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各自灭亡的原因,共600字左右,三小时内,拜托。若满意,有跟高悬赏 5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蜀
我觉得有4个原因:1.关羽的大意失荆州。2.刘备的御驾东征。3.国力的大小和人才。4.诸葛亮和姜维的穷兵黩武!
关羽首先破坏了“联吴抗曹”,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这时又引出了第二个原因。刘备被桃园结义的誓言冲昏了头脑!如果他听从了赵云的话先联吴抗曹进取中原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结果,可惜他不听赵云和诸葛亮的进谏,不但把张飞陪进去,还陪上了黄忠,一班忠义之士和75万大军,导致败走白帝城,如果没有赵云来抵挡住陆逊和退掉吴军,刘备还不知道去哪里,他以为关兴和张苞能保自己吗?两人合起来还不够马超打的呢!这时又引出第三个原因。刘备败走白帝城,不久就病亡!导致蜀国资源紧张和兵力不足!后来还发展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场面。这时又引出最后一个原因,诸葛亮以为凭自己的谋略就能拿到中原?他手下能征善战的大将除了魏延就没了。况且又跟周瑜的心胸一样狭隘,如果他当初听魏延的话,让魏延领兵出子午谷,他从斜谷出兵,长安早就成为蜀国的地盘了!(魏延的话不是没凭据的,连司马懿都这么说:吾从子午谷出兵,长安早就是我的了!)诸葛亮批评了魏延,王双便来出战,他问谁敢迎敌,魏延连看都不看一眼!一个王双还需要用计铲除掉,蜀国可谓是日渐衰败!自己没拿到中原不说,连自己的小命都弄丢了!姜维九出岐山,每一次夺得地盘!更加快了蜀国的灭亡!
吴
按照东吴旧臣薛莹的说法:“孙皓君临东吴,亲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所以危亡。
魏
个人认为有两大因素,即曹氏内因和曹氏外因。
先说内因,自古皇帝和宗室之间的关系都很难保持平衡。宗室太强则易发生内讧或家族内部篡逆事件,宗室太弱则如遇权臣篡权或外部侵略,皇帝又得不到本家族的有力支援。所以中国历史上从汉朝起,就总在遏制宗室还是扶植宗室之间摇摆不定,很少能够平衡。而曹氏由于不希望出现汉代七国之乱的现象,加之曹丕本人和其兄弟个人关系紧张的现实,采用了极度遏制宗室的做法,不但很少授予宗室王公显爵,不让近支宗室担任行政职务,而且还密切监视和控制宗室,三五年即迁换王公封地,等等作法。这使得宗室对皇室失去向心力,家族原有的团结被破坏。所以当司马氏篡权时,宗室大都默然视之,仅有几个远支宗室站出来对抗,但由于不够团结和自身实力弱小(曹魏自曹丕后不许诸侯领兵,也不许他们兼任地方职务),结果不能包围曹氏政权。
与曹氏的惟才是举和用人不疑政策有关.也是皇帝和宗室之间权利分配政策不平衡所致.
再说外因,与曹操原来的用人政策,即但凡具备朝廷需要的才能,无论其综合素质甚至人品是否合格,都要适当使用,并且一旦使用,即充分放权,很少干预和控制。这种政策在曹操的开国过程中是很成功的。所以其后人都效法之。但是这种政策在独裁政体里是要靠强大英明的君主和势力平衡的宗室和重臣两个要素来维持的,否则就会出现强势的野心家取而代之的结果。但是自曹睿死后,皇帝幼小且软弱,辅臣势力平衡成为保证不出现野心家的唯一制约因素,偏巧这时候曹真又死去,则两大制约要素都告失去。曹魏朝廷只剩实际有实力的司马氏而已,加之皇帝幼小、太后软弱无能(曹氏对外戚限制的也相当严厉,所以太后、皇后家族也不具备可以制约外在政治强人的实力),继任的曹氏代表昏庸傲慢,所以最终被司马懿成功发动政变进而夺权,从此曹氏家族事实上失去政权。
我觉得有4个原因:1.关羽的大意失荆州。2.刘备的御驾东征。3.国力的大小和人才。4.诸葛亮和姜维的穷兵黩武!
