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称呼

 我来答
侍幻露0Heb05
2023-01-25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妈妈的称呼有阿妈、妈咪、令堂、妈妈、母亲、老妈、额娘、额吉、阿娜等。云南的基诺族称母亲为“阿妈”,额吉”是蒙语对母亲的称呼。“额娘”是满族对母亲的称呼。“阿娜”是维吾尔族对母亲的称呼。
各地妈妈的叫法 北京一—妈妈 上海——姆妈 广西——阿桑 广东——妈咪 山东——俺娘 江苏——嗯妈 安徽——俺妈 福建——姨 浙江一母妈 云南——咩 贵州——闷儿 湖南--嗯买啊 湖北——老俩 江西——母妈 河北——酿 山西——莫 河南——买 海南——阿妈 天津——妈妈 辽宁——妈 甘肃——马 宁夏——娅 四川一—麻 内蒙—额吉 陕西—麻麻 重庆——娘娘 吉林——妈妈 黑龙江——妈 新疆——阿帕 青海——阿妈 西藏——阿拉 台湾——阿姆
干听南0gl
2023-01-23 · 超过5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13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5.1万
展开全部

古代对自己母亲的尊称一般有“娘亲”;“阿娘”;“娘”;“家母”;“娘娘”等称呼。

不同朝代时期对母亲的称呼各有不同,具体参照如下:

一、秦汉时期

先秦对母亲的称呼有:母、妣、萱堂。

先秦时期,“母氏”和“母”,均表示母亲。如《诗经·邶风·凯风》:“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妣”也用来称呼母亲。《尔雅·释亲》云:“父为考,母为妣。”在《仓颉篇》中也有“考妣延年”之说,意为祝福父母健康长寿。但大多数时候,“妣”表示已故的母亲。“萱堂”代表母亲,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萱草,言树之背。”

两汉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社、姐。汉代,“母”字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通常叫母亲为“社”或“姐”。高诱记载:“江淮人谓母为社也。”称汉代时呼母为“社”,主要是江淮一带的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姐,蜀谓母曰姐。”意思是,古代蜀地人称母亲为“姐”。而北方游牧民族对母亲的称呼是“家家”、“阿家”。据《北史》记载,北齐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们叫父亲为“兄兄”,叫母亲为“家家”。

二、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娘、媪。例如《隋书·韦世康传》:“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这里的“娘”就是指母亲。还有人称母亲为“媪”,如《广雅·释亲》云:“媪,母也。”

三、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妈”普遍成为母亲的口语化称呼,如元人俞琰《席上腐谈》云:“今人称妇人为妈妈。”意思是凡已婚妇女或年老的妇女,皆可称为“妈妈”。

四、明清时期

明清对母亲的称呼有:“妈”,“妈妈”,“娘”,“娘亲”,贵族则称呼母亲为“额娘”、“母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