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的小说》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单位上随着各类新人的加入,分摊来的工作时间渐少,白天和退休人员一般闲散,偶尔会遇到周末上白班,有同事叫了去市公安局对面的警察俱乐部借书,想当年咱也是国家图书馆的常客,闲可以养文化,又可以利用上班时间,何乐不为?遂号召我们班的姐妹都轮流去借书,距离近又不需要预先存钱,告诉一个警号,签字即可,说是20天期限,又说差不多就成,不像国图超过日子认真扣钱什么的,于是高兴前往,图书室不大,像个私人藏书馆,几乎没人借书,管理人员只中午存在,基本没有什么新书,衡量后取了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和张恨水的《现代青年》,也是为着作家名分,仿佛品牌效应,虽然这两位的代表作早看得多了。
池莉的小说依旧是和江城武汉有关的平常人的爱情生活故事,矛盾冲突不如《不谈爱情》等代表作激烈,我因为当初在汉口上的军校,所以对于女作家笔下的武汉市民故事是颇多共鸣的:关于长江的混黄、轮渡的悠长和炎热的夏季东湖的游船,关于汉正街的小商品、热干面、四季美汤包和老通城豆皮;关于龟蛇二山的幽静、巍巍的黄鹤楼和幽静的归元寺;关于脏乱的市场、拥挤的公交车和泼辣的井市女人们。眼看着人的一生也就在柴米油盐的故事中消磨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变革,给了一些喜欢折腾的人重生的机会,也打乱了很多平常人安稳的日子。人心总是静极思动,难得会激流勇退。
故事的女主角下过乡,当过工农兵学员,分配到武钢做技术员,有一些小布尔乔*情节,百般挑剔家里介绍来的门当户对们,在长江轮渡上为着一双雅致的手看上了未来的老公,不顾家庭反对结为连理。其后她通过自学外语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获得单位奖励的房子,平淡的婚姻难免令她失望,对于到南方创业的丈夫提出了分手,结尾是期望到长江上游去观看能带给她随性放松心情的男友有关江豚的研究。
《水与火的缠绵》有人看到题目以为暧昧,其实内容相当平实,无非暗示有爱情成分罢了。总的看来这是关于女人励志书的一类吧,却充满对于生活的无奈妥协。可我等平常人谁又不是在与生活的妥协中一混大半生的呢!希望不过是用来破灭的,男人也成不了女人最终的依靠,耶稣基督只有一个,还没有结过婚。可是梦想是女人的事业,任谁也拦不住,只是光怪陆离的肥皂泡破裂了,就不要再去执着曾经的霓虹样貌。
张恨水的《现代青年》,故事也很简单,先就是一个上过私塾的放牛娃喜欢到学校窗户外旁听,校长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劝说他的父亲一个贫穷农民让他入校读书,这个叫——————计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孩子,校长直接让他上了小学五年级,果然以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为了孩子的前途,老父亲索性帮人卖了半年豆腐学到手艺,然后卖了田地和房子,搬到省城租了店面做江水豆腐卖,用来供养儿子上中学,可是等到儿子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再到北京求学的时候,却被花花世界晃花了眼睛,认识了有钱人家的专司享乐的女孩子,游戏在繁华世界,荒废了学业,走上了不务正业的路途。最终前来寻找儿子的老汉在失望中贫病惨死。算是个警醒世人的悲剧吧,痴心老汉一个人辛苦养育儿子,每日清晨挑江水磨豆子做豆腐,省下铜板供儿子读书成材。临终也没有见到儿子一面。
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初,可是对于百年后的中国人依然有它的参照效力,如今的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孩子,在教育改革高校扩招中轻易上了所谓大学,最终耗尽父母钱财,却在大学毕业找不到高薪工作,勉强寻到饭碗也不稳定,分一半钱租房子住下,好容易找个女朋友,却被丈母娘要求必须要在城里买到房子才可以结婚。每天晚上收音机的田园晚风节目,很多这类求助电话,田园老师不客气的指出——————女孩子没有能找到有房子的男朋友的条件就不要必须有房子!
所谓爱是向下传递的,人难免总希望孩子可以出人头地,农村希望进城,城里巴望出国,可是结果呢?倾囊而出的结果真能够如愿以偿么?游戏有规则,还要运气好!
