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语句
goto 语句用于在一个程序中转到程序内标签指定的位置,标签实际上由标识符加上冒号构成。
问题起源: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硬件技术日益进步,计算的存贮容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生产硬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计算机价格的下跌为它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迫切要求计算机软件也能与之相适应。
因而,一些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要求提了出来。然而软件技术的进步一直未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大型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程度高、研制周期长、正确性难以保证的三大难题。遇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致使问题堆积起来,形成了人们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软件危机”。
为了克服这一危机,一方面需要对程序设计方法、程序的正确性和软件的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系列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软件的编制、测试、维护和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程序设计方法学。
goto语句是有害的观点:
1968年,Edsger Wybe Dijkstra首先提出“goto 语句是有害的”论点,向传统程序设计方法提出了挑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程序设计方法讨论的普遍重视。
goto语句的争论:
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关于 goto 语句的用法的争论比较激烈。主张从高级程序语言中去掉 goto 语句的人认为,goto 语句是对程序结构影响最大的一种有害的语句,他们的主要理由是: goto 语句使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不一致,从而使程序难以理解,难以查错。
去掉 goto 语句后,可直接从程序结构上反映程序运行的过程。这样,不仅使程序结构清晰,便于理解,便于查错,而且也有利于程序的正确性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