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提纲,全册!拜托啦,帮帮忙啊,人教版的,表明页码 有加分啦! 30
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三课认清基本国策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三单元融...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策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呜呜,。。。豁出去了,好的再加分啊 展开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策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呜呜,。。。豁出去了,好的再加分啊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九年级 1
第一单元 认识国情 了解制度 1
第二单元 全面建设 实现小康 3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振兴中华 5
第四单元 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7
九年级样卷 8
九年级样卷参考答案 11
时事 12
九年级
第一单元 认识国情 了解制度
学习内容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⑴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⑴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5.为什么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6.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7.公有制经济包括什么?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怎样?
⑴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⑵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直接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9.我国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0.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1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
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⑵为了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状况相适应,我国正在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它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国家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力。
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它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又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这一制度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依法行使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是人民民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现。
14.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形成怎样的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1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6.我国建立了哪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包括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等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17.怎样理解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⑴“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⑵ “一国两制”实施的重大意义: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⑶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牢牢地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第二单元 全面建设 实现小康
学习内容
1.什么是“四个尊重”方针? 贯彻“四个尊重”方针有什么意义?
⑴①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和国家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②劳动是财富产生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孕育和发现人才、激发和凝聚创造力的源泉。在当今这个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创造指的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实践的活动,创造的结果是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事物。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其内驱力就是创造。
⑵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富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
2.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 如何理解“共富”与“先富”的关系?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帮带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4.怎样认识我国目前的小康?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先后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5.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8.怎样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⑵“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⑶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9.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
10.公民应怎样有序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他们的职责时,有向他们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违法行为时,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有权向有关部门反映,更可以提出解决的办法。
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很多,如通过信访、电子邮件、电话、找人大代表反映情况,以及通过媒体舆论监督等,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都必须是合法的、有序的。
行使监督权利时,我们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可妨碍公务。
11.如何理解文化的重要作用?
⑴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⑵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类进步起着催化作用。
⑶每一个民族的繁荣,每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2.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⑴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在当代社会,有先进的文化,有落后的文化,也有腐朽反动的文化。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⑵我们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指导思想)是什么?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⑵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和科学;二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1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9.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⑴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⑵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只要我们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人人负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作贡献,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能变为现实。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振兴中华
学习内容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什么是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成为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的支撑。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⑵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⑶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都亟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什么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
⑴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⑵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⑴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⑵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指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沿着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7.什么是科学发展道路?
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8.怎样正确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状况?
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资源状况。
⑶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而分地区有所改善,但日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是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
9.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⑴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自觉地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⑵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怎样做?
⑴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仍然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⑵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⑶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⑷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靠你我他。党和政府正在带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11.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近2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要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
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地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仍然任重道远。
12.什么是科教兴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⑴科教兴国就是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四单元 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学习内容
1.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2.什么是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就是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不畏困苦,坚持不懈地奋斗。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主张要走艰苦创业之路。
3.实现共同理想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⑴艰苦奋斗是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果的基础和源泉。人类社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⑵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⑶艰苦奋斗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⑶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也要艰苦奋斗。
4.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从日常生活做起:要努力学习,积极完成自己的学业;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贪图安逸 ;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遇事要迎难而上,不要畏难而退。
第一单元 认识国情 了解制度 1
第二单元 全面建设 实现小康 3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振兴中华 5
第四单元 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7
九年级样卷 8
九年级样卷参考答案 11
时事 12
九年级
第一单元 认识国情 了解制度
学习内容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⑴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⑴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5.为什么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6.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7.公有制经济包括什么?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怎样?
⑴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⑵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直接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9.我国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0.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1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
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⑵为了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状况相适应,我国正在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它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国家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力。
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它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又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这一制度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依法行使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是人民民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现。
14.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形成怎样的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1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6.我国建立了哪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包括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等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17.怎样理解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⑴“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⑵ “一国两制”实施的重大意义: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⑶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牢牢地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第二单元 全面建设 实现小康
学习内容
1.什么是“四个尊重”方针? 贯彻“四个尊重”方针有什么意义?
⑴①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和国家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②劳动是财富产生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孕育和发现人才、激发和凝聚创造力的源泉。在当今这个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创造指的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实践的活动,创造的结果是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事物。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其内驱力就是创造。
⑵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富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
2.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 如何理解“共富”与“先富”的关系?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帮带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4.怎样认识我国目前的小康?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先后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5.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8.怎样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⑵“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⑶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9.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
10.公民应怎样有序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他们的职责时,有向他们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违法行为时,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有权向有关部门反映,更可以提出解决的办法。
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很多,如通过信访、电子邮件、电话、找人大代表反映情况,以及通过媒体舆论监督等,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都必须是合法的、有序的。
行使监督权利时,我们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可妨碍公务。
11.如何理解文化的重要作用?
⑴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⑵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类进步起着催化作用。
⑶每一个民族的繁荣,每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2.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⑴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在当代社会,有先进的文化,有落后的文化,也有腐朽反动的文化。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⑵我们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指导思想)是什么?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⑵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和科学;二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1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9.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⑴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⑵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只要我们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人人负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作贡献,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能变为现实。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振兴中华
学习内容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什么是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成为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的支撑。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⑵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⑶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都亟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什么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
⑴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⑵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⑴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⑵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指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沿着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7.什么是科学发展道路?
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8.怎样正确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状况?
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资源状况。
⑶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而分地区有所改善,但日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是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
9.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⑴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自觉地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⑵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怎样做?
⑴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仍然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⑵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⑶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⑷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靠你我他。党和政府正在带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11.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近2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要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
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地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仍然任重道远。
12.什么是科教兴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⑴科教兴国就是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四单元 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学习内容
1.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2.什么是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就是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不畏困苦,坚持不懈地奋斗。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主张要走艰苦创业之路。
3.实现共同理想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⑴艰苦奋斗是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果的基础和源泉。人类社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⑵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⑶艰苦奋斗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⑶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也要艰苦奋斗。
4.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从日常生活做起:要努力学习,积极完成自己的学业;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贪图安逸 ;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遇事要迎难而上,不要畏难而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