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小磁缸有什么图型

 我来答
纳川_笑东风
2011-02-03 · TA获得超过35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7万
展开全部
清代青花瓷
清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如减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制瓷业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除了原有的品种外,清代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但入清后,秀丽淡雅的青花瓷器仍是瓷器生产中最主要的产品。
顺治青花
顺冶时的瓷器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立器胎体厚重,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修成滚圆的泥鳅背,比较高深,儿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是双圈足或宽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酱口,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顺冶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有几种纹饰是顺冶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干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顺冶朝时带官窑款的瓷器很少,有双圈六字两行"大清顺治年制"款及四字两行"顺冶年制"款,字体工整。民窑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无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清代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清代雍正青花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清代乾隆青花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常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底款多?quot;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的人物、动物、植物均有,古祥图案到此时已规范化和普遍化,福、禄、寿寓意画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种寓意的图案中,成为以后各代工匠创作的楷模。其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如歌舞升平、安居乐业、人寿年丰等,则是乾隆统治60年的必然产物。因乾隆喜欢作诗,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诗作。但以青花书诗者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清代嘉庆青花
嘉庆朝的青花颜色,大多深蓝,也有浅谈闪灰或稍微鲜亮点的,比较稳定,不晕散,但细看青花纹饰不像前朝的青花有下沉感,而是飘在釉面上。有的纹饰相当精细,基本和乾隆朝差不多,不看款识,不易区分。
嘉庆时流行的纹饰有夔凤、婴戏等,其他常见纹饰还有云龙、龙凤、团凤、松鹿、锦鸡牡丹、山水、八仙、仕女、人物、花卉、花鸟、三友、缨络、鱼藻、博古、暗八仙、福禄寿等。嘉庆青花胎子白细、坚致,后期略粗,釉面光润闪青,渐稀薄,大器、粗器有"荞麦地"及"波浪釉"现象。
嘉庆官窑瓷器出现帽筒,流行成套餐具、盘、碗、汤盆、温锅、盖碗、茶具、罐、炉、五供、马蹄形杯、格盘、水仙盆、赏瓶等。民窑青花瓷胎釉略粗,釉面青白稀薄;器型稍粗笨,多大瓶、大罐、盘、碗、小罐、笔筒、小瓶、格盘、四节盒、水仙盒等。纹饰多绘缠枝牡丹或缠枝莲,中写"喜"宇或"寿"字,还有山水、人物、花卉、博古、蟠螭等。款识多篆书,有的略规整,有的极草,有半边宇或识不出来的款识。
清代道光青花
道光朝的青花比嘉庆青花瓷又差了一截,早期和嘉庆朝的差不太多,有一部分稍精细一点。道光瓷的总特点是器型粗笨,青花颜色部分淡雅,部分深蓝,呈色较稳定,浮在釉面上。淡描勾莲纹饰比较常见,线条纤细浅淡。瓶、罐等大器上多加"喜"字,而盘、碗,水仙盆等一般无"喜"字。常见纹饰还有缠枝莲、鸳鸯荷莲、菊花、石榴、佛手、三果、石兰、山水风景、婴戏、仕女、八仙、云龙、夔凤、花鸟、鱼藻、博古、八宝、瓜蝶等。
道光青花瓷胎子细密坚致,大件器物胎子厚重,小件盘、碗有的比较薄细,釉子较肥呈粉白色,而大件器物白中泛青,釉面呈微波起伏状,有的是“荞麦地”。道光间还出现 "冬瓜罐",形状像冬瓜,有的带盖。另外还有花口盘、羔碗、温锅、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盆、洗、灯笼尊、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烛台、鱼缸、花觚等。道光时的盘、碗和雍正时的一样,口面比较大。绣墩从道光开始较前代矮、拌,墩面平,有的下凹;墩面中心部位和捉手部镂空钱纹或联钱纹;鼓钉小而密,直到清末都是如此。一般器物的造型都比较笨拙。
道光青花官窑款一般为六字三行篆书,笔道细而有力,写得很规矩。这时很盛行"堂名款",最著名的是 "慎德堂制"、"退思堂制"款。"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本人的堂名号,款字用侧锋写出,很规矩。"退思堂"款写法和"慎德堂"一样,也应是官窑瓷。
咸丰·同治青花
