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家》《巴黎圣母院》的主要人物简介,故事梗概(1000字左右),并对其中两个人物简要分析 回答好分追加
展开全部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 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 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 ,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 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婚 后,瑞珏对他十分体贴,但觉新总不 能忘情于梅。不久,梅也出嫁。不到 一年,便守寡在家。觉新的胞弟觉民 、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老太爷严 禁觉慧外出,并责成觉新严加管束, 但觉慧仍活动如故,又与同学合办《 黎明报》,向封建势力和军阀宣战, 从而和老太爷心目中“德高望重”的 冯乐山成了死对头。由于战乱,老太 爷的外孙女琴小姐偕梅表姐来高家避 难。觉新与梅不期重逢,百感交集, 相对呜咽。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 鸣凤,鸣凤也以心相许,但冯乐山却 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 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 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 ,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 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 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 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 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迷信邪说为 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 难产而死。至此,觉新开始有所觉醒 ,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到上海投 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 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 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 ,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 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婚 后,瑞珏对他十分体贴,但觉新总不 能忘情于梅。不久,梅也出嫁。不到 一年,便守寡在家。觉新的胞弟觉民 、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老太爷严 禁觉慧外出,并责成觉新严加管束, 但觉慧仍活动如故,又与同学合办《 黎明报》,向封建势力和军阀宣战, 从而和老太爷心目中“德高望重”的 冯乐山成了死对头。由于战乱,老太 爷的外孙女琴小姐偕梅表姐来高家避 难。觉新与梅不期重逢,百感交集, 相对呜咽。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 鸣凤,鸣凤也以心相许,但冯乐山却 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 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 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 ,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 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 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 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 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迷信邪说为 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 难产而死。至此,觉新开始有所觉醒 ,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到上海投 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展开全部
读《巴黎圣母院》有一种“凤凰涅磐”般的感觉,尤其是在有着3000字论文的任务下去读的时候。初读《巴黎圣母院》是在高二的时候,有一种视线大开的感觉。因为之前的读的书大部分是“中国文学”,很少有把“爱情”的写得如此真实的如此**裸的。绝大部分都被附上了一种很崇高的理想主义的成分在里边。我这样说,当时《巴黎圣母院》写爱情的方式,或者说叙述爱情的角度给我的新鲜的感觉就很显而易见了。“真实到残酷”,或许这么说不是很恰当,但是它当时委实改变了之前在其他书上看到的关于爱情的见解给我留下的印象,同时也多少改变了我的爱情观。
这次重新读的时候,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很感兴趣。暂且表达一下个人蔽陋的见解。
(一)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大人
克洛德因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原因在自己也在拉·爱斯梅达拉的脖子上打上了“命运”的活结,然后用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使这个活结变成了牢不可破的死结,而也正是这个死结绞死了拉·爱斯梅达拉也绞死了他自己。正如他自己在看见蜘蛛网时对检察官沙尔莫吕所描绘的那样“克洛德,你就是那只蜘蛛!克洛德你也是那只苍蝇!你飞向科学,飞翔光明,飞向太阳,你只想去到自由的空气里,去到永恒真理的无边的光辉里,可是,当你迫近那开向另一个世界,开向光明的世界,那智慧与科学的世界的灿烂的窗口时,盲目的苍蝇啊,愚蠢的学者啊,你却没有想到,命运已经把薄薄的蜘蛛网挂在光明和你的中间,你全身扑进去了,可怜的疯子啊,现在你了跌跤了,你的脑袋粉碎了,翅膀折断了,你在命运的铁腕中挣扎!”
