具,用纸剪一架雪橇,不一会儿,四匹小黑马就拉着雪橇在刨平的米黄色桌面上奔跑起来。伊凡用一根细长的木片驱赶着他们,眉飞色舞地尖叫道:
“哎,去迎接主教啦!”
接着他又剪一个小纸片,贴在一只蟑螂背上,让它去追赶雪橇,一面解释说:
“忘记带布袋啦,这个修士背着布袋追上去!”
这时,伊凡又用线栓住另一只蟑螂的腿,于是这只蟑螂低着头朝前爬去。伊凡拍手叫道:
“这是教堂执事从小酒馆出来,现在去做晚祷啦!”
接着,小茨冈又拿出几只小老鼠。这些小老鼠都听他指挥,直立行走,拖着长长的尾巴,可笑地眨巴着一双机灵的像黑珍珠似的眼睛。他对小老鼠可好啦,把它们藏在自己怀里,用嘴含着糖块喂他们,不时地亲吻他们。他令人信服地说:
“老鼠是家里聪明的宠物,它非常可爱,家神特别喜欢它!谁养老鼠,家神公公就宠爱谁……”
小茨冈还会用纸牌或钱币变戏法,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他的喊叫声比孩子们还高,简直同孩子毫无差别。有一回,他跟孩子们一起玩牌,接连几次被孩子们捉了“傻瓜”,他伤心极了,生气地噘着嘴,就不再玩了。后来,他气呼呼地向我埋怨说:
“我知道是他们暗中捣鬼!他们互相使眼色,在桌子底下换牌。这能算是玩牌吗?要是捣鬼,我自己也会,而且不比他们差……”
小茨冈十九岁,比我们四个人的岁数加在一起还大。
在那些节日的夜晚,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这时,外公和米哈伊尔舅舅外出做客去了,雅科夫舅舅披散着满头卷发,抱着吉他来到厨房里,外婆准备了茶水、丰盛的小吃和伏特加酒,绿色的玻璃酒瓶底部有手工雕刻的红花。小茨冈打扮的漂漂亮亮,像陀螺似的旋转着走进来。格里戈里师傅进屋的时候侧着身,轻手轻脚,那幅墨镜的玻璃镜片闪闪发光。麻脸保姆叶夫根尼娅也来了,他的脸红红的,体态胖大,像一只大坛子,她天生一对狡猾的眼睛,嗓音很洪亮。有时候,圣母升天教堂的那个长头发执事,还有一些像梭鱼和鲶鱼一样面色阴郁、行迹可疑的人,也来参加我们的节日晚会。
人们先是大吃大喝,只听见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然后给孩子们分发节日礼物,再给每人一小杯甜果子酒,接着,热闹而又奇特的娱乐活动就渐渐开始了。
雅科夫舅舅小心翼翼地调着吉他,调好之后,每次都说一句:
“喂,诸位,我的演奏现在开始!”
