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对孩子有益的呢?
1. 爱和支持:建立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和重视。爱和支持是孩子发展的基石,它们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情感健康。
2. 温和引导:采用温和而明确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明确规范和价值观。与孩子沟通,并确立明确的期望和界限,以促使他们自主、负责地行动。
3. 榜样示范:作为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谈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孩子更容易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4. 赞赏和鼓励:及时表达对孩子努力和成就的赞赏和鼓励。这有助于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和有动力。
5. 积极的沟通与倾听:与孩子保持积极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认真倾听并尊重他们的观点。
6. 创造有益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有助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包括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激励他们尝试新事物,以及鼓励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7. 培养合作和社交技能:教导孩子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
正确和有益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情商和适应能力。它们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综合、全面、个性化的。以下是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特点和学习方式,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利和自主权。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让孩子敢于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策,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利和责任感。
借助多种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不仅局限于学校和教科书,还包括图书、电子课程、博物馆、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体验,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孩子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增长阅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和竞争: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给予适当的挑战和竞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培养孩子的情感素质:教育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孩子的情感素质,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方面。
总之,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注重全面、个性化的培养,同时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实践活动,帮助孩子成为具有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情感素质的人。
好的教育方式,它的初衷一定是能让当事人受益的,可我看不到整件事里孩子受益的部分在哪里。
一开始,在吃饭时,孩子口渴,妈妈让孩子去隔壁的便利店「先拿一瓶水」,打算「吃完饭再去给人结账」,我不知道这位妈妈和便利店的老板或店员是不是熟悉,如果熟悉也就罢了,如果并不熟悉,就让孩子用赊账的方式购买商品,我不认为这种方式够道德。
因为这既让便利店店员承受「可能收不回钱,要自己赔钱」的担忧,又让孩子承受「先拿一瓶水,暂时不付钱」的心理压力,虽然我们或这位妈妈都知道事后他们会付钱,但店员和孩子可没有上帝视角,你说至此孩子有受益吗?
接下来,这位妈妈要「试一下」孩子,假装逃单不付水钱,「试探」孩子,「试」的本身就包含不信任的意思,你信他你就不必试,你不信他你才试。孩子幼时,最了解他们的应该是父母,自家孩子是不是品性善良纯洁,妈妈能不知道吗,知道又为何要试呢?
当孩子知道妈妈只是想「试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也许他还太小,还不太会想,更不太会表达,但我相信不管他怎么想,其中一定没有「开心」的成分,你说至此孩子有受益吗?
好的,也许有些人会说,什么「试探不试探」的,不用太较真,这只不过是逗孩子玩罢了,无伤大雅。
那我就要重点说说这个「逗」了。
其实通过这孩子的言行,我们能看出他的整体家教不差,显然妈妈也没有任何坏心,平日对孩子的引导应该多数也很积极向上,所以孩子的表现很「正义」,他坚持要还钱,至少说明他已经内化了社会交往的基础规则,有道德心,也有同理心。
但我们真得警惕生活里这类不易被我们察觉的「逗孩子玩」的行为。
本质上,「逗孩子玩」,就是成人利用自己的认知优势和孩子的认知劣势,要么来体现自己「可以掌控全局」的优越感,要么故意诱导孩子犯错后享受居高临下说教的快感,尽管也许这么做的人,他们的本意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