这里首先发表一点很个人的看法:尽管克洛德一直是被当作和卡西莫多相对比的人面兽心的虚伪的淫秽的代表,我本人讲,没有怀疑过他起初对拉·爱斯梅达拉的感情,真如他自己说的“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并没有什么过错啊”,因为真正的像卡西莫多那样的纯精神层面的恋爱(当然,我们也无从对证是真正的精神层面,还是因为他的丑陋没办法实现除了精神层面之外的恋爱)毕竟很少见,既然他喜欢拉·爱斯梅达拉就不可能没有除了精神之外的要求,只是他错就错在他的性占有欲因为常年的压抑而变得太强烈,达到了一种得不到便彻底破坏的可怕的程度。这才是这份起初的感情变了质,跌进了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
克洛德的表白,无论哪一次的表白都可以算得上经典,比琼瑶戏里的男主角的表白要动人的多,也真实的多。可惜的是,他找错了表白的对象——他的“圣母”一样的拉·爱斯梅达拉,有了心上人,而且更加不幸的是,他自身是一个神浦。尽管他爱的疯狂,他的感情的海洋被宗教以及可怕的现实堵住了出口,它疯狂的汹涌奔腾、涨高、泛滥、刺透人的心甚至冲破堤岸泛滥成灾,现实还是那样——他是个神浦。爱情于他永远是遥不可近的。
他表白的时候,相信每一个宽容的读者都在做这样的假设“但愿他不是个神浦,拉·爱斯梅达拉不是个波西米亚人,弗比斯也不曾存在;假若她会爱他,他就会过一种属于他的庄严的爱情生活”、“想象这就在同一时刻,世界上到处都有幸福的伴侣在夕阳下或者有星星的夜晚,在桔柑林中或者是小溪边清话绵绵”……可是真正的现实却是他比绞刑架还使姑娘害怕。可怕的宗教一开始就把克洛德推向一个与爱情绝缘的角落,使他一开始就用错误的方式和拉·爱斯梅达拉见了面,直至无法挽救的局面。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既然克洛德那么博学各种科学,还精通医学,就应该知道他对爱情的需求是正常的,就应该发现宗教的虚伪,为什么有会深受其扰呢?他在拉·爱斯梅达拉受刑时的举动(刺自己的胸膛)让我想起了《小城之恋》里那俩年轻人的举动与心灵的痛苦挣扎。可能是因为接受宗教教育在前,被宗教禁锢在前,接受医学在后的原因,使得他的和《小城之恋》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因为愚昧而饱受折磨吧!
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克洛德之前的善良(收养卡西莫多、照料弟弟)与后边的那种残忍好像有些太不相称了。依照他的原来善良的本性,他要是不勘爱情的折磨,应该自杀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去陷害拉·爱斯梅达拉。还是应该归罪于宗教吗?这个时候心理学的解答就可以使人明白了:克洛德的人性在遇见拉·爱斯梅达拉之后就开始复苏了,并开始与他身上原来所具有的神性相斗争,而这种痛苦的斗争就造就了一个灵魂扭曲的半是“天使”半是“魔鬼”的克洛德。
(二)拉·爱斯梅达拉
女主人公拉·爱斯美拉达是善与美的化身。
她是我们的雨果先生在自己“美”与“丑”的艺术理想支配下塑造的美的典型。我们这里就不用再多余的去描述拉·爱斯梅达拉有多美了,单单是我们多年以来清心寡欲的副主教在她身上产生了那么疯狂的感情就足以说明了她的美了,更别说圣迹区把她当成圣母一样的爱戴了。
她又是那么的善良——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眼见着他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这位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
“她在爱情上又很像琼瑶戏里的女主角——只要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便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爱上了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这可能就是这个善良的姑娘悲剧命运的原因吧!”(引自百度)
拉·爱斯梅达拉希望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子汉,并且以为弗比斯队长就是自己的MR RIGHT,但是,她可能到死都不会意识到,正是她的弗比斯使她直接走向了绞刑架。
而她对卡西莫多的爱,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同情心的作用,或者不是很恰当的说是一种母爱。是拉·爱斯梅达拉天然的善良的心灵使然。
(三)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卡西莫多自己说“我的不幸正因为我还是过分的像人,我情愿完全是一头牲畜,向这只公羊一般”。之前我甚至以为卡西莫多的丑陋是悲剧的根本原因。
王小波曾经说:“我喜欢看女孩子,不是因为她们漂亮,而是因为她们是异性”,之前没觉得,可是读完《巴黎圣母院》之后我觉得这句话多少有些矫情的成分,因为他少了一个前提“这个异性长得可以看”,要是王小波先生看的异性和卡西莫多一样的话,他大概也要生生死死几百回了。
有些情不自禁得想把他拿来和《美女与野兽》中的野兽比较。他有着和野兽一样恐怖的外表,但是他两个对自己的心上人都十分的温柔。不同的是我们的卡西莫多只是对自己的心上人(包括爱斯梅达拉、副主教和那些大钟)温柔而已,对待其他人却与“野兽”不同,十分的残暴。最后他保卫爱斯美拉达的场景,尤其是他杀死若望·孚罗洛的场景真的是有点儿太残忍了,当然,我们不能全怪他,人们对他的不友好使他只学会了憎恨。
很想用《金刚》里的最后一评价金刚的话来评价卡西莫多——他爱上美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悲剧命运的开始。
很遗憾的是雨果大人一直没有要我们的女主角爱斯梅达拉去吻卡西莫多一下,不知道要是真是那样的话,卡西莫多会不会真的变成王子。