咸丰朝青花瓷器颜色深沉稳定,有的略艳,有的黑灰,没有层次,细看像浮在釉面上。常见纹饰有缠枝莲、松竹梅三友、八宝、云龙、夔凤、八卦、寿星、仕女、婴戏(这时的人物鼻子都高直有钩)、鸳鸯莲花、石榴、兰草、博古、"喜"字勾莲等。咸丰朝瓷器小件的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都是稀薄的波浪釉。咸丰瓷主要器型有玉壶春瓶、赏瓶、大或小双耳瓶、方瓶、葫芦瓶、炉、渣斗、觚、盖碗、杯、盘、碗、罐、缸等;民窑常见的有瓶、罐、茶壶、譬具、花盆、四节盒、香炉、各式瓶、印盒、皂盒等。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薄厚不匀。咸丰青花瓷官窑款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秀精细,一般没有圈或框。民窑瓷楷书及篆书款都有,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很草率,甚至笔画不全。
同治的青花瓷有的色泽清丽,有的色深发黑,都比较稳定,青花亦都飘浮在釉面上,没有往下沉的感觉。这时常见的纹饰除传统的龙凤、云鹤、夔凤、缠枝花卉、荷池鸳鸯、八仙、婴戏、仕女、山水、博古外,还有很多吉祥寓意的内容,如五谷丰登、状元及第、寿山福海、麒麟送子、万寿无疆、年年有余等。同治青花瓷胎子粗松,釉面不平整,署 "体和殿" 款的瓷器做工较精致,胎子坚密,釉面均匀,代表了同治时的最高制作水平,应属官窑范畴。同治瓷常见器型有盘、高足盘、碗、缸、玉壶春瓶、罐、赏瓶、花盆等。民窑还有皂盒、油盒、四节盒、壁瓶、大瓶、文房用具等。同治青花官窑瓷器的款识多楷书,六宇两行款,写得工整请秀,但不规矩。四宇两行款写得大而腮,字迹都比较拙。体和殿"款瓷器是慈禧太后专用瓷,款识写得方正严谨。民窑瓷器篆书图章款较多,宇迹很草。
清康熙釉里红瓷
明代洪武时釉里红瓷器较多,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因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并不多见。常见纹饰有云龙、三鱼、三果。器型秀美,有高足碗,撇口碗等。其中釉里红三鱼高足碗,雍正朝仿品很多,其中有一部分直书"大清雍正年制"官款,也有很大部分书"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清康熙釉里红仅次于当时的青花瓷,色调艳,纹饰清楚。有的色较浓重,有的呈粉紫色。传世的康熙釉里红器,基本上都是官窑器,器型有盘、碗,梅瓶、油锤瓶,大缸,马蹄尊,苹果尊,摇铃尊,洗、金钟杯等。由于是官窑器,因此其图案也主要是龙纹,兽纹、团龙,团鹤团花、朵花,缠枝莲、三果等。釉里红器多数有"大清康熙年制"官款,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等仿明代年号款。
雍正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进一步提高,和青花搭配时可做到运用自如。常见纹饰有三鱼、三果、五蝠,云鹤,松竹梅,缠枝花,凤穿花、山水人物等。器型有梅瓶,天球瓶、高足碗、葫芦瓶等。其釉里红多数烧得十分成功,比康熙时更鲜艳,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雍正朝除白地釉里红外,也还有青釉釉里红团龙、团凤器。乾隆釉里红大多红色偏淡,基本上和雍正釉里红色调一致,但雍正时有三鱼盘,碗及三果高足碗等极鲜艳红色的官窑器,乾隆朝则十分鲜艳的极为少见。常见纹饰有团螭,团夔、折枝花果、云龙,龙凤等。清中期以后,釉里红瓷施釉稀薄,呈粉红色,釉面常见同时代瓷器上的"波浪釉"。器型多见罐、瓶、盒、洗,盘之类
明清彩瓷
明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青花矾红彩
青花矾红彩始于明初宜德时期,是把釉下青花同釉上红彩(铁红)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经高温、低温两次烧成。常见图案为海水行龙或海兽,它的做法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绘海水,留出行龙或海兽纹的空白地,高温烧成后再在空白地上用矾红彩补齐图案,然后低温二次烧成。这类器物造型种类不多,主要有墩式杯和高足杯等
清朝斗彩瓷器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五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人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字。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五彩瓷
五彩瓷可以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画出所绘图案的蓝彩部分,罩釉烧成,再在其余部分各按所需绘彩,复入彩炉二次烧成。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宜德时期的,但很少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嘉靖、万历时期五彩器物比较多见,而且出现了大的罐、瓶类,胎骨变厚。与成化彩瓷迎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蓝色外,还有釉上红、绿、黑孔雀蓝、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见图案内容有莲池鸳鸯、凤穿花、花卉奇石、婴戏、云龙、云凤、云鹤、天马、道教古祥图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窑也大量生产五彩瓷器。它们的特点是胎质较粗,釉层较厚,有时有失透现象。常见器型多为碗、盘、瓶、罐,图案内容比官窑丰富,有神兽、色藻纹、莲池水族纹、婴戏、小说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风粗放,生活气息浓郁。但色彩不如官窑齐全,主要是红、绿、蓝、黄 4种颜色,尤以红、绿色为多,有些器物还没有釉下青花。日本仿制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图案、画凤上很相似。但日本瓷胎釉过细,与明末胎釉,特别是民窑瓷器胎釉显然有别.
