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价现状 3500字
展开全部
2010年价格运行情况与政府调控措施回顾
2011-01-25
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进一步巩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胀预期压力持续加大,价格总水平前稳后高,重要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一、价格总水平变动情况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升3.3%,价格运行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走势。上半年价格总水平保持温和上升,CPI累计上升2.6%,各月同比涨幅在1.5—3.1%之间,主要受翘尾因素影响;环比涨幅在-0.7—1.2%之间,季节性特征明显。7月份以后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10月、11月CPI同比涨幅先后突破4%和5%,随着政府价格调控措施效果的显现和翘尾影响的消失,12月份回落至4.6%。
受灾害性天气多发偏重、市场投机炒作增多、要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效应逐渐显现、国际市场输入性传导压力加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10年以农产品为主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多,其中粮食、鲜菜、鲜果、食用植物油、液化石油气等价格上涨较多,推动食品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7.2%和4.5%,合计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1个百分点,占整个涨价因素的94%,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
在全球流动性充裕、国际市场价格明显上扬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全球新兴经济国家不同程度面临通胀压力。2010年,印度(1-11月)、越南、俄罗斯(1-11月)、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国家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分别为12.4%、9.2%、6.7%和5.1%。由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加大价格调控监管力度、妥善安排群众基本生活等一系列措施,为稳定社会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我国CPI全年累计上升 3.3%,价格运行态势相对平稳、温和可控。
二、政府价格调控主要措施及成效
上半年,我国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但社会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特别是大蒜、绿豆等小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引发社会各方面空前关注。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积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及时发布价格形势分析报告,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认识价格形势;组织中央主流媒体赴主产区实地采访宣传秋粮丰收情况,稳定市场预期;多次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参加在线访谈等,解读价格形势、发布价格信息;及时澄清不实报道,纠正个别媒体过度炒作甚至捏造、散布不实涨价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大力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开展农产品市场价格专项监督检查,强力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投机炒作行为,组织查处并公开曝光了吉林绿豆价格串通涨价、山东经销商囤积大蒜哄抬价格等一批违法违规案件。
针对7月份以来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的情况,国务院及时下发《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四个方面十六项具体措施,要求各地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
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17个部门建立了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地也都建立了相应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发展农业生产,夯实稳价基础。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增加北方大中城市蔬菜供应。预计全国秋冬种蔬菜面积同比增加800万亩、总产量达到3.37亿吨。二是完善储备制度,加强产销衔接。加大政策性储备粮油肉投放力度。控制化肥出口。组织产区与销区企业签订蔬菜产销衔接协议。各地积极落实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基本可以满足城镇居民10天左右的消费量。三是协调煤电油运,稳定经济运行。加强运行调节,将2011年电煤重点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协调石化企业增加资源生产,组织进口;安排轮出国家储备成品油;加大重要物资调运力度。四是清费治乱降价,降低流通成本。要求各地审慎出台政府调价项目;降低一批药品价格;取消或降低了一批服务性收费;12月1日起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减免农贸市场摊位费,开设社区平价菜店。五是发放临时补贴,保障群众生活。各地普遍提高了城乡低保、最低工资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对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了每人每月10-80元不等的价格临时补贴。积极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六是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公开通报部分企业价格违法案件;加大粮食收购、棉花市场秩序监管执法力度,打击农产品投机炒作行为。
总的来看,2010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强化监管,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CPI上升3.3%,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调控目标。下半年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快上涨的势头也得到初步遏制。12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下降9.4%,降幅比上月加大7.5个百分点;其他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食用植物油、猪肉、蛋、糖、液化石油气、衣着价格环比涨幅分别回落3.6、1.7、1.8、2.0、5.7和1.1个百分点。
潘云谈如何来看待当前的物价状况
物价上涨:成因与走势
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但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CPI的上涨开始加快,今年以来更是逐月加快。特别是3月份以来,CPI涨幅连续八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前十个月同比上涨4.4%,最近四个月涨幅更是连续超过5%的严重通货膨胀警戒线。可以说,价格总水平大幅度上涨,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那么,为什么今年以来物价会持续上涨,未来物价的走势又将如何呢?