说罢,他抖了抖满头的卷发,躬身抱着吉他,象公鹅似的伸长了脖子,他那张无忧无虑的圆脸仿佛在昏睡似的,他那双生动的、令人难以捉摸的眼睛在一层油雾里变得暗淡无光,他轻轻地扶弄着琴弦,弹起令人陶醉而又令人奋起的乐曲。
雅科夫弹奏的乐曲迫使人们安静下来,全场的气氛颇为紧张。曲子象一条湍急的山溪,从远方奔涌而来,浸透着地板和墙壁,激荡着人们的心,使人产生一种古怪的感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不安。倾听这音乐,你的怜悯之心会油然而生,你会怜悯所有的人,也怜悯自己。大人也都变得像孩子一样,大家做在那里屏息不动,一声不响,陷入沉思默想之中。
米哈伊尔舅舅的儿子萨沙听得最为着迷,一幅紧张的神气,一直朝雅科夫探着身子,目不转睛地望着吉他,呆呆地张着嘴,口水从嘴角流下来。有时他听得出神,不小心从椅子上掉下来,连忙用两手撑着地板。这是他干脆坐在地板上,瞪着一双呆滞的眼睛,继续听下去。
大家屏息静气地听着,如醉如痴。只有茶炉在低声欢唱,但这并不防碍人们谛听如怨如诉的吉他声。透过两扇四四方方的小窗,可以看见秋夜黑暗的夜空,时而有人轻轻敲打小窗。桌子上点着两只蜡烛,像长矛似的尖尖的烛焰金灿灿的,轻轻晃动着。
雅科夫舅舅的演奏更加投入了。他仿佛在酣睡,紧紧地咬着牙,只有两只手在单独活动:右手弯曲的手指在深色的吉他腹板上飞快地颤动,宛如一只鸟在扑棱着翅膀拼命挣扎,左手指在琴弦上急速地上下滑动。
他多喝了几杯酒,几乎每次都要用他那难听的、尖细的嗓子唱那冗长的歌谣:
要是雅科夫能变条狗,
从早到晚他叫不休:
噢哟哟,我好寂寞呀!
噢哟哟,我好发愁!
小修女,街上走;
老乌鸦,站墙头。
噢哟哟,我好寂寞呀!
蟋蟀在灶间叫不够,
吵得蟑螂们昏了头。
噢哟哟,我好寂寞呀!
一个乞丐晾晒包脚布,
另一个乞丐就来偷!
噢哟哟,我好寂寞呀!
是啊,哎,我好发愁!
这支歌谣听得我痛苦极了,当雅科夫舅舅唱到那两个乞丐的时候,我实在忍耐不住,伤心地痛哭起来。
小茨冈听音乐的时候,也和大家一样,全神贯注,他把手指插进乌黑的头发里,眼睛盯着屋角,鼻子里发出轻轻的呼噜声。有时他突然叫起来,惋惜地说:
“上帝啊,要是给我一副好嗓子,我也来唱一个!”
外婆这时叹着气说:
“好啦,雅沙,你弹得让人心里难受!凡尼亚,你来给大家跳个舞吧……”
有时候,外婆的请求不是马上能够得到满足的,不过乐师往往是忽然用手掌按住琴弦,停一秒钟,然后握起拳头,往地板上重重地一甩,仿佛把一件既无形又无声的东西从自己身上甩掉,神气活现地喊道:
“扔掉忧愁和烦恼吧!凡尼卡,出场!”
小茨冈捋了捋逢乱的头发,拉了拉那件橘黄色衬衫,像踩着钉子似的小心翼翼地走到厨房中央,他那黑黑的面颊泛起红晕,不好意思地微笑着,请求到:
“只是你的节拍要快一点,雅科夫·瓦西里奇!”
于是雅科夫像发疯似的弹起吉他,小茨冈在厨房中央旋转着,仿佛浑身着了火,踏着小碎步,靴跟敲击地板,震得桌子上和橱柜里的餐具哗哗响,一会儿,他又张开双臂,恰如雄鹰展翅,两腿舞的飞快,简直看不出他在迈步;他忽然尖叫,或往下蹲,像一只金色的雨燕飞来飞去,他的丝绸衬衫金光闪闪,颤抖着,浮动着,映照着周围的一切。
小茨冈忘情地跳着,毫无倦意。看来,如果现在打开门让他到外面去跳,他会沿着大街一直跳下去,跳遍全城……”
“横穿一次!”雅科夫舅舅用脚打着拍子,喊道。
接着他尖利地吹了一声口哨,用挑逗的声音喊了几句插科打诨的调皮话:
哎嗬哟!我这双破草鞋呀,
扔了怪心疼,
要是没有这双破草鞋呀,
我早就把老婆孩子扔!