素三彩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素三彩" 。此品种创烧始见于明代成化朝。但是它与成化斗彩一佯,不但不见干明清文献记载,早期也不见专门论述。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当以明代成化制品为早,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极负盛名,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还发明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明清素三彩的区别在于:明代三彩瓷高温烧胎前,在需画纹饰的地方暗刻纹饰并不涂釉,其余地涂釉后高温烧出白瓷,在无釉的地方彩绘纹饰,低温第二次烧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纹,全器罩白釉后高温烧成,彩绘纹饰后低温再烧。此外,康熙时还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温烧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纹)上涂低温并回彩,再低温烧,因为是以低温釉为地,白釉极薄,牙黄色,没有高温釉肥润似玉的效果。另外,和五彩斗彩一样,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丰富得多,出现釉上蓝、水绿、淡黄等色,色彩多但纹饰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纹饰繁密,亦布局合理得当,边饰讲究,绘画精细,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别。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与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红颜,但工艺讲究,色彩搭配沉静雅素,既不失富丽之态,又更显成熟稳重之气。
康熙·雍正粉彩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 "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 "过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quot;,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饰。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 "大清雍正年制" 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乾隆粉彩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小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地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巳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份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 (亦称 "百花不露地") 、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嘉庆·道光粉彩
总的来说,嘉庆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官窑器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三
是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类器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亦常见 "吉庆有余"、"麻姑献寿"、"太平有象"等吉祥题材,其中凡属"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种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较精致。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官釉是清雍正时唐英仿明代官釉新发明的品种,分为鳝鱼黄、皮绿和黄斑点3种,现习称"茶叶末釉" 。此外尚有蟹甲青釉一种,此种釉色呈深青绿色,类螃蟹壳色,故而得名。
铁锈花釉和仿古玉釉是清雍正时新创的釉色品种,它们都是铁结晶釉。乾隆时铁锈花釉曾盛行一时。两种釉多为官窑所产,多有篆刻阴文本朝款,乾隆以后两种釉色均较少见。雍正时出现、乾隆时盛行的仿石,仿木,仿漆器,仿青铜器、仿金银器等的各种釉,均是低温釉,与其说是釉,不如说是彩。总的特点是制作上精要细作,全是官窑所产,或刻款,或描金款,没有青花款。鉴定这类瓷器,一是要记住它们全是低温釉;二是仔细辨认款识特征,字体均有时代特征,或写"年制",或写"仿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河南省黄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_
2022-09-08 广告
