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是怎么回事?气虚和阳虚有什么区别?
本 期 导 读
中医辩证很难吗?其实不难。
辨证=定性+定位
脾的气虚
脾气虚是怎么回事?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分割
1. 定性:气虚
我们先大略地跟平时所熟的概念沟通一下。中医的气略近于功能,它跟我们平时理解的能量很接近,尽管不能完全对译。
你先这样想,气虚无非是功能减退、能量不够,简化来说无非就是体力和精神的疲惫。任何人说我觉得我很容易疲倦,很没精神,就一定是气虚。
在这个基础上,舌象是舌淡(先记住这个)。脉象。你不是气虚吗,能量不够吗?所以脉的特征是没有力,一般表达是脉弱。
注意:假如仅仅是表现出以上这一组症状,你最多说是气虚,你不能说脾气虚,为什么?因为你缺少定位症状。
2. 定位:脾
脾主运化,当你化不了又运不了,一个是东西还在,另外一个是还没运走。所以第一组症状是腹胀、纳呆(不同教科书可能有不同表达,比如纳呆、饮食不振、食欲不振),就是既消化不了,也运不走。
还有,我们讲过脾主运化的方式是向上运的,水谷精微应该往上走,假如不运走,就反过来,水谷精微往下走,那就是便溏,大便像烂泥一样。
有以上两组症状,完全可以确诊:定性为气虚,定位为脾。
这是短时间的,假如时间久了,症状表现又有不同。
脾不是化生气血吗?气血不够充养,还可以进一步,比如削瘦、肌肉无力。这个就对应了脾主肌肉、脾主四肢。
轻的可以是一般的肌肉无力,重的就如西医所讲的重症肌无力。
不管你是轻是重,在中医中重症肌无力跟肌肉有关、跟无力有关,肯定是有脾虚的,至于你说我补脾疗效好不好,也得看你病情的轻重。
我不敢说用了中医的补脾一定好,但是肯定是补好过不补,轻度的肯定有效,中度的跟西药配合,应该说效果也不错。
其实,上面第一组症状是可以共用的。
假如我们把「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八字真言记住了,就很好推导什么叫肾气虚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再来一个腰酸、夜尿多,定位在肾。
还有一个就是精神不振,老是想睡觉。心气虚。
所以,看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的定性已经显露无疑了,下一步则是定位。
脾的阳虚
说完脾的气虚,下面我们讲脾的阳虚
如果大家没听过阴阳学说,那在这里我们可以先把这个阳理解为太阳,阳虚就如阳光不够,阳光不够最直接的表达是光明度不够,热量不够。
1. 阳虚&气虚
阳虚跟气虚的关系其实很简单,阳虚大致可看作气虚+寒象。阳虚一样有功能减退,但是它是由于阳不够,阳是有热的感觉,就等于说热不够,加个寒象就是了。
比如肢冷是一个寒象,甚至你说我没那么典型,那腹冷也行;你说我也没腹冷,这样也可以,我受不了寒,不能耐受寒凉,我能耐受温热,反推就是寒象。
所以在气虚症状的基础上,假如有了上面其中一组阳虚症状,你的诊断就不是脾气虚,而是脾阳虚。
中医有补气药,有补阳药,分得很清楚。
但是如果说你辨错了,明明是脾阳虚,而辨成了脾气虚,有没有效呢?有效。至少功能减退的一部分你能改善,你最多说,你对寒象的改善没那么分明。
但假如说脾气虚你辨成了脾阳虚又会怎么样?部分症状能改善,但是吃了药有点上火。因为我本身不需要那么温,你虽然改善了症状,但是过温了,因为脾气虚寒象并不分明,你用了太温的药物就易上火。
阳虚有个特点,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就是寒。比如说感冒的时候,咳嗽痰黄是热的,咳嗽痰白清稀是寒的;大便黄臭是湿热,大便清稀是寒湿;小便黄是热,小便清是寒。
2. 完谷不化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症状,叫作完谷不化。就是吃什么拉什么,比如我吃饭跟菜,拉出来还看见饭粒菜渣。
吃什么拉什么在中医就不是气虚而是阳虚。为什么是阳虚?我们比喻一下,煮饭的时候,你放了水放了米,锅底没有火,出来时米还是米,水还是水,饭没有煮熟。锅底没有火,这就是阳虚。
3. 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完全可以说是运化水谷的一个外延。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除了固体的食物,实际上也包含了水。它的运作方式跟运化水谷基本上是一致的。
脾主运化,如果进来的是水,那这个化就不费劲,因为它不像固体食物,还要化的过程,所以重心是运。
还是一样,经过胃肠,然后怎么运呢?这里有一个概念是现代医学没有的,叫作「三焦」。
——什么是三焦?
初学者又需要形态结构作指引的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三焦近似于我们体腔内的组织间隙跟细胞间隙,凡是有间隙的地方,但真正的中医理解它可没有那么实指的。
它的功能是什么呢?是气跟水液运行的通道。你千万别把它理解为一个具体的管道,比如说什么淋巴管,那不靠谱。
你想想,西医没有气这一说,但假如真的体内有气,它的运行是弥散性的,你不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管道限制住它,经络也不是管道,只是气运行的相对路线固定的通道。
那水更加不是,你说有哪条管道是有限制水在里面流动的。
虽然你说淋巴液里面有水,血管里面有水,但它没限制,它可以自由进出的,你还有组织液,你还有细胞液。
所以这个「三焦」只有空的东西才能解释,你不能把它实体化。
水液上输到肺,肺宣发肃降,宣发是向上向外,而肃降则是向下向内供五脏六腑利用,利用后它多了一个途径,往哪里走呢?往肾,因为肾是排尿的。
关于这个的整个流程,这里只讲大概的框架性的结构(真正展开是在气血津液那部分内容中)。
然后还有一个作用是脾自输转到全身,供人体利用。
4. 水液代谢失调
水液运作过程出现了问题,其实在中医无非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水少,水少了津液不足,属阴虚范畴。第二种是水多了,水多了就有四种产物,水、湿、痰、饮,这四种东西应该说接近同类,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完全一样。
水就是水肿,比如按上去一个窝的那种叫水肿;还有腹水,很多人可能会说腹水不是肝系统的吗。
你知道肝系统是从西医理念来的,从西医理念确实是肝系统,但在从中医里面你这个水出现在腹部,除了跟肝系统外,跟脾系统的关联也很大。
不管你是水,还是湿,还是痰饮,治疗思路差不多,大部分跟脾关联度大。
《黄帝内经》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还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换成临床表达就是,你碰到水、湿、痰、饮,差不多都要健脾。
古代文人写东西也有一个坏习惯,「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会把程度夸大,所以上句话准确的表达应是,「诸湿肿满」多半跟脾有关,而不是全部跟脾有关。
同时,跟水液代谢关联度比较大的是三个脏,肺、脾、肾。
中医在考量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它还是分得清楚的:它到底是肾的,还是脾的,还是肺的?但是不管是肺脾肾,恐怕都跟脾有一点关联。
你最多说在甲患者身上,可能是肺权重最大,脾第二,肾第三;乙患者是肾第一,脾第二,肺第三;丙患者以脾为主。
但是不管你怎么做,在中间这个脾都不能完全脱了干系,都有点点关系,所以这个就解决了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