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杂有哪些?
有牛肚、牛心、牛肝、牛百叶、牛肠等。
1、牛肚
牛肚即牛胃。牛为反刍动物,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为食道变异,即瘤胃(草肚)、网胃(蜂巢胃、麻肚)、瓣胃(重瓣胃、百叶、毛肚),最后一个才是真胃(皱胃)。
瘤胃内壁肉柱俗称“肚领、肚梁、肚仁”。贲门扩约肌,肉厚而韧俗称“肚尖”、“肚头”(用碱水浸泡使之脆嫩,可单独成菜)。瘤胃可把牛浆膜撕掉,保留粘膜,生切片涮吃,菜品如“毛肚火锅”、“夫妻肺片”。网胃应用与瘤胃相同。瓣胃与皱胃大都切丝用。牛肚中运用最广的为肚领和百叶。
2、牛心
牛心为牛的心脏,是补益食品。常用于心神异常之病变。配合镇心化痰之药应用,效果明显。自古即有“以脏补脏”“以心补心”的说法,据现代营养学分析证明,牛心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它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烟酸等,这对加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 力有很大的作用。
3、牛肝
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肝,肝脏是动物体内储存养料和解毒的重要器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营养保健功能,是最理想的补血佳品之一。 各种菜系都有牛肝的做法。
4、牛百叶
牛百叶即牛胃。别名:百叶、肚尖、牛胃。是牛的内脏之一,即牛只胃部中的第三个间隔瓣胃(omasum)。瓣胃成叶片状,功用是吸收水份及发酵产生的酸。 牛百叶可以作食物材料,一般用作火锅、炒食等用途。广东人饮茶时也会把它蒸熟当点心。新鲜的牛百叶必须经过处理才会爽脆可口。
5、牛肠
牛肠是牛的内脏器官,用于输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强的韧性,并不象猪肚那样厚,还有适量的脂肪,是一种常见的猪内脏副食品。根据牛肠的功能可分为大肠、小肠和肠头,它们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肠最瘦,肠头最肥。牛大肠爆炒最为口味,湘菜一般喜欢爆炒做法,趁热食用非常美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杂
牛杂主要包括牛肚、牛心、牛肝、牛百叶、牛肠等等。其中牛肚指的是牛胃,而牛一共有四个胃,分别是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牛心则是指牛的心脏,牛的心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烟酸等营养物质。牛百叶就是牛的四个胃中的瓣胃;牛肠可以分为大肠、小肠和肠头,其中最瘦的是小肠,最肥的是肠头,在湘菜中牛肠的做法是爆炒。
牛杂,又称“牛杂碎”,就是牛的内脏和碎肉,是发源于老广州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始于清光绪年间。
做法
卤水牛杂
此物原为冬日多食,不分节令,遍街头小贩推车售卖。
牛杂(牛肺、牛肚、牛肠、牛粉肠、牛脾几种)1500克,浅色酱油15
克,深色酱油15克,精盐15克,红糖25克,老姜35克,面鼓酱(或柱侯
酱)30克,葱白10克,蒜茸10克,白酒10克,八角10克,陈皮5克,桂
皮10克,甘草10克,草果10克,丁香2克,植物油30克。
【制作】
1.将牛杂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清水,以中火煮沸,去除血秽,取出,
再用清水洗净。
2.将八角、陈皮、桂皮、甘草、草果、丁香用一块白布包好扎紧。
3.旺火烧热炒锅,下油,放面鼓酱、蒜茸、老姜(捶碎)、葱白爆香,
烹白酒,放清水2000克,随即将牛杂和佐料包放入,先以旺火煮沸后改用中
火熬煮至烂,制成后的牛杂约750克。
4.用剪刀将牛杂剪成块,加入卤汁上碗即成。食时要足热,否则失去特
色。可以辣椒酱作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