坐在桌子四周的人们全身颤动着,有时象被火烧着似的,尖声喊叫着。留大胡子的师傅不时拍打自己光秃秃的头,嘴里低声念叨着什么。有一次,他朝我俯下身来,柔软的大胡子盖住了我的肩头,像对大人似的凑近我的耳朵小声说:
“列克赛·马克西梅奇,要是你父亲还活着,请他到这里来,他会跳的更红火!他是个快乐开朗的人,喜欢逗人乐。你还记得他吗?”
“记不得了。”
“记不得了?他常常和你外婆跳舞,你等一下!”
老师傅说着站起身来,他个子很高,脸色像圣像似的,显得疲惫不堪。他向我外婆鞠一躬,用异常深沉的声音请求道:
“阿库里娜·伊凡诺夫娜,劳您的大驾,给大伙儿跳个舞吧!就像您过去跟马克西姆·萨瓦杰耶维奇那样,跳个舞,让我们高兴高兴吧!”
“你说什么,亲爱的,你说什么,格里戈里·伊凡内奇先生?”外婆向后缩着身子,面带微笑地说:“我那里会跳舞呀!我就会逗人发笑……”
可是大家不放过她,齐声请求她,这时她像年轻人似的“霍”地一声站起身来,整了整裙子,挺直身子,仰起他那笨大的头,在厨房里跳起舞来,边跳边喊:
“好哇,你们尽情地笑吧!喂,雅沙,你给换一个曲子!”
雅科夫舅舅一跃而起,全身挺直,两眼微闭,缓缓地弹奏起来。小茨冈停了一下,跳到外婆跟前,半蹲着身子,围绕着外婆跳,而外婆舒展双臂,轻轻地跳着,她的两脚在地板上无声地滑动,仿佛在空中漂浮着,他扬着眉毛,那双乌黑的眼睛望着远方。我觉的,外婆的样子很滑稽,忍不住“噗哧”一笑。格里戈里师傅立刻伸出一个指头严厉地制止我,所有在场的大人也都用责备的目光扫了我一眼。
“别再跺脚了,伊凡!”格里戈里师傅讥笑地说,小茨冈很听话,立刻跳到旁边,在门槛上坐下来。这时保姆叶夫根尼娅提起嗓子唱起来,她的嗓音不高,但清脆悦耳:
绣花姑娘哟,真可怜,
一个礼拜她要绣六天,
累的她腰酸腿又疼哟,
哎哟哟,忙的她整天不得闲!
外婆不跳了,仿佛在低声讲述什么。这时她轻轻地走来走去,身子摇晃着,若有所思,有时手搭凉棚朝四下里瞧瞧,整个胖大的身躯在优柔地摇动,脚步迟缓,小心翼翼。她停下来,忽然被什么东西吓了一跳,脸哆嗦了一下,皱了皱眉,脸上立刻浮现出和蔼可亲的微笑。她朝旁边躲了躲,伸出一只手,恭恭敬敬地给人让路。然后她垂下头,屏息静气,脸上的笑容更加迷人,她仔细听了听乐曲,忽然间,她迈开舞步,像旋风似的旋转起来,整个身子显得更加匀称,身材也显得更高大了。此时此刻,她奇迹般地恢复了青春,变的漂亮、可爱,优美动人的舞姿紧紧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叶夫根尼娅用深沉、洪亮的嗓音唱道:
好容易熬到礼拜天,
做完午祷就去舞翩翩。
她最后一个回家转呀,
真可惜,美妙的节日实在短!
外婆跳完之后,回到茶炉旁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大家都夸她的舞跳的好,而她理了理头发,说:
“你们算了吧!真正会跳舞的女子你们还没见过呢。在我们巴拉罕纳城,曾经有一个姑娘,我不记得她是谁家的姑娘,叫什么名字了,看她跳舞,有些人会高兴得流泪!只要你看她一眼就够幸福的了,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我非常羡慕她,真是惭愧!”
