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赞扬李清照的200字左右的文章 20

谢谢哦!... 谢谢哦! 展开
 我来答
wlnda
2007-03-16 · TA获得超过24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1.8万
展开全部
  一

  自古文人之路, 极少有女人大步走过.历代以来,能著芳菲于时代的女文人不多,而能流芳百世的更是屈指可数.其中也有过一些出色的女子,如朱淑真,薜涛等人,但却逃不出世俗的樊篱,最终作了文学的素材,在别人的目光中挣扎痛苦,丝毫没有文学主人的味道.然而,历史总会有例外,它偶尔也会眷顾一些超凡的女子,让她们尽了情怀,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被历史亲睐的女子.她不仅做了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且做了诗词的主人.她的美丽沧桑,她的文学天机,她的忧时伤世,无一不具有动人的魅力,在文学及人学方面成为极出彩的一页.

  二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是情窦初开的李清照,天真灵秀里有着好奇与大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一次次沉醉的记忆,一阙阙生活的欢腾.记得的不是暮色长亭,而是把盏言欢的郎情妾意;不是惊飞的水鸟,暗香盈盈的荷花,而是人乐我乐众乐融融的光景.这是少妇李清照:快乐,妩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丈夫走了,妻子瘦了.云是愁云,雾是迷雾,茜纱窗前,夜凉如水.夕阳西下,疏篱隐隐约约,菊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一缕又一缕,乱了独酌女子的心绪.风儿轻轻卷起珠帘,仿佛撩开一帘心事.一个女人就在这样的景致中酝酿着自己的感情.这是思夫的李清照:感伤,浓情.

  这就是南渡前的李清照:衣食无忧,娇媚深情,文采飞扬,鲜活清新,韵味十足.我们从<金石录后序>中也可以捕捉到这样的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夫君赵明诚致力于金石考据,清照爱屋及乌,随夫学习研究,并在其中点染些花絮,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其间的真情真意,雅谑趣味自不必说, “而甘心老是乡 ”,则是不胶着于物质,于世俗尘粒中保持着一颗平常平淡之心. 然而,李清照的一生并不因知足而平安,她有更多的沧桑.靖康之难后,家难接踵而来.半生流离半生凄凉,让人不由吁唏再三.不过,她并未因此而放弃生活的希望.据传她曾与张汝舟再婚,后人因此而有所责诘,谓之不守妇道,这实在是道学们的迂腐之见.于流浪中见好友,自然欣喜有加;于孤独中遭遇温情,感动也是自然而然.只是竟不知道这好友面局下生长着狰狞,脉脉温情里隐藏着欺骗.这样的感情要还是不要?李清照离婚了,舍弃了这样一个无耻的男人难道有什么可惜吗?卫道士们一片哗然,我想,这不但无损李清照的名声,倒让中国的男人有了出丑的机会.李清照不以为意,在保持自我的人格尊严与奴役于世俗的偏见之中她选择了前者, “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于欢愉里生妩媚,于沧桑中出意志.女人性情的李清照,可为我辈女子范式.

  三

  李清照是两宋时期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四库全书>赞扬她 “为词家一大也 ”, “词格乃抗秩周,柳”.李清照词格清新,姿态婉约, 极具词家本色,承周邦彦而多感慨,继柳屯田而少尘语.沈去矜将其与李太白,李煜并称 “词家三李,”这绝无半点虚夸.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乃是苏东坡的学生,著名的散文家.李清照极早就受着诗词大家的熏陶,不仅自铸丽词,而且对词的创作形式有独到的见解.她年轻时就作<词论>,公允地评价了当时极具声名的前辈们的创作,指出他们向下的一面.如柳永虽协韵律,而 “词语尘下”;苏东坡欧阳修学际天人,不但以诗入词,而且音律不协;张先宋祁等人虽有妙语,但浑成不足……李清照将诗词分畛,提出了 “词别是一家”的新论,给词一个明确的定位.她主张词应当恪守传统的风格:高雅,轻灵,流畅,协律,典重而富于情致.一个女人,能在男权时代大胆提出自己的文学见解,敢于挑战男性的权威与尊严,这不能不让人礼敬与佩服,所以<白雨斋词话>语 “妇人有此,可谓奇也.”