很感动父子二人在农村相依为命时候的情节,早上吃剩饭,中午儿子放学后做饭,晚上爸爸收工后做饭。有块炸油剩的肥肉渣子,父子二人也你推我让的`。早上剩饭少,儿子怕父亲没睡足,悄悄起来做饭,父亲怕儿子上学吃饭没营养,一早摸黑摘茄子,到瓜架子上摘瓜,炒茄丝给儿子加餐。爷俩的所有对话也平实可亲,父慈子孝,特别是一无所有的老汉,舔犊之情溢于言表。
写的是发生在江苏的故事,老汉开豆腐店之后,每天磨豆子,煮豆浆,包小豆腐块,基本都是我小时候在云南所见的豆腐店的做为,包这样方寸大小豆腐块,十分磨人,一个个用纱布包好,再用板子石头压,最后再一块块打开纱布,当时用来做豆腐乳的就是这样的豆腐块。湖南就没有这样磨人的玩意。当初我还没上学,每周日早晨都去买豆腐脑做一家人的早点,也是一个老爷爷,一边给我们卖豆腐脑,一边包小豆腐同时拆除一些压好的上面的纱布。基本上没有闲着休息的时候,默默无语却透出威严,影响到大家都很严肃了,年幼的我对他有几分畏惧的感觉。
张恨水小说打动人的永远是这些平常的细节,《啼笑因缘》是很小时候在家里书架上看过的,年纪太小感受不深,再看依然很多茫然。后来工作不久,哥哥出差路过北京给我留下《魍魉世界》上下集,觉得非常好,被排长借走忘记归还,再见到赶紧买下,如今又不知所终。《金粉世家》等多半大同小异,《夜深沉》被M借走,自然不会归还。看来书还是不借的好!本来是好心分享,可是也许那些人根本无法感受到!仁者见仁,表面上彼此差别不大,可对于一本书的感受却谬以千里。发现我越来越挑剔计较,甚至于给人读一段精彩文字,如果别人无动于衷,就能否决了朋友资格。无法强求别人喜欢文学,亦无法强求自己接纳不喜欢文字的人。
记得一个名人记述:他母亲曾是张恨水的粉丝,基本上每一本新书都要在第一时间细细阅读。那时气氛没有现在的浮躁,如今不知还有多少母亲肯细读张的小说以悦身心?现代的母亲们培养的是现代青年。只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罢了。
池莉的小说依旧是和江城武汉有关的平常人的爱情生活故事,矛盾冲突不如《不谈爱情》等代表作激烈,我因为当初在汉口上的军校,所以对于女作家笔下的武汉市民故事是颇多共鸣的:关于长江的混黄、轮渡的悠长和炎热的夏季东湖的游船,关于汉正街的小商品、热干面、四季美汤包和老通城豆皮;关于龟蛇二山的幽静、巍巍的黄鹤楼和幽静的归元寺;关于脏乱的市场、拥挤的公交车和泼辣的井市女人们。眼看着人的一生也就在柴米油盐的故事中消磨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变革,给了一些喜欢折腾的人重生的机会,也打乱了很多平常人安稳的日子。人心总是静极思动,难得会激流勇退。
故事的女主角下过乡,当过工农兵学员,分配到武钢做技术员,有一些小布尔乔*情节,百般挑剔家里介绍来的门当户对们,在长江轮渡上为着一双雅致的手看上了未来的老公,不顾家庭反对结为连理。其后她通过自学外语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获得单位奖励的房子,平淡的婚姻难免令她失望,对于到南方创业的丈夫提出了分手,结尾是期望到长江上游去观看能带给她随性放松心情的男友有关江豚的研究。
《水与火的缠绵》有人看到题目以为暧昧,其实内容相当平实,无非暗示有爱情成分罢了。总的看来这是关于女人励志书的一类吧,却充满对于生活的无奈妥协。可我等平常人谁又不是在与生活的妥协中一混大半生的呢!希望不过是用来破灭的,男人也成不了女人最终的依靠,耶稣基督只有一个,还没有结过婚。可是梦想是女人的事业,任谁也拦不住,只是光怪陆离的肥皂泡破裂了,就不要再去执着曾经的霓虹样貌。