前几天上网看帖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要我十分动容——“加西莫多其实并不驼背,只是他的后背比别人多了一扇门,那扇门的后面是一对折翼。传说中,只有凤凰的眼泪可以替他疗伤。我虔诚地为他祈祷,祈祷能有一只最美丽的凤凰飞到他的身边。”
或许,这才是我最想得到的答案吧!心灵美的人总是有好结果的,真的不情愿让心灵这么美的人长得如此丑陋。但愿卡西莫多真的是《美女与野兽》里的野兽王子吧!我也衷心祝愿他的双翼可以在他灵魂离他远去的那一刻,张开来——想着天堂的方向——永远幸福安宁。
(四)弗比斯
《中国式离婚》讲到了男女在爱情上的不同:男人的性和情是可以分开的,而女人的性和情却往往统一在一起。而我想说的是弗比斯的情和性是分开的原因是因为他只有性没有情。
《中国式离婚》还讲到了男人的三种背叛:一种是身的背叛,一种是心的背叛,一种是身心的背叛。放到弗比斯这讲,他可能哪一种也不是,因为他从来以不曾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给某一个女人,也就说不上背叛了。
他的忘恩负义之举也不用列举了,因为他的所有行径都是这样的,甚至包括他救爱斯美拉达的时候,正如大家所认同的,而且被自己的行为证明的那样,他救爱斯美拉达时候的内心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龌龊。或许我们应该庆幸爱斯美拉达没有和她在一起。
为他悲剧性的结局庆贺吧!他结了婚。
(五)比埃尔·甘果瓦
雨果先生在比埃尔·甘果瓦在国王面前表演完那出丑剧之后,说了这么一句“甘果瓦用一种真正的斯多噶派哲学家的坚忍来忍受着这一切”。于是这个斯多噶派哲学引起了我的兴趣。
照斯多噶派哲学讲,一个人在不管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下都可以过善的生活。它崇尚理性和理性的作用。斯多噶派哲学在社会生活中斯多噶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克己修身、服从命运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这些哲学家当中有些人说:“哪怕我一家人受罪,对我有什么关系?我照旧能够道德高尚”。
这些知识或许足够理解我们的比埃尔·甘果瓦的一切行为了。
他的“幸福”就在于他的理性。他没有像其他的主人公一样爱的死去活来、遍体鳞伤的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他的理性使他站得利爱情足够远。远的不受伤害。这多少给人一种他是这场恩爱情仇的局外人的感觉。他的哲学信仰要我们原谅理解了他的不负责任、怯懦、苟且偷生、服从命运。
有心把他和《无字》里的胡秉宸做一个比较。一句话,像这样的理性的或者换句话说多少有点没有人情味的男人是不会和真正的爱情走得太近的,因而他们不会受伤,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们不可爱,他们的“理智”在女人看来也就变成了“冷血”。
(六)若望·孚罗洛
把这个男孩拿出来讲,是因为觉得他很有一种“游戏人生”的味道。很有点像《血色浪漫》里的钟越民——没有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或者信仰,随时准备“玩一把”,只不过可惜的是他才刚刚开始想做做乞丐,开始他真正的游戏人生,体验百味生活的时候,就被卡西莫多从巴黎圣母院上扔了下来。
他是一个思想毫不受束缚的人,不知道雨果先生是不是有意把他作为和克洛德完全相反的形象来塑造的。他的哥哥始终在受着宗教的束缚,而他却说“灵魂是没有什么用的无名的东西”。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在路上》的出版,这种生活方式不被倡导或者赞同,我们的作者就要这个孩子过早的死掉了。
(七)母亲巴格特·拉·尚特孚勒里
这也是这场爱情纠葛中局外的一个人物,但还是忍不住要说是因为雨果先生把这种母爱描写的太精彩了。“绣花小鞋”始终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之一,她是母女相认的信物,是女儿的希望,同时却也是一种永远使母亲心痛得刑具。
关于母女分别的场面简直可以说是我所见的所有的母女分别场面中最精彩的。真难想象一个母亲是忍受了怎样的情感折磨才会倒地而死的。那样的场面即使是在坚强或者在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的。可是那些人情味淡到一定程度的军人们还是把爱斯美拉达带走了。雨果先生用这种方式对军队及十五世纪的法国王室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这种效果比起卡西莫多受一个同样是聋子的法官的审问的荒谬可笑更加有力。
最后还是要忍不住说一句,雨果先生关于心理的刻画真的是太棒了。
另外,贡德洛里耶府邸中女人的嫉妒的话使我充分的感受到“女人要是议论哪个女人的长短照例总是最刻薄的”的正确性。
《家》中人物众多,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却能给人很深的印象。因为他是这个家族的至尊,他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他逼迫长房长孙觉新成家,就因为自己想有一个重孙,他从来都不曾考虑过别人的感受,他也不曾为自己的孙儿想过,他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孙儿觉新有自己的美丽的幻想和前程,他更不会知道自己的孙儿觉新有自己心爱的人。就因为他的专横,断送了觉新的前程,破坏了觉新的美妙的幻想。可他觉得这样还不够,他要控制所有的人。这一次他又要准备为自己的另一个孙儿觉民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而且这些事都是秘密进行的,觉民本人并不知情。当觉民听说此事之后,并没有顺从爷爷的意思,而是做出了反抗——离家出走。高老太爷得知后没有改变他的主意,依然还在坚持。“他很倔强,他不再需要理性了,他不再听理性的呼声了。他所关心的是:第一,他的权威受到了打击,非用严厉的手段恢复不可;第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违指者必受惩罚。