抓木机水温高是抓木机经常遇到的问题,造成这种常见故障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抓木机水温高原因:1. 车内发动机油的量也会影响到水温,要保持基本的量程。2.抓木机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大量的碎片和灰尘落入发动机周围是不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河南省黄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_提供
清馨的早晨
2011-02-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清代青花瓷
清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如减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制瓷业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除了原有的品种外,清代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但入清后,秀丽淡雅的青花瓷器仍是瓷器生产中最主要的产品。
顺治青花
顺冶时的瓷器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立器胎体厚重,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修成滚圆的泥鳅背,比较高深,儿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是双圈足或宽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酱口,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顺冶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有几种纹饰是顺冶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干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顺冶朝时带官窑款的瓷器很少,有双圈六字两行"大清顺治年制"款及四字两行"顺冶年制"款,字体工整。民窑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无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清代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清代雍正青花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清代乾隆青花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常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底款多?quot;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的人物、动物、植物均有,古祥图案到此时已规范化和普遍化,福、禄、寿寓意画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种寓意的图案中,成为以后各代工匠创作的楷模。其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如歌舞升平、安居乐业、人寿年丰等,则是乾隆统治60年的必然产物。因乾隆喜欢作诗,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诗作。但以青花书诗者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清代嘉庆青花
嘉庆朝的青花颜色,大多深蓝,也有浅谈闪灰或稍微鲜亮点的,比较稳定,不晕散,但细看青花纹饰不像前朝的青花有下沉感,而是飘在釉面上。有的纹饰相当精细,基本和乾隆朝差不多,不看款识,不易区分。
嘉庆时流行的纹饰有夔凤、婴戏等,其他常见纹饰还有云龙、龙凤、团凤、松鹿、锦鸡牡丹、山水、八仙、仕女、人物、花卉、花鸟、三友、缨络、鱼藻、博古、暗八仙、福禄寿等。嘉庆青花胎子白细、坚致,后期略粗,釉面光润闪青,渐稀薄,大器、粗器有"荞麦地"及"波浪釉"现象。
嘉庆官窑瓷器出现帽筒,流行成套餐具、盘、碗、汤盆、温锅、盖碗、茶具、罐、炉、五供、马蹄形杯、格盘、水仙盆、赏瓶等。民窑青花瓷胎釉略粗,釉面青白稀薄;器型稍粗笨,多大瓶、大罐、盘、碗、小罐、笔筒、小瓶、格盘、四节盒、水仙盒等。纹饰多绘缠枝牡丹或缠枝莲,中写"喜"宇或"寿"字,还有山水、人物、花卉、博古、蟠螭等。款识多篆书,有的略规整,有的极草,有半边宇或识不出来的款识。
清代道光青花
道光朝的青花比嘉庆青花瓷又差了一截,早期和嘉庆朝的差不太多,有一部分稍精细一点。道光瓷的总特点是器型粗笨,青花颜色部分淡雅,部分深蓝,呈色较稳定,浮在釉面上。淡描勾莲纹饰比较常见,线条纤细浅淡。瓶、罐等大器上多加"喜"字,而盘、碗,水仙盆等一般无"喜"字。常见纹饰还有缠枝莲、鸳鸯荷莲、菊花、石榴、佛手、三果、石兰、山水风景、婴戏、仕女、八仙、云龙、夔凤、花鸟、鱼藻、博古、八宝、瓜蝶等。
道光青花瓷胎子细密坚致,大件器物胎子厚重,小件盘、碗有的比较薄细,釉子较肥呈粉白色,而大件器物白中泛青,釉面呈微波起伏状,有的是“荞麦地”。道光间还出现 "冬瓜罐",形状像冬瓜,有的带盖。另外还有花口盘、羔碗、温锅、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盆、洗、灯笼尊、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烛台、鱼缸、花觚等。道光时的盘、碗和雍正时的一样,口面比较大。绣墩从道光开始较前代矮、拌,墩面平,有的下凹;墩面中心部位和捉手部镂空钱纹或联钱纹;鼓钉小而密,直到清末都是如此。一般器物的造型都比较笨拙。
道光青花官窑款一般为六字三行篆书,笔道细而有力,写得很规矩。这时很盛行"堂名款",最著名的是 "慎德堂制"、"退思堂制"款。"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本人的堂名号,款字用侧锋写出,很规矩。"退思堂"款写法和"慎德堂"一样,也应是官窑瓷。