“歌唱家和舞蹈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保姆叶夫根尼娅严肃地说,这时她又唱起有关大卫王的歌儿,而雅科夫舅舅搂抱着小茨冈,对他说:
“你要是能在酒馆里跳舞就好了,人们看了你的舞蹈会着迷的!……”
“我想有一副好嗓子!”小茨冈用抱怨的口吻说,“要是上帝给我一副好嗓子,我呀,先唱十年,然后就去当修士!”
大家都喝了不少酒,格里戈里的酒量特大。外婆一杯接一杯地给他到酒,一面警告他说:
“格里沙,你要当心呢,再喝下去,你的眼睛会喝瞎的!”
格里戈里满不在乎地回答说:
“那就喝瞎好啦!这双眼睛我也用不着啦,什么世面咱没见过呢……”
他虽然没有喝醉,可是话越来越多,几乎说的都是我父亲的事:
“马克西姆·萨瓦杰耶维奇是我的好朋友,他真是个心胸宽广的人……”
外婆连声叹息地附和说:
“是啊,他是上帝的好孩子……”
这一切都非常有意思,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不安,这一切流露着淡淡的哀愁,悄悄地,无休止地侵扰着我的心。在人们身上,哀愁和欢乐同在,无法分开,有时莫名其妙地相互交替着,变幻无常,令人难以捉摸。
有一次,雅科夫舅舅喝了酒,并没有完全喝醉,就动手撕自己的衣服,疯狂地揪自己的头发和稀疏的淡黄色胡子,揪自己的鼻子和下垂的嘴唇。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他号啕大哭,泪流满面。“这是为什么?”
他在自己脸上、额头上和胸脯上捶打着,大声哭诉着:
“我是恶棍,下流坯,我是不要脸的东西!”
格里戈里也在大声号哭:
“说的对,骂得好!……”
我外婆也带着醉意,他抓住儿子一只手,劝解说:
“得了,得了,雅沙,上帝知道该怎么教导人!”
外婆喝酒之后,变的更好看了:那双乌黑的眼睛笑眯眯地看着每个人,闪烁着温暖人心的光芒,她挥动头巾扇着通红的脸,用唱歌似的嗓音说:
“上帝呀,上帝,一切多么美好啊!哎,你们快瞧瞧吧,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这是她的心声,她终生都在发出这样的呼喊。
(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外公那干瘦但却匀称的身躯偎依着我,他讲起了自己童年时代的艰苦岁月,他用词很粗鲁,难懂,但他讲的很流畅,有条有理。
他那双绿莹莹的眼睛充满着热情,闪闪发光,金色的茸毛欢乐地竖起来;他那尖尖的嗓音变得又粗又重,对着我的脸吹嘘起来:
“你到这里来坐的是轮船,是蒸汽送你来的,可是我年轻的时候,得靠自己的力气拉纤,在伏尔加河上逆水行船。船在水里走,我赤着脚在岸上拉纤,踩着又尖又利的碎石子,就这样从日出到黑夜,不停地拉呀,拉呀。太阳晒的后脑壳直冒油,脑袋里像烧化的生铁似的,可还得不停地拉,腰弯的头点地,弯的浑身骨头格格响,汗流满面,汗浸的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心里直想哭,眼泪不住地流。阿廖沙,你要知道,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埋头拉纤,不停地走。有时候滑脱了纤索跌到了,跌个嘴啃泥,这到该高兴,力气都用尽了,跌一交也能喘口气,歇那么一小会儿。你瞧,这都是上帝亲眼看见的,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就在仁慈的我主耶稣眼前!……就这样,我沿着伏尔加这条母亲河的河岸走了三趟:从辛比尔斯克到雷宾斯克;从萨拉托夫到这里;又从阿斯特拉罕到马卡里耶夫的集市。这三趟足足有几千俄里!到了第四个年头,我就当上了驳船上的工长,因为我向老板显示出聪明才干!……”
听着外公讲述,我仿佛觉得他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了童话中的大力士,他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条巨大的灰色货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
有时他从床上跳下来,神气活现地挥动双手,给我表演纤夫们拉着纤索走路的样子,表演纤夫们如何从船舱里排水,一面唱着纤夫的歌谣,后来他又像年轻人那样纵身跳回到床上,一举一动都变得优美异常,他的声音更加深沉、粗重了。他继续讲下去:
“你听着,阿廖沙,当我们停下来,休息歇脚的时候,那情景就不同啦。夏天的傍晚,,在日古里镇附近,我们通常是在那座绿山脚下找一个地方,生起篝火,在篝火上煮稀饭,一个穷苦的纤夫唱起了心爱的歌谣,所有的人也都跟着他嚎叫起来,喊声震耳,让你听了浑身直打颤。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就仿佛流得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这时,一切的痛苦都像尘土似的随风而去。有时候,大伙儿只顾唱歌了,锅里的稀饭溢出来,那个专管煮饭的纤夫头上就得挨勺把子。玩耍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但不能忘了该做的事!”
