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一、刘邦胜利原因
1、刘邦听得进别人意见,不独断专行
人们常认为刘邦有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事实上很多时候,刘邦往往是没有什么主见的,遇事总是要“为之奈何”?
他的英明决策,绝大多数来自张良、萧何、陈平、郦食其、陆贾乃至周勃、樊哙之流。刘邦兵入咸阳,看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小人物贪财好色的本性立马暴露无遗。
得樊哙、张良苦劝,指其“助纣为虐”,这才依依不舍搬出皇宫,还军霸上。到手的战利品“吃进去又吐出来”,自古以来是很少有战胜者能做得到这一点。
刘邦是个泥腿子,没什么文化,对满嘴诗书礼仪的儒士一直非常反感。据说他曾经夺下儒士的帽子(儒冠)向里面撒尿,很是粗鲁无礼。陆贾是个儒士,经常劝刘邦多读点书。
刘邦很不耐烦地说:“老子骑在马上打天下,哪用得着诗书?”陆贾说:“马上得天下,难道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当年商汤周武王以武力夺取天下,又遵循常理来治理国家,文武并用,这才是治国的长久之计。
假如秦国平定天下之后,施行仁义,效法圣贤,你哪有机会拥有天下?”这话很刺耳,却让刘邦“面有惭色”,于是虚心向陆贾请教治国之道。为教导刘邦,陆贾专门写了12篇政治论文,分析亡秦过失,阐述治国理念。
2、刘懂人的需求,懂得给予
治天下说到底是管理小人物,让百姓安居乐业。刘邦做过秦的顺民,深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破咸阳后,第一件事就是“悉除去秦法”,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明确“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这些措施完全针对当时秦地的战时状况:废除苛刻的秦朝法律,制止乱兵扰民,明确由地方官吏各司其职,迅速恢复社会秩序。这些战时措施很快安定了人心,为刘邦赢得了秦人的信任,也为日后收复三秦打下了群众基础。
刘邦在征战过程中,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军队。天下已定,裁减军队尤其是遣散各诸侯国的军队成为当务之急。但是这件事情处理不好,遣散的士兵就会迅速成为乱兵,成为天下不稳定的因素。
为此,刘邦在遣散士兵的时,为他们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各诸侯国的士兵在关中安家的免除徭役十二年,回归故乡的的免除徭役六年,并由国家出资供养一年。衣食无着、被迫造反的士兵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土地,成了有恒产者,谁还有闲心去扯旗造反。刘邦的做法即避免了社会动荡,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
3、刘邦知己知彼
韩信说刘邦“将兵不过十万”,其实是给他留着面子的。刘邦是个平民,如果没有能人相助,可以说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论治理国家,比萧何、陆贾、陈平差得太远。
论沙场征战,与项羽、韩信、英布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就这一点,刘邦在论及“三杰”时说过的话,应该是很真心的。
但是刘邦贵在不刚愎自用,认识到自己许多方面技不如人。所以他在任人唯亲的同时,也能够任人唯贤,大胆使用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有些人他很不喜欢)。
鸿门宴前夜,张良曾经问刘邦:“您自己估计能打得过项羽吗?”刘邦“默然良久”说:“固不及也,今为奈何?”然后虚心接受张良的意见,逃过鸿门一劫。
汉六年,刘邦打算除掉韩信,问计于诸将。有人义愤填膺说:“赶快发兵,活埋那小子。”刘邦听了又是“默然”良久。
他知道汉军的战力和战将的能力都远不及韩信,只好问计于陈平:“为之奈何?”最终用陈平计谋,伪游云梦,擒获韩信,避免了一场生死大战。
4、刘邦性格坚忍,输得起,放得下
在刘邦和项羽的战争中,刘邦是屡战屡败,而且败的很惨,很窝囊。彭城之战,汉军五六十万人马被项羽三万人击溃,刘邦仅带着几十人逃出包围,父母妻子都成了项羽的俘虏;
荥阳之战,城池失守,全军覆没,靠诈降的计策才侥幸逃脱;固陵之战,因韩信、彭越拥兵观望,刘邦被楚军打得大败,躲进营垒不敢出战。
可贵的是,刘邦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平民曾经做过无赖,曾经落草为寇,因而他经得起任何挫折和磨难,每次都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项羽失败原因
1、分封诸侯王
项羽重新分封诸侯王,无异于把中国倒退回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
而且,分封诸侯王,就相当于分割蛋糕。这本来就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招来别人的仇恨。
所以,当项羽分封完诸侯王后不久,就立刻有人起兵反叛。而且不止一处,其中还包括刘邦。这就意味着,项羽要遭受许多人一起围绕。好汉难敌四手。
项羽虽然能打,也扛不住那么多人对他的轮番进攻。时间一长,楚军肯定会疲惫。时间长了,战斗力也会下降。
2、人才问题
能创下基业的人,肯定需要有别人的帮助。楚汉双方,都有一批人才。
项羽有范增、英布、龙且、季布、钟离_等人。刘邦有韩信、张良、萧何等人。但对于人才,项羽跟刘邦有不同的做法。
项羽自己能力强,很多事都是自己干的更多一些。比如解彭城之围的时候,打齐国的时候,项羽都是亲力亲为。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别人给项羽提意见的时候,项羽都不怎么听。而且,项羽跟手底下的人交流得不多,很容易产生矛盾。
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只需要做一些小事,就能轻易离间范增跟项羽之间的关系。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1、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败屡战。
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
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外和亲匈奴,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2、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
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
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