咸丰·同治青花
咸丰朝青花瓷器颜色深沉稳定,有的略艳,有的黑灰,没有层次,细看像浮在釉面上。常见纹饰有缠枝莲、松竹梅三友、八宝、云龙、夔凤、八卦、寿星、仕女、婴戏(这时的人物鼻子都高直有钩)、鸳鸯莲花、石榴、兰草、博古、"喜"字勾莲等。咸丰朝瓷器小件的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都是稀薄的波浪釉。咸丰瓷主要器型有玉壶春瓶、赏瓶、大或小双耳瓶、方瓶、葫芦瓶、炉、渣斗、觚、盖碗、杯、盘、碗、罐、缸等;民窑常见的有瓶、罐、茶壶、譬具、花盆、四节盒、香炉、各式瓶、印盒、皂盒等。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薄厚不匀。咸丰青花瓷官窑款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秀精细,一般没有圈或框。民窑瓷楷书及篆书款都有,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很草率,甚至笔画不全。
同治的青花瓷有的色泽清丽,有的色深发黑,都比较稳定,青花亦都飘浮在釉面上,没有往下沉的感觉。这时常见的纹饰除传统的龙凤、云鹤、夔凤、缠枝花卉、荷池鸳鸯、八仙、婴戏、仕女、山水、博古外,还有很多吉祥寓意的内容,如五谷丰登、状元及第、寿山福海、麒麟送子、万寿无疆、年年有余等。同治青花瓷胎子粗松,釉面不平整,署 "体和殿" 款的瓷器做工较精致,胎子坚密,釉面均匀,代表了同治时的最高制作水平,应属官窑范畴。同治瓷常见器型有盘、高足盘、碗、缸、玉壶春瓶、罐、赏瓶、花盆等。民窑还有皂盒、油盒、四节盒、壁瓶、大瓶、文房用具等。同治青花官窑瓷器的款识多楷书,六宇两行款,写得工整请秀,但不规矩。四宇两行款写得大而腮,字迹都比较拙。体和殿"款瓷器是慈禧太后专用瓷,款识写得方正严谨。民窑瓷器篆书图章款较多,宇迹很草。
清康熙釉里红瓷
明代洪武时釉里红瓷器较多,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因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并不多见。常见纹饰有云龙、三鱼、三果。器型秀美,有高足碗,撇口碗等。其中釉里红三鱼高足碗,雍正朝仿品很多,其中有一部分直书"大清雍正年制"官款,也有很大部分书"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清康熙釉里红仅次于当时的青花瓷,色调艳,纹饰清楚。有的色较浓重,有的呈粉紫色。传世的康熙釉里红器,基本上都是官窑器,器型有盘、碗,梅瓶、油锤瓶,大缸,马蹄尊,苹果尊,摇铃尊,洗、金钟杯等。由于是官窑器,因此其图案也主要是龙纹,兽纹、团龙,团鹤团花、朵花,缠枝莲、三果等。釉里红器多数有"大清康熙年制"官款,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等仿明代年号款。
雍正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进一步提高,和青花搭配时可做到运用自如。常见纹饰有三鱼、三果、五蝠,云鹤,松竹梅,缠枝花,凤穿花、山水人物等。器型有梅瓶,天球瓶、高足碗、葫芦瓶等。其釉里红多数烧得十分成功,比康熙时更鲜艳,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雍正朝除白地釉里红外,也还有青釉釉里红团龙、团凤器。乾隆釉里红大多红色偏淡,基本上和雍正釉里红色调一致,但雍正时有三鱼盘,碗及三果高足碗等极鲜艳红色的官窑器,乾隆朝则十分鲜艳的极为少见。常见纹饰有团螭,团夔、折枝花果、云龙,龙凤等。清中期以后,釉里红瓷施釉稀薄,呈粉红色,釉面常见同时代瓷器上的"波浪釉"。器型多见罐、瓶、盒、洗,盘之类
明清彩瓷
明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青花矾红彩
青花矾红彩始于明初宜德时期,是把釉下青花同釉上红彩(铁红)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经高温、低温两次烧成。常见图案为海水行龙或海兽,它的做法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绘海水,留出行龙或海兽纹的空白地,高温烧成后再在空白地上用矾红彩补齐图案,然后低温二次烧成。这类器物造型种类不多,主要有墩式杯和高足杯等
清朝斗彩瓷器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五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人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字。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五彩瓷
五彩瓷可以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画出所绘图案的蓝彩部分,罩釉烧成,再在其余部分各按所需绘彩,复入彩炉二次烧成。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宜德时期的,但很少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嘉靖、万历时期五彩器物比较多见,而且出现了大的罐、瓶类,胎骨变厚。与成化彩瓷迎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蓝色外,还有釉上红、绿、黑孔雀蓝、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见图案内容有莲池鸳鸯、凤穿花、花卉奇石、婴戏、云龙、云凤、云鹤、天马、道教古祥图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窑也大量生产五彩瓷器。它们的特点是胎质较粗,釉层较厚,有时有失透现象。常见器型多为碗、盘、瓶、罐,图案内容比官窑丰富,有神兽、色藻纹、莲池水族纹、婴戏、小说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风粗放,生活气息浓郁。但色彩不如官窑齐全,主要是红、绿、蓝、黄 4种颜色,尤以红、绿色为多,有些器物还没有釉下青花。日本仿制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图案、画凤上很相似。但日本瓷胎釉过细,与明末胎釉,特别是民窑瓷器胎釉显然有别.
