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充满道理的词语
1.描写道理的词语
【不近道理】: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不伦不类】: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不明事理】:明:明白,懂得。不懂得事物的道理。
【不识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不通人情】:通:通晓,了解;人情:旧指人心、世情。不懂得人情世故。指不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
【不言而谕】: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知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同“不识大体”。
【阐幽明微】: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阐幽探赜】:阐;阐明;赜:幽深莫测。阐明和探究深奥精微的道理。
2.描写道理的成语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出处:《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不经之谈 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不可理喻 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不伦不类 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出处:明·吴炳《疗炉羹·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不识大体 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出处:《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
不言而谕 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宋·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阐幽明微 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赖兹刍荛。”
穿凿附会 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义理之说无穷》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词严义密 措词严谨,道理周密。
出处:《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宋朝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词严义密,无馀蕴。”
词严义正 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出处: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词言义正 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3.形容“道理”的词语有哪些
冰释理顺,辞顺理正。
义正词严
【拼音】yì zhèng cí yán
【解释】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豁然开朗
[ huò rán kāi lǎng ]
释义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详细释义
【解释】: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示例】:宝玉~笑道:“很是,很是。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大彻大悟
[ dà chè dà wù ]
释义
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详细释义
【解释】: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出自】:元·郑德辉《伊尹耕莘》楔子:“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
【示例】:这一回,得看你是不是~,决心离开下流社会,迈步走进上流社会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指彻底明白。
茅塞顿开
[ máo sè dùn kāi ]
释义
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详细释义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醍醐灌顶
[ tí hú guàn dǐng ]
释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详细释义
【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示例】: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4.形容很有道理的成语
不言而谕、不言而喻、显而易见、茅塞顿开
一、不言而谕
【解释】: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宋·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译文】:“呜呼唉,我如果有了,不说就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劳。”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事理非常明显
二、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译文】:“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其色彩的,然而出现在脸上。袁盎在背,用在四肢,四体不言而喻。”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很明显
【近义词】可想而知、一目了然、无庸赘述、了然于目、不问可知、不在话下、不言而谕
【反义词】模棱两可、扑朔迷离、强词夺理
三、显而易见
【解释】: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出自】: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此显而易见之事,从无一人辩之。”
【译文】:“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从没有一个人辨别的。”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说话、写文章等
【近义词】一望而知、彰明较著、有目共睹、昭然若揭、不言而喻
【反义词】模棱两可、如堕烟海、图穷匕首见、如堕烟雾、讳莫如深、图穷匕见、高深莫测
四、茅塞顿开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译文】:“在经过的小路上,介绍才能成为路;为间不用,那茅草堵塞了。”
五、醍醐灌顶
【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译文】:“我知道有醍醐灌顶,能让清凉头不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发聋振聩、振聋发聩、茅塞顿开
5.形容有道理的成语
关于道理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冰释理顺】:释:消化;顺:通顺.冰层消融,理路通顺.比喻疑问都解开了,道理也讲通了.
【不言而谕】: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阐幽明微】: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持:持论,立论;故:根据.立论有根据,讲话有道理.
【词强理直】:言词有力,道理正当充分.
【词严义密】:措词严谨,道理周密.
【词严义正】: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词言义正】: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辞顺理正】: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
【辞严义正】: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盗亦有道】: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颠扑不磨】: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同“颠扑不破”.
【攧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
【公道大明】: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公正的道理得到发扬.比喻正义得到伸张.
【贯穿融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同“贯通融会”.
【贯通融会】: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衡情酌理】: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理正词直】:道理正当,言词朴直.
【妙言要道】: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名正理顺】:指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名正言顺】: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取譬引喻】:打比方,作譬喻,用以说明道理.
【入理切情】:指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入情入理】: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神会心融】: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通幽洞微】:通晓、洞察细微而幽深的道理.
【通元识微】: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微言大义】: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毋庸置议】:毋:无:毋庸:不必,无须;置议:进行讨论.不需要讨论.指事实或道理很清楚.
【析精剖微】:指剖析精微深奥的道理.
【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言之成理】: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言之有礼】: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理】:说的话有道理.
【一贯万机】:贯:贯穿.把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
【一理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怡然理顺】:怡然:快乐的样子.使人心悦又能把道理阐述得很清楚.
【义正词严】: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义正辞约】: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孕大含深】:孕:包涵.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
【彰明昭着】:犹彰明较着.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至德要道】:至:极,最.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
【至理名言】: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6.描写充满的成语
关于充满的成语(描写充满的成语)
[高歌猛进]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连蹦带跳]精力充沛的充满活力的样子
[百两烂盈]两:同“辆”;烂:灿烂;盈:充满。指妆奁有一百辆车,光彩夺目。形容婚娶的铺张奢华
[蹦蹦跳跳]精力充沛的充满活力的样子
[反老成童]反:同“返”,归,还。道教语,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反老为少]反:同“返”,归,还。道教语,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粉面含春]粉面:指女子的面庞;含:饱含,充满;春:生意,生机。比喻和颜悦色。形容女子面容和蔼
[愤气填膺]填:填塞;膺:胸。愤怒之气充满胸膛。形容十分气愤
7.形容非常有道理的成语
(一)至理名言
解释:至:极,最。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指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近义词:金玉良言、良药苦口
反义词:奇谈怪论、无知妄说、无稽之谈
成语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二)妙言要道
释义:妙:神妙,深微; 要:重要,中肯。 指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示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藩国之文术》:宜听妙言要道,以疏神导体。
(三)言之有理
指说的话有道理。
成语出处:
清·洪升《长生殿·骂贼》:众卿言之有理,再上酒来。
示例:郭澄清《大刀记》第11章:“大婶觉得永生言之有理,点了点头。”
近义词:言之成理
反义词:胡说八道、言不及义、无稽之谈
8.形容道理的成语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出处:《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不经之谈 不经:不合道理。
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
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不可理喻 喻:开导,晓喻。
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不伦不类 不伦:不同类。
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出处:明·吴炳《疗炉羹·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不识大体 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出处:《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
不言而谕 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宋·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阐幽明微 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赖兹刍荛。” 穿凿附会 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
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义理之说无穷》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词严义密 措词严谨,道理周密。
出处:《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宋朝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词严义密,无馀蕴。” 词严义正 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
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出处: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词言义正 词:言词,语言。义:道理。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盗亦有道 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出处:《庄子·胠箧》:“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
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颠扑不磨 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同“颠扑不破”。
攧扑不破 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
洞彻事理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断无此理 断:绝对,一定。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过日子,恐怕世上断无此理。” 顿开茅塞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二缶钟惑 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
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格物穷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
出处: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钩深极奥 指探索并极尽深奥的意义、道理。
出处:汉·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休少以好学,游心典谟,既综七经,又精群纬,钩深极奥,穷览圣旨。” 钩深致远 致:招致。
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姑妄言之 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出处:《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汝)妄言之,女(汝)亦以妄听之奚。” 贯穿融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同“贯通融会”。 出处:清·戴名世《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
9.描写做人道理的四字词语
傲霜枝 傲:傲慢,蔑视。形容菊花凌霜傲雪,不为严寒所屈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秉节持重 保持节操,谨慎稳重。
出处:《后汉书·伏湛传》:“[伏湛]遭时反覆,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
不挠不折 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出处:宋·刘炎《迩言》:“夫观钱塘江潮,犹猛士之肝胆决裂,义士之怒发冲冠。观仙都天柱,犹直臣之气,不挠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