  楼主从中可摘取200字出来.
匿名用户
2007-03-16
展开全部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普通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专攻经学,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被朝廷破格录取为进士,做了郓州教授一职。李格非学识渊博,写文章立马可就,深受大文豪苏轼的赏识;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个能诗善文的才女。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书香之家,李清照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这为她以后成为著名的女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气逼人,她在17岁左右写下了《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这样优秀的作品,令当时的人刮目相看。
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成亲。赵挺之是一个权欲熏心的人,而赵明诚却和他的父亲完全不同,他不热衷于做官,只是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搜集考订,十分爱好诗词。因此,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刚结婚时,赵明诚只是个太学生,没有收入,每月的初一、十五他们就当掉衣服换些银两一起去相国寺选购碑文,回家后两人就相对展玩欣赏,家庭生活充实和谐。
公元1107年,由于权相蔡京的诬陷排挤,李清照随丈夫回到老家青州生活。在青州的这十多年中,他们收藏了极为丰富的金石图书,每天共同整理、校勘、品评、欣赏。在这样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李清照的艺术修养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她能书善画,通音律,诗、词、文皆所长,从而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杰出的女作家。
李清照曾经给在外游历的丈夫寄了一阕《醉花阴•重阳》词。赵明诚看了以后自叹弗如,但又不是十分服气,于是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填了五十阕词,把李清照的这阕词也混在其中。赵明诚将这些词送给友人陆德夫,请他欣赏。陆德夫反复吟咏比较,揣摩再三后说,这些词中有三句是绝妙佳句,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所写那阕词里的。可见李清照写词的才华确实是非同凡响。
但这样幸福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金兵南侵,宋朝丢掉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国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时,李清照的婆婆又病故;赵明诚先南下奔丧,而李清照带着一批金石书画随后到达建康。不想青州发生兵变,李清照夫妇留在家中来不及运走的收藏品全部付之一炬。这是赵明诚和李清照辛辛苦苦收藏整理了十多年的心血所在,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诗人来说其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国难当头,李清照热爱祖国,忧心如焚,她连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希望南宋统治者起用爱国将领、收复国土。但是现实令她很失望,南宋小朝廷一味南逃,早已将北方黎民忘得干干净净。
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于1129年在赴任途中中暑染病,死于建康。生活上失去了一个可以依赖的伴侣,艺术上失去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李清照由此大病了一场。
金兵日益逼近建康,南宋小朝廷已经自东南沿海逃窜。李清照为避战祸,进入了难民队伍,辗转漂泊在浙江沿海一带,后来又流落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直到老死。
在晚年的难民生活中,他体会到了时代和社会的深切痛处,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词作,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等,抒发了亡国的沉痛心情。同一时期,她还创作了大量词、赋,更加直接地表达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李清照晚年的诗词在保留了一贯的艺术性的同时,其思想境界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是和她走出深闺、流落到难民队伍中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清风何许wm
2022-02-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26
展开全部
一个能升起月亮的身体,必定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李易安,一个愁字化身的词人,将她一生的婉约献给了夺去她幸福的红尘。只恐双溪蚱蜢船,载不动,许多愁。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抵挡世界上所有的恶意,而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依旧一尘不染。她不知道,在哪个时代,才藻非女子事也。她没有想到世界上最坏的罪名叫做太易动情。命运欺压着这位乱世佳人,侵蚀着她不甘心于堕落和禁锢的灵魂。孤飞的大雁让她失去了自己的挚爱,异乡的水土,占据心中的故乡。怎一个愁字了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靓贞德
2007-03-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不会自己写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