至于那些年轻人的幸福和希望,他完全没有顾到。他依然坚持冯家的亲事决不能打消,如果觉民到月底还不回家,就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的子弟,而叫弟弟觉慧代替他应承这件亲事。可见,高老太爷已经腐朽到了极至,他就像幽灵似的无处不在,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阴森恐怖的气氛。不但高家人如此,就连婢女丫头也不曾放过,逼得鸣凤跳湖自杀,婉儿被凄惨的嫁了出去。这就是专横、衰老和腐朽的高老太爷,《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或间接的都与他有关。小说用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他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公馆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
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表现出了青年的希望和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觉慧这个少爷在高家最早觉醒过了来,他不被封建家庭所束缚。他坚信“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觉得在高公馆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渴望:他想做一个跟他的长辈完全不同的人。他跟着做知县的父亲走过了不少高山大水,看见了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他常常梦想着一个人跑到奇异的国土里,干一些不寻常的事业,可是他回到了省城,他的生活便更近于平凡的现实了,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常常梦想着他将来长大成人,要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到处漂游。后来进了中学,他的世界又改变了面目,他开始明白了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做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他开始痛恨这种浪费青春,浪费生命的生活。高公馆“是埋葬青春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他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忍受下去,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他敢于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文章;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他不怕冒犯尊长,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最后,他毅然地从这罪恶的家庭中走了出去。尽管觉慧出走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明确,但他总是跨出了奔向光明的第一步。
《家》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觉新自小聪慧,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年轻时的他成绩优良,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他有他的美丽的前程和他的美妙的幻想,同时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那就是他的一个表妹——梅芬。然而因为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他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他的幻想终于被打破了,很残酷的被打破了。他的父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然而他的父亲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有过中意的姑娘,觉新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因为他知道,他的反抗只是徒劳,他的命运已经被掌握在高家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的手里。从此,他的生活没有了欢喜,也没有了悲哀,只是安静的活着,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他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了他年轻的肩上。他渐渐地发现,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他还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可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发明了新的处世方法,或者可以说是处家方法。他极力避免跟她们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他对她们非常的恭敬,他陪她们打牌,他替她们买东西……总之,他牺牲了一部分的时间去讨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可他并不这样一味的堕落下去,他也接受新的思想,只不过没有他的两个弟弟的思想进步些。