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郭嘉不死,三国还是那个三国。刘备连卧龙、凤雏都得到了,也没见着他得到天下。
三国是个谋臣、武将涌现的时期,各种文武人才成井喷式爆发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代被后世之人津津乐道,向往神驰。武将就不说了,关羽成了武圣,吕布是无敌,曹操有五子良将,刘备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十二虎臣等等,虽然都有后世加工的成分,但依然掩盖不了三国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
三国时期的智谋文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为集中出现的时期,而郭嘉就是这群文臣的代表之一,以致三国中后期时代的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人都对郭嘉推崇备至。
郭嘉死得太早,建安十二年就死了,郭嘉的死对曹操来说是重大的损失,作为曹操的头号智囊,他为前期的曹魏北方政权的稳定和巩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要说郭嘉的智谋有多么的恐怖,还真说不上,因为郭嘉与司马懿等谋臣有着本质的不同,郭嘉是战略性谋臣,司马懿、程昱、荀彧,诸葛亮、庞统等都是偏向于战术性谋臣。
郭嘉成名很早,在投奔曹操之前,他本在袁绍手下,只是不受重用,郭嘉很看不上袁绍的短视和寡断,这与郭嘉心目中的明主有很大的区别,于是就离开了袁绍,经过荀彧的推荐到了曹操帐下。
郭嘉与曹操非常对脾气,一个信服曹操雄霸天下的抱负,一个喜欢郭嘉筹划天下的格局。
曹操充分的信任郭嘉,在重大的事情的决策上总是要咨询郭嘉的意见,主与臣之间的关系非常的亲密。郭嘉对曹操的影响力非常大。
不是说郭嘉对曹操有足够的影响力,就能够左右曹操的任何决策,比如曹操征伐张绣,虽然胜利了,却因为自己的不检点和大意,差点被张绣给做了,要不是长子曹昂和典韦力战,估计曹操就在那个时候就被灭了,这不能说有了郭嘉就能万事大吉,天下一统。
郭嘉对曹操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征讨袁绍,灭了袁绍势力,在制定整体战略上,力主曹操应该先平定北方乌桓等地区,只有北方稳定下来,曹操才能够全力南下讨伐刘表,东征孙吴。
这种国家级别的战略制定,在当时的曹操阵营里没几个人有如此的格局,郭嘉不但有这样的天下眼界,更能够得到曹操的支持,正是由于曹操能够虚心接受郭嘉的建议,实施他的大战略,才确保了曹操势力在北方日益壮大,地盘越来越广,人口越来越多,形成曹魏政权的基础格局。
郭嘉死于曹操征伐乌桓的途中,他死后,曹操真正能够可以咨询国策的人就比较少了,能够像郭嘉一样与他有同样的眼光和战略思想的人就更少,所以郭嘉的死对曹操打击非常的大。
如果郭嘉没有那么早死,曹操依然还是会南下征伐刘表,并一举渡江讨伐孙吴,这个战略找在郭嘉在世的时候就定下的,前面说过,郭嘉是战略性的谋臣,对于具体的战术他其实出谋划策的并不多。
所以,即使郭嘉没有死,甚至跟随了曹操来到了荆州,赤壁之战,曹操该输还得输,这是曹操的性格,以及当时魏、吴两国的军事实力决定的(东吴善水战,曹魏多北兵),至于刘备能否在赤壁之战中捞到第一桶金,那就不好说了。
说到刘备,就不得不说郭嘉的另外一个性格弱点——仁义,心软。
当初刘备投奔了曹操后,曹操帐下的谋士程昱力主杀了刘备,以绝后患,程昱、荀彧、郭嘉都看出了刘备是未来与曹操争天下的人物,程昱和荀彧都主张杀了刘备,只有郭嘉反对,认为杀了刘备有损曹操在天下人心里的名声,他建议曹操既不杀,也不放,软禁他。
曹操也照办了,只是后来由于郭嘉不在,刘备趁机要求领军前去讨伐袁术而脱离了曹操。从此时来看,郭嘉缺乏杀伐果断的气质,过于的仁慈,这样的性格和谋事特点在三国混战的局势下不一定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