据有关部门分析,今年以来我国的价格运行呈现“两涨一稳”的结构性特点:
一是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这是推动CPI上涨的首要原因。
二是居住类价格持续上涨
这是影响CPI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前三季度,居住类价格上涨4.1%。10月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8%。
三是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平稳
前三季度,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1%、0.7%和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2%、1.7%和1.8%。
据此,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的CPI上涨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而不是整体性的物价上涨,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而不是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因此,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和农产品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的减弱,物价上涨将会降下来。我个人认为,虽然目前的物价上涨表面上看是成本推动型的结构性上涨,但深层次分析,我们会发现,连续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必然会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拉动物价上涨,需求拉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必须有所考虑。我个人认为,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具体讲: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
一方面,全球经济很可能连续第五年以超过4%的速度较快增长,成为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外部需求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投资增幅仍处高位,投资需求居高不下,这会持续增加对基础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从源头上推动物价上涨。此外,伴随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全面增长,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增大。这样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约束下,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拉动物价上涨。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
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上升,会促进提高企业成本和产品价格,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也会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消费支出,从总需求方面拉动消费物价的上涨。
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服务行业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大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从需求方面会继续拉动劳动力价格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军队涨工资、离退休人员提高工资水平、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村低保和医保的建立,劳动者会根据攀比原则要求上涨工资。食品价格上涨后,劳动力因生活成本上升而要求加薪的预期提高。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还会持续。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营业成本随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上升。近期服务业价格没有上涨或上涨幅度较小。服务业有较大的涨价要求,也有很大的涨价空间。
结论:目前我国的物价上涨虽然主要是由成本上升推动,但需求拉动的压力也很大。未来物价的走势并不乐观,可以说,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存在,中国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
涨价影响:经济与民生
根据国际经验,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一国经济增长与其CPI总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规律是,在经济繁荣期,由于市场投资需求旺盛,从而会拉动投资品的价格上涨,一部分投资又通过劳动报酬方式转化为消费需求,进而使消费品或服务价格水平相应上升;而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价格总水平也会有所回落。在这样的一般规律下,追求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和低价格水平的一致性只能是一种理想分析,但事实上很难实现。
自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而CPI总水平则一直比较低。这种状况有其特殊的原因和背景,例如,一方面,近年来粮食价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导致食品价格较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CPI的总水平;另一方面,消费品供求进入全面的“买方市场”,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速度放慢,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加上居民预期的自我保障支出增加,消费倾向降低,导致市场即期消费需求下降,也影响了CPI的水平,等等。高经济增长水平和低CPI上涨状况不可能较长时期地维持。当经济持续增长,价格持续增长,价格总水平必然依其规律发生变动。
我个人认为,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物价也会出现一定的上涨。那么,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究竟应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我个人认为应认真进行研究。就目前的形势看,今年我国的CPI预计为4.5%,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1.6%,明年我个人认为CPI在4.5%— 5%之间,经济增长率为10%—10.5%之间。那么,这种对应是否合理呢?老百姓对其能否承受呢?我认为,都应当认真研究。
从本轮CPI的上涨看,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根据统计,在统计的八大类别中,五类上涨,三类下降。涨幅最高的仍然是食品类。10月份,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7.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7%,油脂价格上涨34.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3%,猪肉价格上涨54.9%,鲜蛋价格上涨14.3%,水产品价格上涨7.0%,鲜菜价格上涨29.9%,鲜果价格上涨 8.5%,调味品价格上涨3.9%。食品价格的这种大幅度上升显然对居民生活,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可能更大,有可能导致这些低收入家庭中的一些家庭,在名义上,由小康再度降入温饱阶段,一些低收入者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沦落到“衣食有忧”的地步。因而,分析CPI的变动,必须考虑其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政府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好相应的应对工作。(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2011-01-25
