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是最近的丁亥年,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炎陵县鹿原陂的炎帝陵隆重举行。
亥代表十二生肖中的猪,是十二生肖排序中的最后一个生肖,丁亥在六十甲子中与丙戌同纳音屋上土,五行属土。丁亥年通常叫福猪年或金猪年,实为土猪年。
丁亥年就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个,六十甲子中共有五个猪年: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故每隔十二年有一个猪年,每隔六十年就有一个丁亥年, 比如2007〔丁亥〕、1947、1887 …… (60年一周期),下一个丁亥年是公元2067年。
扩展资料
丁亥来历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也被通常用做我们熟悉的十二时辰,称为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起源于西周年间,汉代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入定这十二个不同的名字并形象的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再后来先秦,宋都曾有过修正,但是都大体不离这一范围,最终还是以以上形式确定。
同时,古人把他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 癸亥、甲子…… (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历。丁亥处于第24位。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
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学科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即黄历)所记载。以清朝官修史书《清实录》为例,书中的干支纪年均以立春为分割点:
如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之第十七册,乾隆实录之第九册,第573页,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实录》的记载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见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更是明确地指出干支历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
最近的丁亥年是1887年、1947年、2007年、2067年、2127年。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27,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4,除以12的余数是0,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丁亥年”。
扩展资料:
以下年份均为丁亥年:
第1千年(从公元1年至1000年这一千年):27年、87年、147年、207年、267年、327年、387年、447年、507年、567年、627年、687年、747年、807年、867年、927年、987年。
第2千年:1047年、1107年、1167年、1227年、1287年、1347年、1407年、1467年、1527年、1587年、1647年、1707年、1767年、1827年、1887年、1947年。
第3千年:2007年、2067年、2127年、2187年、2247年、2307年、2367年、2427年、2487年、2547年、2607年、2667年、2727年、2787年、2847年、2907年、2967年。
1947年、2007年是丁亥年;往前往后推算,每隔60年就有一个丁亥年。
在60年当中,只有一个“金猪年”,上一个“金猪年”在1971年的“辛亥年”,下一个“金猪年”在2031年的“辛亥年”。而即将来临的农历“猪”年是“丁亥年”,这一年出生的人属于“土猪”。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7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