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廉颇
1. 阅读文言文:廉颇之免长平归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①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②,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③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④,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栗腹:燕国丞相;②鄗同“镐”,本为晋邑,当时属赵;③④ 地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 B.赵壮者尽于长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秦地可尽王也
C.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D.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廉颇居梁久之
无可奈何,死固付之度外矣 填然鼓之
C.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D.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不然,籍何以至此?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13.下列对文本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廉颇失掉权势时,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客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非常高兴,让他们暂时退下。
B.乐乘离开赵国后,赵王想起用廉颇,是因为此时赵国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了。
C.赵襄王即位,启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很久,魏国并不重用他。
D.廉颇为求起用,年老强饭,一饭斗米,坐谈间解了三次大便。赵使回赵国后向赵王报告,廉颇年老身衰,不能召用。后遂用“一饭三遗矢”谓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3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3分)
参考答案:
11.A成年,壮年 (B全部死去;全部占有。C看;比。D表示;给……看。 )
12.C 然而,但是,副词;这样,代词。 ( A本来,副词。B音节助词,不译。D把,介词。)
13.C ( A 廉颇不高兴,认为他们趋炎附势,让他们回去。B 赵王想起用廉颇,是因为屡次被秦军围困。D “坐谈间解了三次大便”是使者的诬陷。)
14.(1)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次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起用。(每句1分)
(2)计策没有确定,赵王想寻找能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定语后置句,1分;“报”,回复,1分;句意准确1分)
(3)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杀死他,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是”,这,1分;“何异于”,与……有什么不同,1分;句意准确1分。)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
14。
首先通过赵宦者令缪贤的介绍,初步显现蔺相如的才华;(2分)其次通过赵王与诸大臣谋,结果是“计未定”,求可使报秦者,“人未得”,而蔺相如至,两矛盾化解。(2分)⒖这是一句很委婉的提示语: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成功地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从而富有尊严地完成使命。(意对即可)⒗(1)蔺相如献璧后通过观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施计骗回璧,并做好璧首俱碎于柱的架势(1分);“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王还以骗(1分)。
(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再骗,“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1分)“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又还以骗。(1分)(3)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再见秦王先表明自己“欺君”的理由(“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并提议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还主动提出“就汤镬”;(1分)秦王在内心权衡利弊后,决定“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分)⒘原因:内因――有勇,(1分)有谋,(1分)富有爱国精神;(1分)外因――贤人的举荐。
(1分)启迪:(略,能有理有据且自圆其说即可)(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