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进一步巩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胀预期压力持续加大,价格总水平前稳后高,重要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一、价格总水平变动情况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升3.3%,价格运行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走势。上半年价格总水平保持温和上升,CPI累计上升2.6%,各月同比涨幅在1.5—3.1%之间,主要受翘尾因素影响;环比涨幅在-0.7—1.2%之间,季节性特征明显。7月份以后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10月、11月CPI同比涨幅先后突破4%和5%,随着政府价格调控措施效果的显现和翘尾影响的消失,12月份回落至4.6%。
受灾害性天气多发偏重、市场投机炒作增多、要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效应逐渐显现、国际市场输入性传导压力加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10年以农产品为主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多,其中粮食、鲜菜、鲜果、食用植物油、液化石油气等价格上涨较多,推动食品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7.2%和4.5%,合计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1个百分点,占整个涨价因素的94%,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
在全球流动性充裕、国际市场价格明显上扬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全球新兴经济国家不同程度面临通胀压力。2010年,印度(1-11月)、越南、俄罗斯(1-11月)、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国家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分别为12.4%、9.2%、6.7%和5.1%。由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加大价格调控监管力度、妥善安排群众基本生活等一系列措施,为稳定社会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我国CPI全年累计上升 3.3%,价格运行态势相对平稳、温和可控。
二、政府价格调控主要措施及成效
上半年,我国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但社会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特别是大蒜、绿豆等小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引发社会各方面空前关注。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积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及时发布价格形势分析报告,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认识价格形势;组织中央主流媒体赴主产区实地采访宣传秋粮丰收情况,稳定市场预期;多次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参加在线访谈等,解读价格形势、发布价格信息;及时澄清不实报道,纠正个别媒体过度炒作甚至捏造、散布不实涨价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大力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开展农产品市场价格专项监督检查,强力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投机炒作行为,组织查处并公开曝光了吉林绿豆价格串通涨价、山东经销商囤积大蒜哄抬价格等一批违法违规案件。
针对7月份以来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的情况,国务院及时下发《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四个方面十六项具体措施,要求各地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
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17个部门建立了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地也都建立了相应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发展农业生产,夯实稳价基础。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增加北方大中城市蔬菜供应。预计全国秋冬种蔬菜面积同比增加800万亩、总产量达到3.37亿吨。二是完善储备制度,加强产销衔接。加大政策性储备粮油肉投放力度。控制化肥出口。组织产区与销区企业签订蔬菜产销衔接协议。各地积极落实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基本可以满足城镇居民10天左右的消费量。三是协调煤电油运,稳定经济运行。加强运行调节,将2011年电煤重点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协调石化企业增加资源生产,组织进口;安排轮出国家储备成品油;加大重要物资调运力度。四是清费治乱降价,降低流通成本。要求各地审慎出台政府调价项目;降低一批药品价格;取消或降低了一批服务性收费;12月1日起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减免农贸市场摊位费,开设社区平价菜店。五是发放临时补贴,保障群众生活。各地普遍提高了城乡低保、最低工资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对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了每人每月10-80元不等的价格临时补贴。积极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六是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公开通报部分企业价格违法案件;加大粮食收购、棉花市场秩序监管执法力度,打击农产品投机炒作行为。
总的来看,2010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强化监管,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CPI上升3.3%,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调控目标。下半年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快上涨的势头也得到初步遏制。12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下降9.4%,降幅比上月加大7.5个百分点;其他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食用植物油、猪肉、蛋、糖、液化石油气、衣着价格环比涨幅分别回落3.6、1.7、1.8、2.0、5.7和1.1个百分点。
潘云谈如何来看待当前的物价状况
物价上涨:成因与走势
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但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CPI的上涨开始加快,今年以来更是逐月加快。特别是3月份以来,CPI涨幅连续八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前十个月同比上涨4.4%,最近四个月涨幅更是连续超过5%的严重通货膨胀警戒线。可以说,价格总水平大幅度上涨,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那么,为什么今年以来物价会持续上涨,未来物价的走势又将如何呢?
