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以"道"与"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他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句话冲破了汉代重师法家法的旧框框,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教条,提出了为师的新标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一种卓越的见解。这句话还包含有"不耻相师",即"相互为师"的观念,提倡向更多的人学习,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向比自己有长处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在内)学习。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比《学记》所提出的"教学相长"又进一步: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的新思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