素三彩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素三彩" 。此品种创烧始见于明代成化朝。但是它与成化斗彩一佯,不但不见干明清文献记载,早期也不见专门论述。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当以明代成化制品为早,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极负盛名,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还发明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明清素三彩的区别在于:明代三彩瓷高温烧胎前,在需画纹饰的地方暗刻纹饰并不涂釉,其余地涂釉后高温烧出白瓷,在无釉的地方彩绘纹饰,低温第二次烧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纹,全器罩白釉后高温烧成,彩绘纹饰后低温再烧。此外,康熙时还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温烧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纹)上涂低温并回彩,再低温烧,因为是以低温釉为地,白釉极薄,牙黄色,没有高温釉肥润似玉的效果。另外,和五彩斗彩一样,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丰富得多,出现釉上蓝、水绿、淡黄等色,色彩多但纹饰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纹饰繁密,亦布局合理得当,边饰讲究,绘画精细,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别。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与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红颜,但工艺讲究,色彩搭配沉静雅素,既不失富丽之态,又更显成熟稳重之气。
康熙·雍正粉彩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 "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 "过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quot;,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饰。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 "大清雍正年制" 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乾隆粉彩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小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地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巳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份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 (亦称 "百花不露地") 、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嘉庆·道光粉彩
总的来说,嘉庆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官窑器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三
是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类器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亦常见 "吉庆有余"、"麻姑献寿"、"太平有象"等吉祥题材,其中凡属"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种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较精致。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官釉是清雍正时唐英仿明代官釉新发明的品种,分为鳝鱼黄、皮绿和黄斑点3种,现习称"茶叶末釉" 。此外尚有蟹甲青釉一种,此种釉色呈深青绿色,类螃蟹壳色,故而得名。
铁锈花釉和仿古玉釉是清雍正时新创的釉色品种,它们都是铁结晶釉。乾隆时铁锈花釉曾盛行一时。两种釉多为官窑所产,多有篆刻阴文本朝款,乾隆以后两种釉色均较少见。雍正时出现、乾隆时盛行的仿石,仿木,仿漆器,仿青铜器、仿金银器等的各种釉,均是低温釉,与其说是釉,不如说是彩。总的特点是制作上精要细作,全是官窑所产,或刻款,或描金款,没有青花款。鉴定这类瓷器,一是要记住它们全是低温釉;二是仔细辨认款识特征,字体均有时代特征,或写"年制",或写"仿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b8f76c79
2011-02-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7万
展开全部
青花瓷,生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