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展开全部
春节习俗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习惯风俗,中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常见的春节习俗有: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在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而且每个地域的习俗也有不一样的。生为福建人的我,我们把春节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接下来我来说说全国统一的春节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之一: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春节习俗之二:除尘🌷腊月二十四,除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屋子,清洁衣物被帐,打扫屋顶屋角,洗净台凳桌椅的污垢,谓之“扫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广东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相传它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吴自牧所作的记录苏杭民间风俗的《梦梁录》云:“十二月尽,……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去年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
🌷春节习俗之三: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这一天的习俗来源于传说,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来到人间查访,看看人间是不是如灶王爷所说的那样,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清苦,逃过玉皇大帝的惩罚。农历腊月二十五,民间谚语有“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之说,豆腐的谐音是“都福”,就是大家都有福;再加之豆腐洁白如玉,在古时有玉食之意,过年的时候,穿上新衣,吃着白嫩的豆腐,称之为“锦衣玉食”,寓意着新的一年福气满满、富贵不愁。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春节习俗之四:去割肉(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去割肉(炖大肉):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准备过年招待客人用的猪、牛、羊肉,人们把肉切成大块儿,用大锅慢慢炖,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炖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可是家家飘香。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春节习俗之五:宰公鸡🌷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在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要等到除夕夜才能吃,而且除夕夜还不能吃完,要一直留着点。因为鸡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才算圆满,加上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吃食需要提前准备好。这一天人们把家里的家禽杀了备用,因为过年的饭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动物,还得有能飞的,寓意来年飞黄腾达,当然这一天也是赶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会备足年货,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品等。
🌷春节习俗之六: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廿八是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的俗称,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因为以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都不开门营业,所以大家年前必须准备充足的饭食。传统习俗中,腊月二十六、二十七要准备好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春节习俗之七: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蒸馒头也不是随随便便地做,而是要精心准备,因为做出来的馒头是要跟邻居交换,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这一天家家户户把腊月二十八那日发的面蒸成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们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蒸好的馒头上面要点上五个红点,以示“鸿运当头”。点红点就是先把一小块儿红纸蘸上点儿水,再将五根高粱秸秆儿捆在一起,然后蘸上被水浸湿了的红纸,最后再点到即将蒸熟的馒头上面。过年的馒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佛手形的面饼为“福”、桃形的豆包为“寿”,还有名目繁多、雕刻精细的面模可以制作出五子登科的娃娃饼、喜庆丰收的双鱼饼、富贵满堂的园福饼等面食,这是一个充满喜悦、充满希望、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春节习俗之八:熬一宿🌷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到了腊月三十,也就是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这一天称为年三十,这天的晚上,也是整个春节节日中的最隆重也是节日气息最浓的部分,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等。作为除旧迎新的大节,除夕被正式确立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相应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过了除夕晚上十二点,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的一年了。“三十晚上熬一宿”的谚语,说的就是除夕守岁。民间也叫“熬年”。 除夕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正因如此,守岁是春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据史书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要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是“一年日月今宵尽,更岁星辰子夜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令人留恋的时刻,所以此时大家要围坐话旧,通宵畅谈。关于除夕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传最广的还是我们前面讲的关于“年兽”的传说。在除夕之夜,“年兽”会出没于人间,人们为了保证安全,在它除夕夜出没的时候闭门不出,在自家大门上贴上红纸,燃放爆竹驱赶它。大家一同围坐,彻夜不眠,等待“年兽”离开。我们今天贴春联、守岁和放爆竹的习俗均是来源于此。在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也均有除夕守岁的风俗习惯,可见守岁传统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还有做年夜饭需要的食材。家里的男人们张罗着贴春联、放鞭炮、贴福字等。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春节习俗之九:扭一扭,拜大年 🌷
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家都起得很早,吃完早饭,天一亮就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全国各地的拜年习俗也不一样。早晨开门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辞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大年初一拜岁,迎新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从古至今大年初一都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日子,而很多地方在大年初一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扭一扭”的意思其实是为了大家能在新年的第一天放松身心,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里的“扭一扭”不是真的扭,而是到外面各个庙会去看表演,尝小吃,尽情地放松身心。初一这天,一般人家都是家居自乐,不外出活动,晚上早睡。后来,民间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习俗,以图吉利。初一这天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早上起来,见到父母,兄弟姐妹,亲人等,要立即问好,初一都是先去最大长辈家拜年!