有人朝屋里探了几次头,叫外公出去,可是每次都被我拦住了,我请求道:
“不要走!”
外公总是微笑着朝人们挥挥手,说:
“再等一会……”
(二)茨冈
我的确很爱伊凡,他的精彩游戏常常使我惊愕不已。
每逢礼拜六,外公把一周来犯过错的孩子挨个揍一遍,就去做晚祷了。这时,厨房里就开始了非常精彩的活动,好玩极了。小茨冈从炉炕后面捉了几只黑油油的蟑螂,接着,他飞快地用细线做成马具,用纸剪一架雪橇,不一会儿,四匹小黑马就拉着雪橇在刨平的米黄色桌面上奔跑起来。伊凡用一根细长的木片驱赶着他们,眉飞色舞地尖叫道:
“哎,去迎接主教啦!”
接着他又剪一个小纸片,贴在一只蟑螂背上,让它去追赶雪橇,一面解释说:
“忘记带布袋啦,这个修士背着布袋追上去!”
这时,伊凡又用线栓住另一只蟑螂的腿,于是这只蟑螂低着头朝前爬去。伊凡拍手叫道:
“这是教堂执事从小酒馆出来,现在去做晚祷啦!”
接着,小茨冈又拿出几只小老鼠。这些小老鼠都听他指挥,直立行走,拖着长长的尾巴,可笑地眨巴着一双机灵的像黑珍珠似的眼睛。他对小老鼠可好啦,把它们藏在自己怀里,用嘴含着糖块喂他们,不时地亲吻他们。他令人信服地说:
“老鼠是家里聪明的宠物,它非常可爱,家神特别喜欢它!谁养老鼠,家神公公就宠爱谁……”
小茨冈还会用纸牌或钱币变戏法,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他的喊叫声比孩子们还高,简直同孩子毫无差别。有一回,他跟孩子们一起玩牌,接连几次被孩子们捉了“傻瓜”,他伤心极了,生气地噘着嘴,就不再玩了。后来,他气呼呼地向我埋怨说:
“我知道是他们暗中捣鬼!他们互相使眼色,在桌子底下换牌。这能算是玩牌吗?要是捣鬼,我自己也会,而且不比他们差……”
小茨冈十九岁,比我们四个人的岁数加在一起还大。
在那些节日的夜晚,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这时,外公和米哈伊尔舅舅外出做客去了,雅科夫舅舅披散着满头卷发,抱着吉他来到厨房里,外婆准备了茶水、丰盛的小吃和伏特加酒,绿色的玻璃酒瓶底部有手工雕刻的红花。小茨冈打扮的漂漂亮亮,像陀螺似的旋转着走进来。格里戈里师傅进屋的时候侧着身,轻手轻脚,那幅墨镜的玻璃镜片闪闪发光。麻脸保姆叶夫根尼娅也来了,他的脸红红的,体态胖大,像一只大坛子,她天生一对狡猾的眼睛,嗓音很洪亮。有时候,圣母升天教堂的那个长头发执事,还有一些像梭鱼和鲶鱼一样面色阴郁、行迹可疑的人,也来参加我们的节日晚会。
人们先是大吃大喝,只听见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然后给孩子们分发节日礼物,再给每人一小杯甜果子酒,接着,热闹而又奇特的娱乐活动就渐渐开始了。
雅科夫舅舅小心翼翼地调着吉他,调好之后,每次都说一句:
“喂,诸位,我的演奏现在开始!”
