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哪个朝代的?
展开全部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上,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又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在书法艺术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擅长行、楷、草书,尤其是行书,精妙绝伦,为世人称道,其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自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后,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楷行皆佳,其楷书代表作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行书作品有《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武昌西山诗帖》、《答谢民师贴》、《渡海帖》、《覆盆子帖》数十种。其行书作品或沉静如水、或风驰电掣、或天真烂漫,风格多变,形成了深厚、劲拔,既淳朴而又灵便,似甜润而不乏生辣,貌妩媚而奇崛其间,朴实无华而深厚质直,既纵擒有度而又恣肆挥洒的艺术风格。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凤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意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仔细推究,其书法艺术有如下特点:
1、 用笔丰腴,用墨肥润。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用笔丰腴是其书法技法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横细竖粗,东坡的书法一般横画较细,特别是长横画,求其筋骨而少肉;竖画用笔基本上都铺毫较多,比较肥重,这样整体看来,就形成了横向空间较密,纵向空间较疏朗得视觉效果。二是撇肥捺厚,左右舒展。撇画中,短撇较为厚实,长撇要么起笔较重,要么收笔较重,笔速较缓,尤其是撇和捺在担任主笔的单体字里,尤其明显。三是转折自然,不留痕迹。东坡的字转折用笔,一般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笔圆润,切锋极少,毫无绝壁林立,斧凿刀砍的生硬感;二十擅用藏锋,转折用笔大都深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三是用墨黑厚。东坡的字首先黑,据说常用宿墨,漆黑发亮,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东坡的用墨还黑厚,纵观东坡各帖,极少有飞白和枯笔出现,注墨较多,酣畅淋漓。
2、 结字扁平,错落有致。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行书等作品中,有突出体现。大部分的行书书法家,要么端正,要么纵逸,在苏轼以前,除隶书、魏碑外,极少有人结构扁平。其特点有:取横向之势,这就要求在处理的时候,从字形上讲横画较长,竖画较短,撇捺较长。从用笔上讲,凡是纵向用笔一般起笔、收笔较重,藏锋较多,看起来笔画虽短,但短粗有力,字形稳重,端庄,字字丰润;凡是横向用笔一般露锋较多,与其他笔画承接转合,连带游缠,潇洒、流丽,丰富多彩。
3、轻重有致。
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4、左突右撞。
这是指东坡在书写时的章法上,字势横向布局,要么取左势,要么取右势,来回变化,跌宕起伏,好比猛虎跳涧,抑或羚羊蹬踏,左右相戏,东西乱窜,错落有致精彩异常。这在其《李太白仙诗卷》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此作品字势横向,左右从一开始取势变化明显,比如第一句“朝披梦泽云”,“朝”字左顾,“披”字右盼,“梦”字又复左顾, “泽”字复右盼,至此卷的后半段,这种趋向变化更是夸张明显,加上连带牵丝、浓淡、欹侧、大小变化,绝妙无比。宋金著名诗人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
5、妩媚天真。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这种特点,是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的,也是和宋代书法“尚意”的时代特征相联系的。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都把书与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而苏轼被视为“尚意”的领袖。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又正因如此,通过他留下的书法,又进一步验证了他所阐述了的书法观,即“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这也是最能体现东坡“我书造意本无法”艺术特色的重要特征。
苏东坡楷行皆佳,其楷书代表作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行书作品有《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武昌西山诗帖》、《答谢民师贴》、《渡海帖》、《覆盆子帖》数十种。其行书作品或沉静如水、或风驰电掣、或天真烂漫,风格多变,形成了深厚、劲拔,既淳朴而又灵便,似甜润而不乏生辣,貌妩媚而奇崛其间,朴实无华而深厚质直,既纵擒有度而又恣肆挥洒的艺术风格。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凤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意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仔细推究,其书法艺术有如下特点:
1、 用笔丰腴,用墨肥润。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用笔丰腴是其书法技法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横细竖粗,东坡的书法一般横画较细,特别是长横画,求其筋骨而少肉;竖画用笔基本上都铺毫较多,比较肥重,这样整体看来,就形成了横向空间较密,纵向空间较疏朗得视觉效果。二是撇肥捺厚,左右舒展。撇画中,短撇较为厚实,长撇要么起笔较重,要么收笔较重,笔速较缓,尤其是撇和捺在担任主笔的单体字里,尤其明显。三是转折自然,不留痕迹。东坡的字转折用笔,一般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笔圆润,切锋极少,毫无绝壁林立,斧凿刀砍的生硬感;二十擅用藏锋,转折用笔大都深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三是用墨黑厚。东坡的字首先黑,据说常用宿墨,漆黑发亮,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东坡的用墨还黑厚,纵观东坡各帖,极少有飞白和枯笔出现,注墨较多,酣畅淋漓。
2、 结字扁平,错落有致。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行书等作品中,有突出体现。大部分的行书书法家,要么端正,要么纵逸,在苏轼以前,除隶书、魏碑外,极少有人结构扁平。其特点有:取横向之势,这就要求在处理的时候,从字形上讲横画较长,竖画较短,撇捺较长。从用笔上讲,凡是纵向用笔一般起笔、收笔较重,藏锋较多,看起来笔画虽短,但短粗有力,字形稳重,端庄,字字丰润;凡是横向用笔一般露锋较多,与其他笔画承接转合,连带游缠,潇洒、流丽,丰富多彩。
3、轻重有致。
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4、左突右撞。
这是指东坡在书写时的章法上,字势横向布局,要么取左势,要么取右势,来回变化,跌宕起伏,好比猛虎跳涧,抑或羚羊蹬踏,左右相戏,东西乱窜,错落有致精彩异常。这在其《李太白仙诗卷》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此作品字势横向,左右从一开始取势变化明显,比如第一句“朝披梦泽云”,“朝”字左顾,“披”字右盼,“梦”字又复左顾, “泽”字复右盼,至此卷的后半段,这种趋向变化更是夸张明显,加上连带牵丝、浓淡、欹侧、大小变化,绝妙无比。宋金著名诗人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
5、妩媚天真。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这种特点,是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的,也是和宋代书法“尚意”的时代特征相联系的。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都把书与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而苏轼被视为“尚意”的领袖。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又正因如此,通过他留下的书法,又进一步验证了他所阐述了的书法观,即“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这也是最能体现东坡“我书造意本无法”艺术特色的重要特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