他很崇尚“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弟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就这样,他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家”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炼狱,也意味着一种神圣的血缘关系与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至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他每一次的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甚至是他心爱的人。结果,每一次的每一次他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陷入更深的痛苦中。他为了所谓的“孝”,抛弃了他中意的姑娘——梅芬,与瑞珏结了婚,直到梅芬痛苦的死去,他也无法忘记他的一点一滴。“在他跟她的中间隔着一个‘永恒’,他们永远不能够靠近了。他后悔,他悲伤,他绝望地哭起来。”可他还是没有觉醒,在老太爷去世时,恰逢瑞珏临产,破于家庭的迷信的说法,觉新又一次委曲求全安排瑞珏搬到城外去住,在凄凉孤独和痛苦的心境中,瑞珏难产而死。终于使觉新有所醒悟。文中曾这样写到“他本来下了决心要不顾一切地跑到里面去,跑道妻的床前,向她忏悔他这几年来的错误,哀求她的最后的宽恕,可是已经太迟了,两扇木板门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专制的君主,它们拦住了最后的爱,不许他进去跟他所爱的人诀别,甚至不许他到她的面前痛哭一场。他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觉新醒悟了,可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心爱的女人,弟弟也离他而去,只剩下一个孤单寂寞的他。
《家》最后以黎明前觉慧告诉觉民离“家”远去作结,与以天黑前觉慧与觉民归“家”开篇,形成首尾呼应的格局。《家》所揭露的旧家庭的腐朽使人憎恶、愤怒,激起人们反封建的决心,促使旧制度的灭亡;《家》所揭示的抗争之路则使人们得到勇气和希望,鼓舞人们去探求光明的未来。
这次重新读的时候,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很感兴趣。暂且表达一下个人蔽陋的见解。
(一)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大人
克洛德因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原因在自己也在拉·爱斯梅达拉的脖子上打上了“命运”的活结,然后用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使这个活结变成了牢不可破的死结,而也正是这个死结绞死了拉·爱斯梅达拉也绞死了他自己。正如他自己在看见蜘蛛网时对检察官沙尔莫吕所描绘的那样“克洛德,你就是那只蜘蛛!克洛德你也是那只苍蝇!你飞向科学,飞翔光明,飞向太阳,你只想去到自由的空气里,去到永恒真理的无边的光辉里,可是,当你迫近那开向另一个世界,开向光明的世界,那智慧与科学的世界的灿烂的窗口时,盲目的苍蝇啊,愚蠢的学者啊,你却没有想到,命运已经把薄薄的蜘蛛网挂在光明和你的中间,你全身扑进去了,可怜的疯子啊,现在你了跌跤了,你的脑袋粉碎了,翅膀折断了,你在命运的铁腕中挣扎!”
这里首先发表一点很个人的看法:尽管克洛德一直是被当作和卡西莫多相对比的人面兽心的虚伪的淫秽的代表,我本人讲,没有怀疑过他起初对拉·爱斯梅达拉的感情,真如他自己说的“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并没有什么过错啊”,因为真正的像卡西莫多那样的纯精神层面的恋爱(当然,我们也无从对证是真正的精神层面,还是因为他的丑陋没办法实现除了精神层面之外的恋爱)毕竟很少见,既然他喜欢拉·爱斯梅达拉就不可能没有除了精神之外的要求,只是他错就错在他的性占有欲因为常年的压抑而变得太强烈,达到了一种得不到便彻底破坏的可怕的程度。这才是这份起初的感情变了质,跌进了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
克洛德的表白,无论哪一次的表白都可以算得上经典,比琼瑶戏里的男主角的表白要动人的多,也真实的多。可惜的是,他找错了表白的对象——他的“圣母”一样的拉·爱斯梅达拉,有了心上人,而且更加不幸的是,他自身是一个神浦。尽管他爱的疯狂,他的感情的海洋被宗教以及可怕的现实堵住了出口,它疯狂的汹涌奔腾、涨高、泛滥、刺透人的心甚至冲破堤岸泛滥成灾,现实还是那样——他是个神浦。爱情于他永远是遥不可近的。
他表白的时候,相信每一个宽容的读者都在做这样的假设“但愿他不是个神浦,拉·爱斯梅达拉不是个波西米亚人,弗比斯也不曾存在;假若她会爱他,他就会过一种属于他的庄严的爱情生活”、“想象这就在同一时刻,世界上到处都有幸福的伴侣在夕阳下或者有星星的夜晚,在桔柑林中或者是小溪边清话绵绵”……可是真正的现实却是他比绞刑架还使姑娘害怕。可怕的宗教一开始就把克洛德推向一个与爱情绝缘的角落,使他一开始就用错误的方式和拉·爱斯梅达拉见了面,直至无法挽救的局面。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既然克洛德那么博学各种科学,还精通医学,就应该知道他对爱情的需求是正常的,就应该发现宗教的虚伪,为什么有会深受其扰呢?他在拉·爱斯梅达拉受刑时的举动(刺自己的胸膛)让我想起了《小城之恋》里那俩年轻人的举动与心灵的痛苦挣扎。可能是因为接受宗教教育在前,被宗教禁锢在前,接受医学在后的原因,使得他的和《小城之恋》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因为愚昧而饱受折磨吧!
