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是什么意思
“笙”(拼音:s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始见于战国时期,本义指一种管乐器,由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后竹席亦谓之“笙”。
“笙”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其音色悠扬,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魅力。笙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由多根管子组成的管乐器,通常由十三根或十七根竹管组成,每根管子的长度和大小都不相同,以产生不同的音调。
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音乐、戏曲、民乐等各种场合。同时,在现代音乐中,笙也被引入,成为了现代音乐的一种重要元素,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作曲家所喜爱和运用。
笙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所知的笙的最早实物是曾侯乙笙,共出土6个,有12、14、18管三种。簧片用竹制,瓠身漆成黑底绘有精美纹饰。汉以前,笙和竽在宫廷中占居重要地位,而竽相对更受重用。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多次改进,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笙(汉语汉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