据有关部门分析,今年以来我国的价格运行呈现“两涨一稳”的结构性特点:
一是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这是推动CPI上涨的首要原因。
二是居住类价格持续上涨
这是影响CPI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前三季度,居住类价格上涨4.1%。10月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8%。
三是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平稳
前三季度,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1%、0.7%和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2%、1.7%和1.8%。
据此,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的CPI上涨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而不是整体性的物价上涨,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而不是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因此,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和农产品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的减弱,物价上涨将会降下来。我个人认为,虽然目前的物价上涨表面上看是成本推动型的结构性上涨,但深层次分析,我们会发现,连续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必然会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拉动物价上涨,需求拉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必须有所考虑。我个人认为,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具体讲: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
一方面,全球经济很可能连续第五年以超过4%的速度较快增长,成为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外部需求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投资增幅仍处高位,投资需求居高不下,这会持续增加对基础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从源头上推动物价上涨。此外,伴随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全面增长,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增大。这样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约束下,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拉动物价上涨。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
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上升,会促进提高企业成本和产品价格,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也会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消费支出,从总需求方面拉动消费物价的上涨。
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服务行业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大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从需求方面会继续拉动劳动力价格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军队涨工资、离退休人员提高工资水平、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村低保和医保的建立,劳动者会根据攀比原则要求上涨工资。食品价格上涨后,劳动力因生活成本上升而要求加薪的预期提高。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还会持续。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营业成本随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上升。近期服务业价格没有上涨或上涨幅度较小。服务业有较大的涨价要求,也有很大的涨价空间。
结论:目前我国的物价上涨虽然主要是由成本上升推动,但需求拉动的压力也很大。未来物价的走势并不乐观,可以说,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存在,中国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
涨价影响:经济与民生
根据国际经验,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一国经济增长与其CPI总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规律是,在经济繁荣期,由于市场投资需求旺盛,从而会拉动投资品的价格上涨,一部分投资又通过劳动报酬方式转化为消费需求,进而使消费品或服务价格水平相应上升;而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价格总水平也会有所回落。在这样的一般规律下,追求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和低价格水平的一致性只能是一种理想分析,但事实上很难实现。
自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而CPI总水平则一直比较低。这种状况有其特殊的原因和背景,例如,一方面,近年来粮食价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导致食品价格较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CPI的总水平;另一方面,消费品供求进入全面的“买方市场”,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速度放慢,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加上居民预期的自我保障支出增加,消费倾向降低,导致市场即期消费需求下降,也影响了CPI的水平,等等。高经济增长水平和低CPI上涨状况不可能较长时期地维持。当经济持续增长,价格持续增长,价格总水平必然依其规律发生变动。
我个人认为,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物价也会出现一定的上涨。那么,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究竟应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我个人认为应认真进行研究。就目前的形势看,今年我国的CPI预计为4.5%,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1.6%,明年我个人认为CPI在4.5%— 5%之间,经济增长率为10%—10.5%之间。那么,这种对应是否合理呢?老百姓对其能否承受呢?我认为,都应当认真研究。