🌷春节习俗之一: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春节习俗之二:除尘🌷腊月二十四,除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屋子,清洁衣物被帐,打扫屋顶屋角,洗净台凳桌椅的污垢,谓之“扫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广东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相传它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吴自牧所作的记录苏杭民间风俗的《梦梁录》云:“十二月尽,……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去年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
🌷春节习俗之三: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这一天的习俗来源于传说,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来到人间查访,看看人间是不是如灶王爷所说的那样,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清苦,逃过玉皇大帝的惩罚。农历腊月二十五,民间谚语有“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之说,豆腐的谐音是“都福”,就是大家都有福;再加之豆腐洁白如玉,在古时有玉食之意,过年的时候,穿上新衣,吃着白嫩的豆腐,称之为“锦衣玉食”,寓意着新的一年福气满满、富贵不愁。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春节习俗之四:去割肉(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去割肉(炖大肉):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准备过年招待客人用的猪、牛、羊肉,人们把肉切成大块儿,用大锅慢慢炖,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炖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可是家家飘香。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春节习俗之五:宰公鸡🌷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在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要等到除夕夜才能吃,而且除夕夜还不能吃完,要一直留着点。因为鸡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才算圆满,加上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吃食需要提前准备好。这一天人们把家里的家禽杀了备用,因为过年的饭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动物,还得有能飞的,寓意来年飞黄腾达,当然这一天也是赶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会备足年货,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品等。
🌷春节习俗之六: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廿八是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的俗称,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因为以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都不开门营业,所以大家年前必须准备充足的饭食。传统习俗中,腊月二十六、二十七要准备好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春节习俗之七: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蒸馒头也不是随随便便地做,而是要精心准备,因为做出来的馒头是要跟邻居交换,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这一天家家户户把腊月二十八那日发的面蒸成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们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蒸好的馒头上面要点上五个红点,以示“鸿运当头”。点红点就是先把一小块儿红纸蘸上点儿水,再将五根高粱秸秆儿捆在一起,然后蘸上被水浸湿了的红纸,最后再点到即将蒸熟的馒头上面。过年的馒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佛手形的面饼为“福”、桃形的豆包为“寿”,还有名目繁多、雕刻精细的面模可以制作出五子登科的娃娃饼、喜庆丰收的双鱼饼、富贵满堂的园福饼等面食,这是一个充满喜悦、充满希望、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春节习俗之八:熬一宿🌷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到了腊月三十,也就是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这一天称为年三十,这天的晚上,也是整个春节节日中的最隆重也是节日气息最浓的部分,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等。作为除旧迎新的大节,除夕被正式确立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相应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过了除夕晚上十二点,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的一年了。“三十晚上熬一宿”的谚语,说的就是除夕守岁。民间也叫“熬年”。 除夕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正因如此,守岁是春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据史书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要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是“一年日月今宵尽,更岁星辰子夜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令人留恋的时刻,所以此时大家要围坐话旧,通宵畅谈。关于除夕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传最广的还是我们前面讲的关于“年兽”的传说。在除夕之夜,“年兽”会出没于人间,人们为了保证安全,在它除夕夜出没的时候闭门不出,在自家大门上贴上红纸,燃放爆竹驱赶它。大家一同围坐,彻夜不眠,等待“年兽”离开。我们今天贴春联、守岁和放爆竹的习俗均是来源于此。在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也均有除夕守岁的风俗习惯,可见守岁传统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还有做年夜饭需要的食材。家里的男人们张罗着贴春联、放鞭炮、贴福字等。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春节习俗之九:扭一扭,拜大年 🌷
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家都起得很早,吃完早饭,天一亮就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全国各地的拜年习俗也不一样。早晨开门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辞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大年初一拜岁,迎新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从古至今大年初一都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日子,而很多地方在大年初一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扭一扭”的意思其实是为了大家能在新年的第一天放松身心,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里的“扭一扭”不是真的扭,而是到外面各个庙会去看表演,尝小吃,尽情地放松身心。初一这天,一般人家都是家居自乐,不外出活动,晚上早睡。后来,民间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习俗,以图吉利。初一这天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早上起来,见到父母,兄弟姐妹,亲人等,要立即问好,初一都是先去最大长辈家拜年!
展开全部
春节有些习俗属于糟粕:
1、春节忌打破碗、镜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包括美容用品的玻璃瓶等器皿。以防破财破运,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补救方式就是用红纸包起来,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岁岁平安」吉祥话语,等待破五日再丢弃。
2、春节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才不会将财富与财运洗掉。
3、春节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4、春节早上忌吃稀饭、忌吃荤食与忌吃药,古时后穷人才会吃不起饭而吃稀饭,若于春节吃稀饭会导致一整年的贫穷。
5、春节这天忌杀生,所以也不适宜吃荤食,因而台语有句俗谚「初一早吃菜恰赢吃一年斋。
6、春节这天尽量不要吃药,除非重病外,健康的人不适宜在这一天吃补药,会有病一年的不好寓意。
7、春节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东 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
8、春节忌睡午觉,依古训「禁昼寝」劝人不要懒散,若于大年初一睡午觉会影响事业运。
9、春节前两天忌洗衣,据说这两天是水神生
日,洗衣脏了水会惹怒水神。
10、正月初一女孩不能回娘家,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1、春节忌打破碗、镜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包括美容用品的玻璃瓶等器皿。以防破财破运,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补救方式就是用红纸包起来,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岁岁平安」吉祥话语,等待破五日再丢弃。
2、春节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才不会将财富与财运洗掉。
3、春节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4、春节早上忌吃稀饭、忌吃荤食与忌吃药,古时后穷人才会吃不起饭而吃稀饭,若于春节吃稀饭会导致一整年的贫穷。
5、春节这天忌杀生,所以也不适宜吃荤食,因而台语有句俗谚「初一早吃菜恰赢吃一年斋。
6、春节这天尽量不要吃药,除非重病外,健康的人不适宜在这一天吃补药,会有病一年的不好寓意。
7、春节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东 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
8、春节忌睡午觉,依古训「禁昼寝」劝人不要懒散,若于大年初一睡午觉会影响事业运。
9、春节前两天忌洗衣,据说这两天是水神生
日,洗衣脏了水会惹怒水神。
10、正月初一女孩不能回娘家,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立春祭农,寓意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有立春给小孩佩戴“春鸡”的习俗,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2、元宵点灯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会在正月十五的那天点亮灯笼,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所以元宵节的灯又称“祈福灯”或“平安灯”。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立春祭农,寓意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有立春给小孩佩戴“春鸡”的习俗,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2、元宵点灯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会在正月十五的那天点亮灯笼,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所以元宵节的灯又称“祈福灯”或“平安灯”。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