关羽首先破坏了“联吴抗曹”,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这时又引出了第二个原因。刘备被桃园结义的誓言冲昏了头脑!如果他听从了赵云的话先联吴抗曹进取中原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结果,可惜他不听赵云和诸葛亮的进谏,不但把张飞陪进去,还陪上了黄忠,一班忠义之士和75万大军,导致败走白帝城,如果没有赵云来抵挡住陆逊和退掉吴军,刘备还不知道去哪里,他以为关兴和张苞能保自己吗?两人合起来还不够马超打的呢!这时又引出第三个原因。刘备败走白帝城,不久就病亡!导致蜀国资源紧张和兵力不足!后来还发展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场面。这时又引出最后一个原因,诸葛亮以为凭自己的谋略就能拿到中原?他手下能征善战的大将除了魏延就没了。况且又跟周瑜的心胸一样狭隘,如果他当初听魏延的话,让魏延领兵出子午谷,他从斜谷出兵,长安早就成为蜀国的地盘了!(魏延的话不是没凭据的,连司马懿都这么说:吾从子午谷出兵,长安早就是我的了!)诸葛亮批评了魏延,王双便来出战,他问谁敢迎敌,魏延连看都不看一眼!一个王双还需要用计铲除掉,蜀国可谓是日渐衰败!自己没拿到中原不说,连自己的小命都弄丢了!姜维九出岐山,每一次夺得地盘!更加快了蜀国的灭亡!
吴
按照东吴旧臣薛莹的说法:“孙皓君临东吴,亲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所以危亡。
魏
个人认为有两大因素,即曹氏内因和曹氏外因。
先说内因,自古皇帝和宗室之间的关系都很难保持平衡。宗室太强则易发生内讧或家族内部篡逆事件,宗室太弱则如遇权臣篡权或外部侵略,皇帝又得不到本家族的有力支援。所以中国历史上从汉朝起,就总在遏制宗室还是扶植宗室之间摇摆不定,很少能够平衡。而曹氏由于不希望出现汉代七国之乱的现象,加之曹丕本人和其兄弟个人关系紧张的现实,采用了极度遏制宗室的做法,不但很少授予宗室王公显爵,不让近支宗室担任行政职务,而且还密切监视和控制宗室,三五年即迁换王公封地,等等作法。这使得宗室对皇室失去向心力,家族原有的团结被破坏。所以当司马氏篡权时,宗室大都默然视之,仅有几个远支宗室站出来对抗,但由于不够团结和自身实力弱小(曹魏自曹丕后不许诸侯领兵,也不许他们兼任地方职务),结果不能包围曹氏政权。
与曹氏的惟才是举和用人不疑政策有关.也是皇帝和宗室之间权利分配政策不平衡所致.
再说外因,与曹操原来的用人政策,即但凡具备朝廷需要的才能,无论其综合素质甚至人品是否合格,都要适当使用,并且一旦使用,即充分放权,很少干预和控制。这种政策在曹操的开国过程中是很成功的。所以其后人都效法之。但是这种政策在独裁政体里是要靠强大英明的君主和势力平衡的宗室和重臣两个要素来维持的,否则就会出现强势的野心家取而代之的结果。但是自曹睿死后,皇帝幼小且软弱,辅臣势力平衡成为保证不出现野心家的唯一制约因素,偏巧这时候曹真又死去,则两大制约要素都告失去。曹魏朝廷只剩实际有实力的司马氏而已,加之皇帝幼小、太后软弱无能(曹氏对外戚限制的也相当严厉,所以太后、皇后家族也不具备可以制约外在政治强人的实力),继任的曹氏代表昏庸傲慢,所以最终被司马懿成功发动政变进而夺权,从此曹氏家族事实上失去政权。
展开全部
蜀
我觉得有4个原因:1.关羽的大意失荆州。2.刘备的御驾东征。3.国力的大小和人才。4.诸葛亮和姜维的穷兵黩武!