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克洛德之前的善良(收养卡西莫多、照料弟弟)与后边的那种残忍好像有些太不相称了。依照他的原来善良的本性,他要是不勘爱情的折磨,应该自杀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去陷害拉·爱斯梅达拉。还是应该归罪于宗教吗?这个时候心理学的解答就可以使人明白了:克洛德的人性在遇见拉·爱斯梅达拉之后就开始复苏了,并开始与他身上原来所具有的神性相斗争,而这种痛苦的斗争就造就了一个灵魂扭曲的半是“天使”半是“魔鬼”的克洛德。
(二)拉·爱斯梅达拉
女主人公拉·爱斯美拉达是善与美的化身。
她是我们的雨果先生在自己“美”与“丑”的艺术理想支配下塑造的美的典型。我们这里就不用再多余的去描述拉·爱斯梅达拉有多美了,单单是我们多年以来清心寡欲的副主教在她身上产生了那么疯狂的感情就足以说明了她的美了,更别说圣迹区把她当成圣母一样的爱戴了。
她又是那么的善良——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眼见着他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这位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
“她在爱情上又很像琼瑶戏里的女主角——只要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便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爱上了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这可能就是这个善良的姑娘悲剧命运的原因吧!”(引自百度)
拉·爱斯梅达拉希望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子汉,并且以为弗比斯队长就是自己的MR RIGHT,但是,她可能到死都不会意识到,正是她的弗比斯使她直接走向了绞刑架。
而她对卡西莫多的爱,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同情心的作用,或者不是很恰当的说是一种母爱。是拉·爱斯梅达拉天然的善良的心灵使然。
(三)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卡西莫多自己说“我的不幸正因为我还是过分的像人,我情愿完全是一头牲畜,向这只公羊一般”。之前我甚至以为卡西莫多的丑陋是悲剧的根本原因。
王小波曾经说:“我喜欢看女孩子,不是因为她们漂亮,而是因为她们是异性”,之前没觉得,可是读完《巴黎圣母院》之后我觉得这句话多少有些矫情的成分,因为他少了一个前提“这个异性长得可以看”,要是王小波先生看的异性和卡西莫多一样的话,他大概也要生生死死几百回了。
有些情不自禁得想把他拿来和《美女与野兽》中的野兽比较。他有着和野兽一样恐怖的外表,但是他两个对自己的心上人都十分的温柔。不同的是我们的卡西莫多只是对自己的心上人(包括爱斯梅达拉、副主教和那些大钟)温柔而已,对待其他人却与“野兽”不同,十分的残暴。最后他保卫爱斯美拉达的场景,尤其是他杀死若望·孚罗洛的场景真的是有点儿太残忍了,当然,我们不能全怪他,人们对他的不友好使他只学会了憎恨。
很想用《金刚》里的最后一评价金刚的话来评价卡西莫多——他爱上美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悲剧命运的开始。
很遗憾的是雨果大人一直没有要我们的女主角爱斯梅达拉去吻卡西莫多一下,不知道要是真是那样的话,卡西莫多会不会真的变成王子。
前几天上网看帖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要我十分动容——“加西莫多其实并不驼背,只是他的后背比别人多了一扇门,那扇门的后面是一对折翼。传说中,只有凤凰的眼泪可以替他疗伤。我虔诚地为他祈祷,祈祷能有一只最美丽的凤凰飞到他的身边。”
或许,这才是我最想得到的答案吧!心灵美的人总是有好结果的,真的不情愿让心灵这么美的人长得如此丑陋。但愿卡西莫多真的是《美女与野兽》里的野兽王子吧!我也衷心祝愿他的双翼可以在他灵魂离他远去的那一刻,张开来——想着天堂的方向——永远幸福安宁。
(四)弗比斯
《中国式离婚》讲到了男女在爱情上的不同:男人的性和情是可以分开的,而女人的性和情却往往统一在一起。而我想说的是弗比斯的情和性是分开的原因是因为他只有性没有情。
《中国式离婚》还讲到了男人的三种背叛:一种是身的背叛,一种是心的背叛,一种是身心的背叛。放到弗比斯这讲,他可能哪一种也不是,因为他从来以不曾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给某一个女人,也就说不上背叛了。
他的忘恩负义之举也不用列举了,因为他的所有行径都是这样的,甚至包括他救爱斯美拉达的时候,正如大家所认同的,而且被自己的行为证明的那样,他救爱斯美拉达时候的内心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龌龊。或许我们应该庆幸爱斯美拉达没有和她在一起。
为他悲剧性的结局庆贺吧!他结了婚。
(五)比埃尔·甘果瓦
雨果先生在比埃尔·甘果瓦在国王面前表演完那出丑剧之后,说了这么一句“甘果瓦用一种真正的斯多噶派哲学家的坚忍来忍受着这一切”。于是这个斯多噶派哲学引起了我的兴趣。
照斯多噶派哲学讲,一个人在不管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下都可以过善的生活。它崇尚理性和理性的作用。斯多噶派哲学在社会生活中斯多噶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克己修身、服从命运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这些哲学家当中有些人说:“哪怕我一家人受罪,对我有什么关系?我照旧能够道德高尚”。
这些知识或许足够理解我们的比埃尔·甘果瓦的一切行为了。
他的“幸福”就在于他的理性。他没有像其他的主人公一样爱的死去活来、遍体鳞伤的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他的理性使他站得利爱情足够远。远的不受伤害。这多少给人一种他是这场恩爱情仇的局外人的感觉。他的哲学信仰要我们原谅理解了他的不负责任、怯懦、苟且偷生、服从命运。