说罢,他抖了抖满头的卷发,躬身抱着吉他,象公鹅似的伸长了脖子,他那张无忧无虑的圆脸仿佛在昏睡似的,他那双生动的、令人难以捉摸的眼睛在一层油雾里变得暗淡无光,他轻轻地扶弄着琴弦,弹起令人陶醉而又令人奋起的乐曲。
雅科夫弹奏的乐曲迫使人们安静下来,全场的气氛颇为紧张。曲子象一条湍急的山溪,从远方奔涌而来,浸透着地板和墙壁,激荡着人们的心,使人产生一种古怪的感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不安。倾听这音乐,你的怜悯之心会油然而生,你会怜悯所有的人,也怜悯自己。大人也都变得像孩子一样,大家做在那里屏息不动,一声不响,陷入沉思默想之中。
米哈伊尔舅舅的儿子萨沙听得最为着迷,一幅紧张的神气,一直朝雅科夫探着身子,目不转睛地望着吉他,呆呆地张着嘴,口水从嘴角流下来。有时他听得出神,不小心从椅子上掉下来,连忙用两手撑着地板。这是他干脆坐在地板上,瞪着一双呆滞的眼睛,继续听下去。
大家屏息静气地听着,如醉如痴。只有茶炉在低声欢唱,但这并不防碍人们谛听如怨如诉的吉他声。透过两扇四四方方的小窗,可以看见秋夜黑暗的夜空,时而有人轻轻敲打小窗。桌子上点着两只蜡烛,像长矛似的尖尖的烛焰金灿灿的,轻轻晃动着。
雅科夫舅舅的演奏更加投入了。他仿佛在酣睡,紧紧地咬着牙,只有两只手在单独活动:右手弯曲的手指在深色的吉他腹板上飞快地颤动,宛如一只鸟在扑棱着翅膀拼命挣扎,左手指在琴弦上急速地上下滑动。
他多喝了几杯酒,几乎每次都要用他那难听的、尖细的嗓子唱那冗长的歌谣:
要是雅科夫能变条狗,
从早到晚他叫不休:
噢哟哟,我好寂寞呀!
噢哟哟,我好发愁!
小修女,街上走;
老乌鸦,站墙头。
噢哟哟,我好寂寞呀!
蟋蟀在灶间叫不够,
吵得蟑螂们昏了头。
噢哟哟,我好寂寞呀!
一个乞丐晾晒包脚布,
另一个乞丐就来偷!
噢哟哟,我好寂寞呀!
是啊,哎,我好发愁!
这支歌谣听得我痛苦极了,当雅科夫舅舅唱到那两个乞丐的时候,我实在忍耐不住,伤心地痛哭起来。
小茨冈听音乐的时候,也和大家一样,全神贯注,他把手指插进乌黑的头发里,眼睛盯着屋角,鼻子里发出轻轻的呼噜声。有时他突然叫起来,惋惜地说:
“上帝啊,要是给我一副好嗓子,我也来唱一个!”
外婆这时叹着气说:
“好啦,雅沙,你弹得让人心里难受!凡尼亚,你来给大家跳个舞吧……”
有时候,外婆的请求不是马上能够得到满足的,不过乐师往往是忽然用手掌按住琴弦,停一秒钟,然后握起拳头,往地板上重重地一甩,仿佛把一件既无形又无声的东西从自己身上甩掉,神气活现地喊道:
“扔掉忧愁和烦恼吧!凡尼卡,出场!”