关羽首先破坏了“联吴抗曹”,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这时又引出了第二个原因。刘备被桃园结义的誓言冲昏了头脑!如果他听从了赵云的话先联吴抗曹进取中原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结果,可惜他不听赵云和诸葛亮的进谏,不但把张飞陪进去,还陪上了黄忠,一班忠义之士和75万大军,导致败走白帝城,如果没有赵云来抵挡住陆逊和退掉吴军,刘备还不知道去哪里,他以为关兴和张苞能保自己吗?两人合起来还不够马超打的呢!这时又引出第三个原因。刘备败走白帝城,不久就病亡!导致蜀国资源紧张和兵力不足!后来还发展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场面。这时又引出最后一个原因,诸葛亮以为凭自己的谋略就能拿到中原?他手下能征善战的大将除了魏延就没了。况且又跟周瑜的心胸一样狭隘,如果他当初听魏延的话,让魏延领兵出子午谷,他从斜谷出兵,长安早就成为蜀国的地盘了!(魏延的话不是没凭据的,连司马懿都这么说:吾从子午谷出兵,长安早就是我的了!)诸葛亮批评了魏延,王双便来出战,他问谁敢迎敌,魏延连看都不看一眼!一个王双还需要用计铲除掉,蜀国可谓是日渐衰败!自己没拿到中原不说,连自己的小命都弄丢了!姜维九出岐山,每一次夺得地盘!更加快了蜀国的灭亡!
吴
按照东吴旧臣薛莹的说法:“孙皓君临东吴,亲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所以危亡。
魏
个人认为有两大因素,即曹氏内因和曹氏外因。
先说内因,自古皇帝和宗室之间的关系都很难保持平衡。宗室太强则易发生内讧或家族内部篡逆事件,宗室太弱则如遇权臣篡权或外部侵略,皇帝又得不到本家族的有力支援。所以中国历史上从汉朝起,就总在遏制宗室还是扶植宗室之间摇摆不定,很少能够平衡。而曹氏由于不希望出现汉代七国之乱的现象,加之曹丕本人和其兄弟个人关系紧张的现实,采用了极度遏制宗室的做法,不但很少授予宗室王公显爵,不让近支宗室担任行政职务,而且还密切监视和控制宗室,三五年即迁换王公封地,等等作法。这使得宗室对皇室失去向心力,家族原有的团结被破坏。所以当司马氏篡权时,宗室大都默然视之,仅有几个远支宗室站出来对抗,但由于不够团结和自身实力弱小(曹魏自曹丕后不许诸侯领兵,也不许他们兼任地方职务),结果不能包围曹氏政权。
与曹氏的惟才是举和用人不疑政策有关.也是皇帝和宗室之间权利分配政策不平衡所致.
再说外因,与曹操原来的用人政策,即但凡具备朝廷需要的才能,无论其综合素质甚至人品是否合格,都要适当使用,并且一旦使用,即充分放权,很少干预和控制。这种政策在曹操的开国过程中是很成功的。所以其后人都效法之。但是这种政策在独裁政体里是要靠强大英明的君主和势力平衡的宗室和重臣两个要素来维持的,否则就会出现强势的野心家取而代之的结果。但是自曹睿死后,皇帝幼小且软弱,辅臣势力平衡成为保证不出现野心家的唯一制约因素,偏巧这时候曹真又死去,则两大制约要素都告失去。曹魏朝廷只剩实际有实力的司马氏而已,加之皇帝幼小、太后软弱无能(曹氏对外戚限制的也相当严厉,所以太后、皇后家族也不具备可以制约外在政治强人的实力),继任的曹氏代表昏庸傲慢,所以最终被司马懿成功发动政变进而夺权,从此曹氏家族事实上失去政权。
我觉得有4个原因:1.关羽的大意失荆州。2.刘备的御驾东征。3.国力的大小和人才。4.诸葛亮和姜维的穷兵黩武!