有心把他和《无字》里的胡秉宸做一个比较。一句话,像这样的理性的或者换句话说多少有点没有人情味的男人是不会和真正的爱情走得太近的,因而他们不会受伤,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们不可爱,他们的“理智”在女人看来也就变成了“冷血”。
(六)若望·孚罗洛
把这个男孩拿出来讲,是因为觉得他很有一种“游戏人生”的味道。很有点像《血色浪漫》里的钟越民——没有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或者信仰,随时准备“玩一把”,只不过可惜的是他才刚刚开始想做做乞丐,开始他真正的游戏人生,体验百味生活的时候,就被卡西莫多从巴黎圣母院上扔了下来。
他是一个思想毫不受束缚的人,不知道雨果先生是不是有意把他作为和克洛德完全相反的形象来塑造的。他的哥哥始终在受着宗教的束缚,而他却说“灵魂是没有什么用的无名的东西”。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在路上》的出版,这种生活方式不被倡导或者赞同,我们的作者就要这个孩子过早的死掉了。
(七)母亲巴格特·拉·尚特孚勒里
这也是这场爱情纠葛中局外的一个人物,但还是忍不住要说是因为雨果先生把这种母爱描写的太精彩了。“绣花小鞋”始终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之一,她是母女相认的信物,是女儿的希望,同时却也是一种永远使母亲心痛得刑具。
关于母女分别的场面简直可以说是我所见的所有的母女分别场面中最精彩的。真难想象一个母亲是忍受了怎样的情感折磨才会倒地而死的。那样的场面即使是在坚强或者在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的。可是那些人情味淡到一定程度的军人们还是把爱斯美拉达带走了。雨果先生用这种方式对军队及十五世纪的法国王室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这种效果比起卡西莫多受一个同样是聋子的法官的审问的荒谬可笑更加有力。
最后还是要忍不住说一句,雨果先生关于心理的刻画真的是太棒了。
另外,贡德洛里耶府邸中女人的嫉妒的话使我充分的感受到“女人要是议论哪个女人的长短照例总是最刻薄的”的正确性。
《家》中人物众多,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却能给人很深的印象。因为他是这个家族的至尊,他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他逼迫长房长孙觉新成家,就因为自己想有一个重孙,他从来都不曾考虑过别人的感受,他也不曾为自己的孙儿想过,他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孙儿觉新有自己的美丽的幻想和前程,他更不会知道自己的孙儿觉新有自己心爱的人。就因为他的专横,断送了觉新的前程,破坏了觉新的美妙的幻想。可他觉得这样还不够,他要控制所有的人。这一次他又要准备为自己的另一个孙儿觉民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而且这些事都是秘密进行的,觉民本人并不知情。当觉民听说此事之后,并没有顺从爷爷的意思,而是做出了反抗——离家出走。高老太爷得知后没有改变他的主意,依然还在坚持。“他很倔强,他不再需要理性了,他不再听理性的呼声了。他所关心的是:第一,他的权威受到了打击,非用严厉的手段恢复不可;第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违指者必受惩罚。至于那些年轻人的幸福和希望,他完全没有顾到。他依然坚持冯家的亲事决不能打消,如果觉民到月底还不回家,就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的子弟,而叫弟弟觉慧代替他应承这件亲事。可见,高老太爷已经腐朽到了极至,他就像幽灵似的无处不在,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阴森恐怖的气氛。不但高家人如此,就连婢女丫头也不曾放过,逼得鸣凤跳湖自杀,婉儿被凄惨的嫁了出去。这就是专横、衰老和腐朽的高老太爷,《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或间接的都与他有关。小说用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他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公馆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
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表现出了青年的希望和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觉慧这个少爷在高家最早觉醒过了来,他不被封建家庭所束缚。他坚信“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觉得在高公馆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渴望:他想做一个跟他的长辈完全不同的人。他跟着做知县的父亲走过了不少高山大水,看见了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他常常梦想着一个人跑到奇异的国土里,干一些不寻常的事业,可是他回到了省城,他的生活便更近于平凡的现实了,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常常梦想着他将来长大成人,要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到处漂游。后来进了中学,他的世界又改变了面目,他开始明白了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做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他开始痛恨这种浪费青春,浪费生命的生活。高公馆“是埋葬青春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他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忍受下去,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他敢于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文章;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他不怕冒犯尊长,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最后,他毅然地从这罪恶的家庭中走了出去。尽管觉慧出走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明确,但他总是跨出了奔向光明的第一步。