从本轮CPI的上涨看,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根据统计,在统计的八大类别中,五类上涨,三类下降。涨幅最高的仍然是食品类。10月份,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7.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7%,油脂价格上涨34.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3%,猪肉价格上涨54.9%,鲜蛋价格上涨14.3%,水产品价格上涨7.0%,鲜菜价格上涨29.9%,鲜果价格上涨 8.5%,调味品价格上涨3.9%。食品价格的这种大幅度上升显然对居民生活,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可能更大,有可能导致这些低收入家庭中的一些家庭,在名义上,由小康再度降入温饱阶段,一些低收入者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沦落到“衣食有忧”的地步。因而,分析CPI的变动,必须考虑其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政府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好相应的应对工作。(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展开全部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造成的。通俗地说,就是央行发行了太多的货币投入到市场,使我们手中货币的“含金量”(也就是价值)稀释了。
央行1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明显高于年初设定的7.5万亿元的目标,也高于四季度以来决策层希望控制在7.8万亿元以内的水平。
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807亿元,同比多增1007亿元,高于多位投行经济学家的预测。201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9.7%,增幅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但高于年初设定的增长17%左右的目标。
四季度资本流入仍然较快。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481.86亿美元。四季度新增外汇储备1990.35亿美元,继三季度后再创 1997年以来季度新高。其中,10月、11月和12月分别新增1125.96亿美元、69.10亿美元和795.29亿美元。
12月,央行为对冲资本流入而新增外汇占款4033亿元,处于较高水平。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事实上依然过于宽松。这在短期内会造成经济环比高速增长的假象,但从长远看,如此过于宽松的宏观政策会对控制通胀制造更大的障碍。
2010年四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9.8%,“明显超出预期”。这意味着GDP年化环比(经过季节调整后)增速已从三季度的9.4%明显反弹到四季度的约12%。
目前通胀压力已经很大,如果实体经济继续以12%的年化速度增长,会使通胀进一步恶化,对宏观稳定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他预计,中国2011年全年CPI可能升至5%,高出此前4.4%的预估值。而且,今年第二季度,中国CPI或将达到6%。
首先,通胀预期本身可能导致货币流动速度的上升,从而加大通胀压力。考虑到实体经济增长超预期,也将进一步导致原材料、能源价格涨价,加大通胀预期。
在实体经济超预期增长的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货币环境过于宽松。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和贷款的同比增速接近20%,超出年初预定的17%的M2增长目标。2011年,如果M2增长目标定在16%,对中国而言“仍然过快”。
其次,租金、原材料、食品价格都在上涨。房价大幅上涨后,经过6月-12月的时滞,租金就会加速涨价,而一系列原材料涨价必然导致今后数月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比如,2010年棉花价格上升86%,必然导致2011年服装涨价。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周农产品批发价格快速上行,也将很快传导到加工食品的价格上。
2010年农业大丰收。这表明,农产品涨价基本上不是供给面的问题,相当程度上应归因于经济增长过快等导致的成本推动,同时,流动性过剩也增加了对农产品的投资性需求。“如果不把经济增速降下来,不把货币供应量控制住,很难从根本上控制食品涨价。”
央行1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明显高于年初设定的7.5万亿元的目标,也高于四季度以来决策层希望控制在7.8万亿元以内的水平。
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807亿元,同比多增1007亿元,高于多位投行经济学家的预测。201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9.7%,增幅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但高于年初设定的增长17%左右的目标。
四季度资本流入仍然较快。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481.86亿美元。四季度新增外汇储备1990.35亿美元,继三季度后再创 1997年以来季度新高。其中,10月、11月和12月分别新增1125.96亿美元、69.10亿美元和795.29亿美元。
12月,央行为对冲资本流入而新增外汇占款4033亿元,处于较高水平。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事实上依然过于宽松。这在短期内会造成经济环比高速增长的假象,但从长远看,如此过于宽松的宏观政策会对控制通胀制造更大的障碍。
2010年四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9.8%,“明显超出预期”。这意味着GDP年化环比(经过季节调整后)增速已从三季度的9.4%明显反弹到四季度的约12%。
目前通胀压力已经很大,如果实体经济继续以12%的年化速度增长,会使通胀进一步恶化,对宏观稳定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他预计,中国2011年全年CPI可能升至5%,高出此前4.4%的预估值。而且,今年第二季度,中国CPI或将达到6%。
首先,通胀预期本身可能导致货币流动速度的上升,从而加大通胀压力。考虑到实体经济增长超预期,也将进一步导致原材料、能源价格涨价,加大通胀预期。
在实体经济超预期增长的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货币环境过于宽松。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和贷款的同比增速接近20%,超出年初预定的17%的M2增长目标。2011年,如果M2增长目标定在16%,对中国而言“仍然过快”。
其次,租金、原材料、食品价格都在上涨。房价大幅上涨后,经过6月-12月的时滞,租金就会加速涨价,而一系列原材料涨价必然导致今后数月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比如,2010年棉花价格上升86%,必然导致2011年服装涨价。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周农产品批发价格快速上行,也将很快传导到加工食品的价格上。
2010年农业大丰收。这表明,农产品涨价基本上不是供给面的问题,相当程度上应归因于经济增长过快等导致的成本推动,同时,流动性过剩也增加了对农产品的投资性需求。“如果不把经济增速降下来,不把货币供应量控制住,很难从根本上控制食品涨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