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有哪些作品
1、《农桑经》
《农桑经》是清·蒲松龄编著的一部子部著作。《农桑经》约成书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705),是其中的代表作。《农桑经》分为《农经》和《蚕经》部分。《农经》采用月令体裁编写,到九月而止。据作者说是在韩氏《农训》的基础上增删而成。
2、《聊斋志异》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扩展资料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松龄
1、《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
“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
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2、《农桑经》
《农桑经》约成书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705),是其中的代表作。《农桑经》分为《农经》和《蚕经》部分。《农经》采用月令体裁编写,到九月而止。
据作者说是在韩氏《农训》的基础上增删而成。后附"杂占"和"御灾"二节,总共七十一则。《蚕经》共二十一则,是博采古今蚕桑资料而成。
附有"补蚕经"和"蚕岁书"各十二则,"种桑法"十则。《农桑经》一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直到1962年路大荒才把它收入《蒲松龄集》中,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农桑经残稿》自1950年蒲氏九世孙蒲文珊捐赠以来,一直珍藏于辽宁省图书馆。1977年广东农林学院农业历史文献室(即今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曾将其中农圃部分油印。
198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李长年的《农桑经校注》,其中一并收载《农桑经》和《农桑经残稿》中与农业生产有关部分。〖质量〗初校。
3、《草木传》
《草木传》我们把它取名为药性剧,就是讲药性的。《草木传》其实应该叫《药会图》,是清代中晚期一个叫郭秀升的人所创,此人是山西壶关人,壶关是晋东南的一个地方。
据说壶关这个地方像茶壶的口,因此得名。太行大峡谷就在壶关。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90年前后,我们在民间收集到一本剧本叫《群英会》。
就是当时发表在山西中医学院学报上的第一个药性剧,这个药性剧是八回本。当时收到后我们就把它放在家里很长时间没有动,那时候教学比较忙,也没时间考究它。
大概到了90或者91年冬天,家里面没事了,课也比较少,就想起来了,于是拿出来看看。一看里面的对话、唱词,甚至包括诗词歌赋这些东西都是用的中药。
出场人物也是中药,比如甘草、栀子、菊花等等。当时只有《群英会》,其他资料就没有了,后来在《蒲松龄集》里面看到了《草木传》。
《草木传》最早就是刊载在《蒲松龄集》里面的。但是我们拿来仔细看过之后发现《草木传》是十回本,和八回本不一样,但是内容很接近。
收录在《蒲松龄集》里面的《草木传》,是加了句读的,编这个书的人叫路大荒,他不大懂中医,所以句读点的有错误,再加上《草木传》本身传抄时间长了,里面错误很多。
4、《姐妹异嫁》
《姐妹异嫁》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主要讲述,姐姐素花自小与牧童毛纪定亲,但成年后,因嫌弃毛纪贫穷,不愿出嫁。
后迫于无奈父母让妹妹素梅代替姐姐出嫁,谁知出嫁不久,毛纪却状元及第,前程似锦,素花后悔不已。
5、《墙头记》
善良的张木匠辛勤劳动,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由于妻子早亡,他对他们很溺爱,长子大乖从小学做生意,后来发了财。他为人自私、贪婪,很会算计。
他的妻子李氏刁泼狠毒,对张木匠冷酷无情。次子二乖粗通文墨,为人虚伪、狡猾。其妻赵氏从娘家带来一份厚家产,他们吃喝不尽,对此十分得意。但二乖也不愿奉养父亲。
常常怨恨"老爹爹今年八十五,何不死在圣贤年"。张木匠年老体衰,已失去劳动能力,不得不依靠儿子为生。可这两个儿子都嫌弃他,但又毫无办法,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
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为此常发生争执。一天,大乖"照章"送爹到二乖门口,二乖夫妇恼于大乖又占了便宜,便装聋作哑,任凭大乖叫骂,就是不开门。大乖无奈,又不肯把爹爹再领回家。
于是逼着老爹骑在二乖家的院墙上,并对爹说:"你要掉往墙里掉,掉到墙外可没人管饭。"遂拔腿躲走。张木匠年轻时的好朋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
这天,他挑着银匠挑子走街串巷,忽见张木匠昏倒在墙上,就将他救了下来。王银匠对张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计上心头,要利用大乖和二乖爱财如命的本性,让他们养活老父。
同时也趁机整他们一下。于是,王银匠从怀里掏出一个苞米面饼给张木匠,让他找个地方晒太阳,等着儿子来找他。王银匠先到大乖家,接着又到二乖家,都以要账为名。
叙说当年张木匠怎样在他的炉子上化了许多银子,暗藏防老。大乖、二乖夫妇听后又惊又喜,各自都想先把爹弄到自己手里。于是,一场"争爹战"开始了。
最后,还是张木匠提出的仍"照章"办事,以半月为期轮流养老,这场"争爹战"方告结束。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这两年中,大乖和二乖争相对爹大献殷勤,都希望爹能把藏银给自己。
张木匠表面上生活是好多了,但内心痛苦却加重了。因为他没有银子,不愿在欺骗中生活,不久抑郁而死。张木匠死后,大乖和二乖想到他临终前说的一句话:"看见那堵墙,想起王银匠。"
认为这里一定有文章,于是他们又争着去找王银匠。王银匠得知老友病故,十分难过。大乖、二乖争相表白自己为爹的后事准备得齐全,王银匠听后也就放心了,哀悼一番准备回去。
谁知,他们夫妻四人却苦苦缠住不放,一定让王银匠说出老爹藏银的地方。王银匠决心再一次戏弄他们,便让他们去刨墙。他们拼命地刨,结果墙倒被压在墙下,受到了惩罚。
蒲松龄的作品有短篇小说《聊斋志异》、14种俚曲《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蓬莱宴俊夜叉》、《魇殃琴瑟乐》、《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墙头记》。
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戏本《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
其他作品《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草木传》、《伤寒药性赋》《醒世姻缘传》、《红椒山房笔记》、《晴云山房诗文集》、《省身录》、《怀刑录》、《历字文》、《聊斋白话韵》、《杂说片云诗话》。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汉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
扩展资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的过程:
蒲松龄5岁的时候,正值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
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三借庐笔谈》这样描述: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趋绝。王茹安亭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先生尝曰:“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