小茨冈捋了捋逢乱的头发,拉了拉那件橘黄色衬衫,像踩着钉子似的小心翼翼地走到厨房中央,他那黑黑的面颊泛起红晕,不好意思地微笑着,请求到:
“只是你的节拍要快一点,雅科夫·瓦西里奇!”
于是雅科夫像发疯似的弹起吉他,小茨冈在厨房中央旋转着,仿佛浑身着了火,踏着小碎步,靴跟敲击地板,震得桌子上和橱柜里的餐具哗哗响,一会儿,他又张开双臂,恰如雄鹰展翅,两腿舞的飞快,简直看不出他在迈步;他忽然尖叫,或往下蹲,像一只金色的雨燕飞来飞去,他的丝绸衬衫金光闪闪,颤抖着,浮动着,映照着周围的一切。
小茨冈忘情地跳着,毫无倦意。看来,如果现在打开门让他到外面去跳,他会沿着大街一直跳下去,跳遍全城……”
“横穿一次!”雅科夫舅舅用脚打着拍子,喊道。
接着他尖利地吹了一声口哨,用挑逗的声音喊了几句插科打诨的调皮话:
哎嗬哟!我这双破草鞋呀,
扔了怪心疼,
要是没有这双破草鞋呀,
我早就把老婆孩子扔!
坐在桌子四周的人们全身颤动着,有时象被火烧着似的,尖声喊叫着。留大胡子的师傅不时拍打自己光秃秃的头,嘴里低声念叨着什么。有一次,他朝我俯下身来,柔软的大胡子盖住了我的肩头,像对大人似的凑近我的耳朵小声说:
“列克赛·马克西梅奇,要是你父亲还活着,请他到这里来,他会跳的更红火!他是个快乐开朗的人,喜欢逗人乐。你还记得他吗?”
“记不得了。”
“记不得了?他常常和你外婆跳舞,你等一下!”
老师傅说着站起身来,他个子很高,脸色像圣像似的,显得疲惫不堪。他向我外婆鞠一躬,用异常深沉的声音请求道:
“阿库里娜·伊凡诺夫娜,劳您的大驾,给大伙儿跳个舞吧!就像您过去跟马克西姆·萨瓦杰耶维奇那样,跳个舞,让我们高兴高兴吧!”
“你说什么,亲爱的,你说什么,格里戈里·伊凡内奇先生?”外婆向后缩着身子,面带微笑地说:“我那里会跳舞呀!我就会逗人发笑……”
可是大家不放过她,齐声请求她,这时她像年轻人似的“霍”地一声站起身来,整了整裙子,挺直身子,仰起他那笨大的头,在厨房里跳起舞来,边跳边喊:
“好哇,你们尽情地笑吧!喂,雅沙,你给换一个曲子!”
雅科夫舅舅一跃而起,全身挺直,两眼微闭,缓缓地弹奏起来。小茨冈停了一下,跳到外婆跟前,半蹲着身子,围绕着外婆跳,而外婆舒展双臂,轻轻地跳着,她的两脚在地板上无声地滑动,仿佛在空中漂浮着,他扬着眉毛,那双乌黑的眼睛望着远方。我觉的,外婆的样子很滑稽,忍不住“噗哧”一笑。格里戈里师傅立刻伸出一个指头严厉地制止我,所有在场的大人也都用责备的目光扫了我一眼。
“别再跺脚了,伊凡!”格里戈里师傅讥笑地说,小茨冈很听话,立刻跳到旁边,在门槛上坐下来。这时保姆叶夫根尼娅提起嗓子唱起来,她的嗓音不高,但清脆悦耳:
绣花姑娘哟,真可怜,
一个礼拜她要绣六天,
累的她腰酸腿又疼哟,
哎哟哟,忙的她整天不得闲!
