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中一年级上册的讲解
本次“实验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本套教材由十几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或栏目组成。
这次《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教科书的导言──“致同学们”,作为使用教科书的指导,它介绍了每课的构成方式。
1.“导入框”,最先进入眼帘。
2.“正文”,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3.“阅读文字”,开阔眼界,引发学习的兴趣。
4.“文献资料”专栏,告诉你先人是怎样记载历史的,可以同今天的看法相比较。
5.课文中穿插的“动脑筋”,培养思考、分析、探究的科学方法。
6.“练一练”,是培养自主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活动。
7.“活动与探究”,开发创造思维的潜能,还可以感受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8.“自由阅读卡”,拓展知识内容,增强学习兴趣,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9.“活动课”,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课等自主学习部分,成为“实验教科书”最鲜明的特色。
“实验教科书”构建了适合时代特点的新教科书体例,我们不能以一般的历史著述体例论之。
它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
第一部分是主体,即正文及其附属部分,包括阅读文字和配属的插图。
如第13课“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两汉经济的发展”的子标题,正文内容如下。
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县遭受洪灾。
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浚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内容不足200字,却将黄河与农业的发展有情节,有形象,有结论地交代了个明白。
阅读文字一是丞相田蚡为维护个人田产阻止武帝治理黄河的故事,它反映了封建官吏的贪残。
阅读文字二是犁耕技术的发展和“千里桑麻”的农业繁荣景象,辅以导入框开凿白渠、插图“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全面展现了两汉的农业进步(第66~67页)。
第二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活动课等。
如第10课的“活动与探究”包括下面几个内容:
1.小讨论:讨论一下秦始皇的历史作用?说一说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影视剧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差别?
2.小游戏……感受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第55页)。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16页)。
活动课三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第119页)。
第三部分,是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教育的延伸,在正文以外,主要是文献资料专栏、自由阅读卡和附录部分,以及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推荐。
它们有的是生活知识的介绍,如“远古的石器是怎样制造的?”(第5页)“占卜和甲骨文”(第42页)。
“塔的由来”(第90页)。
“文房四宝”(第118页);有的是科学技术的常识。
如“铁氏三兄弟”的区别是什么(第37页)?青瓷的来历(第105页);好书和网站是开放的学习窗口,可以任学生在感兴趣的历史天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自由发展。
教材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及知识与教育的延伸三部分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广大师生只有全面把握新教科书的这些特点,才能收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教科书是需要在使用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实验教科书”也有可供商榷处。
如版式分布稍显零碎,自主的选择性阅读与探究在课堂使用时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
个别部分的选材不一定恰当。
如,介绍青瓷(第105页),不如改为陶瓷。
这样就把陶器、黑陶、白陶等都讲清了。
教科书编写思想和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设计和学习方法的变革。
怎样使用?特别是怎样把握课堂教学与自主探究的关系?这都是急待解决的新课题。
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指导。
或者,将实验地区试教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我们相信,在与广大教师共同创造改进的前提下,一定能使“实验教科书”发挥出最大的功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