关羽首先破坏了“联吴抗曹”,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这时又引出了第二个原因。刘备被桃园结义的誓言冲昏了头脑!如果他听从了赵云的话先联吴抗曹进取中原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结果,可惜他不听赵云和诸葛亮的进谏,不但把张飞陪进去,还陪上了黄忠,一班忠义之士和75万大军,导致败走白帝城,如果没有赵云来抵挡住陆逊和退掉吴军,刘备还不知道去哪里,他以为关兴和张苞能保自己吗?两人合起来还不够马超打的呢!这时又引出第三个原因。刘备败走白帝城,不久就病亡!导致蜀国资源紧张和兵力不足!后来还发展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场面。这时又引出最后一个原因,诸葛亮以为凭自己的谋略就能拿到中原?他手下能征善战的大将除了魏延就没了。况且又跟周瑜的心胸一样狭隘,如果他当初听魏延的话,让魏延领兵出子午谷,他从斜谷出兵,长安早就成为蜀国的地盘了!(魏延的话不是没凭据的,连司马懿都这么说:吾从子午谷出兵,长安早就是我的了!)诸葛亮批评了魏延,王双便来出战,他问谁敢迎敌,魏延连看都不看一眼!一个王双还需要用计铲除掉,蜀国可谓是日渐衰败!自己没拿到中原不说,连自己的小命都弄丢了!姜维九出岐山,每一次夺得地盘!更加快了蜀国的灭亡!
吴
按照东吴旧臣薛莹的说法:“孙皓君临东吴,亲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所以危亡。
魏
个人认为有两大因素,即曹氏内因和曹氏外因。
先说内因,自古皇帝和宗室之间的关系都很难保持平衡。宗室太强则易发生内讧或家族内部篡逆事件,宗室太弱则如遇权臣篡权或外部侵略,皇帝又得不到本家族的有力支援。所以中国历史上从汉朝起,就总在遏制宗室还是扶植宗室之间摇摆不定,很少能够平衡。而曹氏由于不希望出现汉代七国之乱的现象,加之曹丕本人和其兄弟个人关系紧张的现实,采用了极度遏制宗室的做法,不但很少授予宗室王公显爵,不让近支宗室担任行政职务,而且还密切监视和控制宗室,三五年即迁换王公封地,等等作法。这使得宗室对皇室失去向心力,家族原有的团结被破坏。所以当司马氏篡权时,宗室大都默然视之,仅有几个远支宗室站出来对抗,但由于不够团结和自身实力弱小(曹魏自曹丕后不许诸侯领兵,也不许他们兼任地方职务),结果不能包围曹氏政权。
与曹氏的惟才是举和用人不疑政策有关.也是皇帝和宗室之间权利分配政策不平衡所致.
再说外因,与曹操原来的用人政策,即但凡具备朝廷需要的才能,无论其综合素质甚至人品是否合格,都要适当使用,并且一旦使用,即充分放权,很少干预和控制。这种政策在曹操的开国过程中是很成功的。所以其后人都效法之。但是这种政策在独裁政体里是要靠强大英明的君主和势力平衡的宗室和重臣两个要素来维持的,否则就会出现强势的野心家取而代之的结果。但是自曹睿死后,皇帝幼小且软弱,辅臣势力平衡成为保证不出现野心家的唯一制约因素,偏巧这时候曹真又死去,则两大制约要素都告失去。曹魏朝廷只剩实际有实力的司马氏而已,加之皇帝幼小、太后软弱无能(曹氏对外戚限制的也相当严厉,所以太后、皇后家族也不具备可以制约外在政治强人的实力),继任的曹氏代表昏庸傲慢,所以最终被司马懿成功发动政变进而夺权,从此曹氏家族事实上失去政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2-15
展开全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再加上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方诸侯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强大,形成割据纷争的局面。当时诸侯当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大。
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 ① 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曹操不仅认为君贵民轻,而且认为“己贵民轻”,这从他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② 曹操忌贤妒能,重武轻文。他十分爱慕像关羽、赵云这样的武将,但却杀许攸、斩杨修,使魏国无出谋划策之人,以致在蜀军进犯时,不得不起用像司马懿、司马昭这样的野心家。司马氏父子在灭蜀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壮大,最终灭掉了魏国。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北方诸侯之一的刘备仓皇逃窜。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卧龙先生——诸葛亮相助,此人用博望之火、白河之水挡住了曹军,又游说东吴联兵抗曹,使曹操大军败于赤壁。从此以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直取西川,孙权雄踞东吴。诸葛亮不仅为蜀政权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也促进了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
蜀之盛成于诸葛亮,毁于诸葛亮。昭烈帝刘备死后,蜀后主刘禅无能。按照刘备的遗嘱,诸葛亮是完全可以自立为帝的,然而他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未能及时而有效地规劝刘禅。街亭之战又因用人不当而丢失了重要粮道——街亭。最后又将自己平生打仗的经验传于姜维,姜维虽有匡扶汉室之志,领兵作战之能,但终因蜀主刘禅无能,不能重用他而被魏军所灭。
孙策踞于江东,孙策死后,孙权即位。赤壁一战,又使曹操灭亡东吴的美梦化为泡影,因此,孙权对东吴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孙权同时也是东吴灭亡的源头: ① 赤壁大战后,孙权不顾眼下抗曹大计,强夺荆州,杀死关羽,致使刘备恼羞成怒,兴兵伐吴,吴蜀联盟破裂,造成两国元气大伤,给魏国一个可乘之机;② 吴国与魏国联盟伐蜀,伐蜀未成,反倒使东吴处于到底是联魏伐蜀,还是联蜀伐魏的进退两难的境地。
综上所述,我们就不难看出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原因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为国家的兴盛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是国家衰落的源头。为此我们可以说:“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是曹操、诸葛亮、孙权所决定的!”