外婆不跳了,仿佛在低声讲述什么。这时她轻轻地走来走去,身子摇晃着,若有所思,有时手搭凉棚朝四下里瞧瞧,整个胖大的身躯在优柔地摇动,脚步迟缓,小心翼翼。她停下来,忽然被什么东西吓了一跳,脸哆嗦了一下,皱了皱眉,脸上立刻浮现出和蔼可亲的微笑。她朝旁边躲了躲,伸出一只手,恭恭敬敬地给人让路。然后她垂下头,屏息静气,脸上的笑容更加迷人,她仔细听了听乐曲,忽然间,她迈开舞步,像旋风似的旋转起来,整个身子显得更加匀称,身材也显得更高大了。此时此刻,她奇迹般地恢复了青春,变的漂亮、可爱,优美动人的舞姿紧紧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叶夫根尼娅用深沉、洪亮的嗓音唱道:
好容易熬到礼拜天,
做完午祷就去舞翩翩。
她最后一个回家转呀,
真可惜,美妙的节日实在短!
外婆跳完之后,回到茶炉旁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大家都夸她的舞跳的好,而她理了理头发,说:
“你们算了吧!真正会跳舞的女子你们还没见过呢。在我们巴拉罕纳城,曾经有一个姑娘,我不记得她是谁家的姑娘,叫什么名字了,看她跳舞,有些人会高兴得流泪!只要你看她一眼就够幸福的了,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我非常羡慕她,真是惭愧!”
“歌唱家和舞蹈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保姆叶夫根尼娅严肃地说,这时她又唱起有关大卫王的歌儿,而雅科夫舅舅搂抱着小茨冈,对他说:
“你要是能在酒馆里跳舞就好了,人们看了你的舞蹈会着迷的!……”
“我想有一副好嗓子!”小茨冈用抱怨的口吻说,“要是上帝给我一副好嗓子,我呀,先唱十年,然后就去当修士!”
大家都喝了不少酒,格里戈里的酒量特大。外婆一杯接一杯地给他到酒,一面警告他说:
“格里沙,你要当心呢,再喝下去,你的眼睛会喝瞎的!”
格里戈里满不在乎地回答说:
“那就喝瞎好啦!这双眼睛我也用不着啦,什么世面咱没见过呢……”
他虽然没有喝醉,可是话越来越多,几乎说的都是我父亲的事:
“马克西姆·萨瓦杰耶维奇是我的好朋友,他真是个心胸宽广的人……”
外婆连声叹息地附和说:
“是啊,他是上帝的好孩子……”
这一切都非常有意思,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不安,这一切流露着淡淡的哀愁,悄悄地,无休止地侵扰着我的心。在人们身上,哀愁和欢乐同在,无法分开,有时莫名其妙地相互交替着,变幻无常,令人难以捉摸。
有一次,雅科夫舅舅喝了酒,并没有完全喝醉,就动手撕自己的衣服,疯狂地揪自己的头发和稀疏的淡黄色胡子,揪自己的鼻子和下垂的嘴唇。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他号啕大哭,泪流满面。“这是为什么?”
他在自己脸上、额头上和胸脯上捶打着,大声哭诉着:
“我是恶棍,下流坯,我是不要脸的东西!”
格里戈里也在大声号哭:
“说的对,骂得好!……”
我外婆也带着醉意,他抓住儿子一只手,劝解说:
“得了,得了,雅沙,上帝知道该怎么教导人!”
外婆喝酒之后,变的更好看了:那双乌黑的眼睛笑眯眯地看着每个人,闪烁着温暖人心的光芒,她挥动头巾扇着通红的脸,用唱歌似的嗓音说:
“上帝呀,上帝,一切多么美好啊!哎,你们快瞧瞧吧,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这是她的心声,她终生都在发出这样的呼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