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的24节气有哪些、?
24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天左右。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扩展资料: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
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拓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春天的六个节气,夏天的六个节气,秋天的六个节气,冬天的六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
其中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天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四立”是用来划分季节的
春分秋分,指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时的结点,这一天昼夜一样长,也是春季和秋季过半的那一天
夏至冬至,是指太阳分别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时的结点,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是白天最短的一天。
除了这八个主要表现四季变化的节气之外,剩下的节气里,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
代表农事和自然情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依照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相对所处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等分。每个节气为15天。每个月有2个节气,人们把前半个月的节气叫作“节气”,把下半月,从月中开始的节气叫作“中气”,时间长了就统一简化为“节气”。
每个节气除了包含固定的物候之外,还有许多对应的节气民俗、饮食等方面的活动,十分的丰富有趣,想要了解更多的节气知识,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尔雅慢生活”,每天都会推送相对应节气的历史、民俗等知识和内容,欢迎来互动哦~~
1、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也是一个节日)、谷雨;
2、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4、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