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 ① 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曹操不仅认为君贵民轻,而且认为“己贵民轻”,这从他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② 曹操忌贤妒能,重武轻文。他十分爱慕像关羽、赵云这样的武将,但却杀许攸、斩杨修,使魏国无出谋划策之人,以致在蜀军进犯时,不得不起用像司马懿、司马昭这样的野心家。司马氏父子在灭蜀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壮大,最终灭掉了魏国。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北方诸侯之一的刘备仓皇逃窜。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卧龙先生——诸葛亮相助,此人用博望之火、白河之水挡住了曹军,又游说东吴联兵抗曹,使曹操大军败于赤壁。从此以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直取西川,孙权雄踞东吴。诸葛亮不仅为蜀政权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也促进了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
蜀之盛成于诸葛亮,毁于诸葛亮。昭烈帝刘备死后,蜀后主刘禅无能。按照刘备的遗嘱,诸葛亮是完全可以自立为帝的,然而他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未能及时而有效地规劝刘禅。街亭之战又因用人不当而丢失了重要粮道——街亭。最后又将自己平生打仗的经验传于姜维,姜维虽有匡扶汉室之志,领兵作战之能,但终因蜀主刘禅无能,不能重用他而被魏军所灭。
孙策踞于江东,孙策死后,孙权即位。赤壁一战,又使曹操灭亡东吴的美梦化为泡影,因此,孙权对东吴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孙权同时也是东吴灭亡的源头: ① 赤壁大战后,孙权不顾眼下抗曹大计,强夺荆州,杀死关羽,致使刘备恼羞成怒,兴兵伐吴,吴蜀联盟破裂,造成两国元气大伤,给魏国一个可乘之机;② 吴国与魏国联盟伐蜀,伐蜀未成,反倒使东吴处于到底是联魏伐蜀,还是联蜀伐魏的进退两难的境地。
综上所述,我们就不难看出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原因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为国家的兴盛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是国家衰落的源头。为此我们可以说:“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是曹操、诸葛亮、孙权所决定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个人认为一楼的回答完全错误。一楼是云迷。就不应该把自己的个人情感放进去。 蜀中虽然没有所谓的大将。 但是关兴张苞两位小将的武力并不下于韩当程普之类的武将。 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是以为自己的谋略能统一天下。 而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白帝托孤。 整个蜀国都交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哪敢有半点私心。 一楼认为魏延那么牛b。 怎么不见魏延冲出去杀王双? 姜维的北伐,功大于过。 姜维的九度北伐令魏国的子民胆战心惊。 虽然每次出战都只夺得一小块地盘, 但是也让魏国的经济,军事发展下降了不少。 更是再诸葛亮死后的30年。 成功守卫住蜀国。 为什么会说姜维北伐时穷兵黩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姜维继承了孔明的战略,蜀国在三国中最弱,所以孔明选择以攻为守,既大大损耗了魏国国力,又保证蜀国的安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