《家》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觉新自小聪慧,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年轻时的他成绩优良,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他有他的美丽的前程和他的美妙的幻想,同时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那就是他的一个表妹——梅芬。然而因为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他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他的幻想终于被打破了,很残酷的被打破了。他的父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然而他的父亲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有过中意的姑娘,觉新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因为他知道,他的反抗只是徒劳,他的命运已经被掌握在高家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的手里。从此,他的生活没有了欢喜,也没有了悲哀,只是安静的活着,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他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了他年轻的肩上。他渐渐地发现,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他还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可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发明了新的处世方法,或者可以说是处家方法。他极力避免跟她们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他对她们非常的恭敬,他陪她们打牌,他替她们买东西……总之,他牺牲了一部分的时间去讨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可他并不这样一味的堕落下去,他也接受新的思想,只不过没有他的两个弟弟的思想进步些。他很崇尚“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弟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就这样,他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家”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炼狱,也意味着一种神圣的血缘关系与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至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他每一次的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甚至是他心爱的人。结果,每一次的每一次他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陷入更深的痛苦中。他为了所谓的“孝”,抛弃了他中意的姑娘——梅芬,与瑞珏结了婚,直到梅芬痛苦的死去,他也无法忘记他的一点一滴。“在他跟她的中间隔着一个‘永恒’,他们永远不能够靠近了。他后悔,他悲伤,他绝望地哭起来。”可他还是没有觉醒,在老太爷去世时,恰逢瑞珏临产,破于家庭的迷信的说法,觉新又一次委曲求全安排瑞珏搬到城外去住,在凄凉孤独和痛苦的心境中,瑞珏难产而死。终于使觉新有所醒悟。文中曾这样写到“他本来下了决心要不顾一切地跑到里面去,跑道妻的床前,向她忏悔他这几年来的错误,哀求她的最后的宽恕,可是已经太迟了,两扇木板门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专制的君主,它们拦住了最后的爱,不许他进去跟他所爱的人诀别,甚至不许他到她的面前痛哭一场。他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觉新醒悟了,可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心爱的女人,弟弟也离他而去,只剩下一个孤单寂寞的他。
《家》最后以黎明前觉慧告诉觉民离“家”远去作结,与以天黑前觉慧与觉民归“家”开篇,形成首尾呼应的格局。《家》所揭露的旧家庭的腐朽使人憎恶、愤怒,激起人们反封建的决心,促使旧制度的灭亡;《家》所揭示的抗争之路则使人们得到勇气和希望,鼓舞人们去探求光明的未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2-10
展开全部
住作业吧还没找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2-08
展开全部
天! 高一一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