张恨水的《现代青年》,故事也很简单,先就是一个上过私塾的放牛娃喜欢到学校窗户外旁听,校长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劝说他的父亲一个贫穷农民让他入校读书,这个叫——————计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孩子,校长直接让他上了小学五年级,果然以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为了孩子的前途,老父亲索性帮人卖了半年豆腐学到手艺,然后卖了田地和房子,搬到省城租了店面做江水豆腐卖,用来供养儿子上中学,可是等到儿子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再到北京求学的时候,却被花花世界晃花了眼睛,认识了有钱人家的专司享乐的女孩子,游戏在繁华世界,荒废了学业,走上了不务正业的路途。最终前来寻找儿子的老汉在失望中贫病惨死。算是个警醒世人的悲剧吧,痴心老汉一个人辛苦养育儿子,每日清晨挑江水磨豆子做豆腐,省下铜板供儿子读书成材。临终也没有见到儿子一面。
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初,可是对于百年后的中国人依然有它的参照效力,如今的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孩子,在教育改革高校扩招中轻易上了所谓大学,最终耗尽父母钱财,却在大学毕业找不到高薪工作,勉强寻到饭碗也不稳定,分一半钱租房子住下,好容易找个女朋友,却被丈母娘要求必须要在城里买到房子才可以结婚。每天晚上收音机的田园晚风节目,很多这类求助电话,田园老师不客气的指出——————女孩子没有能找到有房子的男朋友的条件就不要必须有房子!
所谓爱是向下传递的,人难免总希望孩子可以出人头地,农村希望进城,城里巴望出国,可是结果呢?倾囊而出的结果真能够如愿以偿么?游戏有规则,还要运气好!
很感动父子二人在农村相依为命时候的情节,早上吃剩饭,中午儿子放学后做饭,晚上爸爸收工后做饭。有块炸油剩的肥肉渣子,父子二人也你推我让的`。早上剩饭少,儿子怕父亲没睡足,悄悄起来做饭,父亲怕儿子上学吃饭没营养,一早摸黑摘茄子,到瓜架子上摘瓜,炒茄丝给儿子加餐。爷俩的所有对话也平实可亲,父慈子孝,特别是一无所有的老汉,舔犊之情溢于言表。
写的是发生在江苏的故事,老汉开豆腐店之后,每天磨豆子,煮豆浆,包小豆腐块,基本都是我小时候在云南所见的豆腐店的做为,包这样方寸大小豆腐块,十分磨人,一个个用纱布包好,再用板子石头压,最后再一块块打开纱布,当时用来做豆腐乳的就是这样的豆腐块。湖南就没有这样磨人的玩意。当初我还没上学,每周日早晨都去买豆腐脑做一家人的早点,也是一个老爷爷,一边给我们卖豆腐脑,一边包小豆腐同时拆除一些压好的上面的纱布。基本上没有闲着休息的时候,默默无语却透出威严,影响到大家都很严肃了,年幼的我对他有几分畏惧的感觉。
张恨水小说打动人的永远是这些平常的细节,《啼笑因缘》是很小时候在家里书架上看过的,年纪太小感受不深,再看依然很多茫然。后来工作不久,哥哥出差路过北京给我留下《魍魉世界》上下集,觉得非常好,被排长借走忘记归还,再见到赶紧买下,如今又不知所终。《金粉世家》等多半大同小异,《夜深沉》被M借走,自然不会归还。看来书还是不借的好!本来是好心分享,可是也许那些人根本无法感受到!仁者见仁,表面上彼此差别不大,可对于一本书的感受却谬以千里。发现我越来越挑剔计较,甚至于给人读一段精彩文字,如果别人无动于衷,就能否决了朋友资格。无法强求别人喜欢文学,亦无法强求自己接纳不喜欢文字的人。
记得一个名人记述:他母亲曾是张恨水的粉丝,基本上每一本新书都要在第一时间细细阅读。那时气氛没有现在的浮躁,如今不知还有多少母亲肯细读张的小说以悦身心?现代的母亲们培养的是现代青年。只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罢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