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截至6月2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截至6月2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019人遇难,汶川震区共发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截至6月2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019人遇难,汶川震区共发生余震9897次,最大余震6.4级。
请概括这次地震破坏性巨大的原因。 展开
请概括这次地震破坏性巨大的原因。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是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这次破坏性巨大的地震。 四川省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这两个大陆板块的交界处附近,特别容易发生地震。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在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前是个岛屿;目前印度板块在以每年两英寸的速度向北推移——对板块漂移来说,这是个不慢的速度。这种快速运动意味着在大陆板块的边缘部位积聚了较大的能量,进而引发能量的剧烈释放,也就是地震。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称,如此强度的地震每50到100年会发生一次。
日本筑波大学(Tsukuba University)研究员Yuji Yagi牵头的一个地震研究小组表示,汶川地震可能是沿着断层线分两个不同阶段爆发的,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可能因此而导致地震强度增大、时间延长。该研究小组称,第一阶段是沿着龙门山断层线的运动,造成23英尺宽的地壳断裂,约为时50秒。随后不久,沿着该断层线的另外一个部分很可能发生了持续60秒的小滑移。 其他科学家还指出,汶川地震震源离地表较近,只有6英里。震源浅的地震造成的破坏性更大,因为能量的释放距离地面更近,引发的震动更剧烈。
由于中国所在大陆板块年代已久,很多地区地壳都很脆,且构造相似。东京大学(Tokyo University)地震研究所的Teruyuki Kato说,这样,地震形成的冲击波能传播数百英里,而能量却没有明显衰减,就像光波在光纤里传播一样。离震中约1,000英里远的上海都有震感。与此同时,在距离震中较近的地区,由于长江在四川盆地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地质结构不稳定,震动更为严重。研究者表示,不牢固的地层使地震的破坏力增大;而且土壤肥沃的四川盆地人口密集,增大了人员伤亡的数量。
当然,有些问题还未找到答案。科学家们表示,该地区的地震研究也因为频繁的塌方而受阻,塌方掩埋了很多地质构造证据,比如地表的裂纹或暴露的山脊。
日本筑波大学(Tsukuba University)研究员Yuji Yagi牵头的一个地震研究小组表示,汶川地震可能是沿着断层线分两个不同阶段爆发的,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可能因此而导致地震强度增大、时间延长。该研究小组称,第一阶段是沿着龙门山断层线的运动,造成23英尺宽的地壳断裂,约为时50秒。随后不久,沿着该断层线的另外一个部分很可能发生了持续60秒的小滑移。 其他科学家还指出,汶川地震震源离地表较近,只有6英里。震源浅的地震造成的破坏性更大,因为能量的释放距离地面更近,引发的震动更剧烈。
由于中国所在大陆板块年代已久,很多地区地壳都很脆,且构造相似。东京大学(Tokyo University)地震研究所的Teruyuki Kato说,这样,地震形成的冲击波能传播数百英里,而能量却没有明显衰减,就像光波在光纤里传播一样。离震中约1,000英里远的上海都有震感。与此同时,在距离震中较近的地区,由于长江在四川盆地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地质结构不稳定,震动更为严重。研究者表示,不牢固的地层使地震的破坏力增大;而且土壤肥沃的四川盆地人口密集,增大了人员伤亡的数量。
当然,有些问题还未找到答案。科学家们表示,该地区的地震研究也因为频繁的塌方而受阻,塌方掩埋了很多地质构造证据,比如地表的裂纹或暴露的山脊。
展开全部
一直以来,我都在关注四川汶川等地方的地震及甘肃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查看了关于灾害发生的原因,可是我还有一些想法一定要说。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其实在四川地震的前几年,云南等地方已经开始出现地震,由于破坏不大并没有引起重视。一直到四川地震,然后甘肃泥石流。
我以前偶然读过一篇科普文章,是介绍一些在岩层的作用力下高度缓慢增长的山体(比如喜马拉雅山脉)最终会形成什么形态。一种情况是增长的山体因为底部成受不了巨大压力而产生崩塌导致山体的高度不会过高。当时我曾想到如果喜马拉雅山会因为山体过高而发生崩塌,那后果不是很严重?当时觉的这个想法太可笑,很快就忘记了。直到四川地震,我才在偶然间重拾这段记忆。又回想起前几年云南发生了好几起小型地震,心想那些国家科学院的地理学家们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将云南地震和四川地震联系起来。还有我清楚的记得“斜向成脊,背向成谷”是在高中地理就出现过的词语,可是地理学家们却只解释地层原因,对板块的断裂视而不见。让我们把时间提前一点,把视角放大一点来看——青藏高原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互相挤压形成的,其内边缘就在祁连——昆仑山一线,而外边缘就处于云南,四川,甘肃,新疆一带。前几年云南的一些小型地震和后来的四川地震很可能就是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下,不断增长的喜马拉雅山开始坍塌的结果。之后日本发生的地震,又之后亚欧板块周围的火山开始喷发,这恰恰是亚欧板块断折的现象,而不是某些专家说的所谓“进入了火山多发期”。尤其当陆潮(相对于海潮的一种说法)恰好经过甘肃时,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大大增加。而验证这点也容易,相关部门通过卫星验证一下珠穆朗马峰的高度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是否发生的明显变化就可以推测出亚欧板块的折断程度来。
如果是这样,我真的希望国家科学院的地理学家们认真的研究一下前些年发生在云南等地的地震,得出一个大体的规律或者模式——当青藏高原周边(比如孟加拉,苏丹等)或其他正在增长的山体附近再次发生小型地震时,是否需要做好面对大型地震的准备。而不是在地震发生后,再来分析发生地震的原因!
我以前偶然读过一篇科普文章,是介绍一些在岩层的作用力下高度缓慢增长的山体(比如喜马拉雅山脉)最终会形成什么形态。一种情况是增长的山体因为底部成受不了巨大压力而产生崩塌导致山体的高度不会过高。当时我曾想到如果喜马拉雅山会因为山体过高而发生崩塌,那后果不是很严重?当时觉的这个想法太可笑,很快就忘记了。直到四川地震,我才在偶然间重拾这段记忆。又回想起前几年云南发生了好几起小型地震,心想那些国家科学院的地理学家们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将云南地震和四川地震联系起来。还有我清楚的记得“斜向成脊,背向成谷”是在高中地理就出现过的词语,可是地理学家们却只解释地层原因,对板块的断裂视而不见。让我们把时间提前一点,把视角放大一点来看——青藏高原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互相挤压形成的,其内边缘就在祁连——昆仑山一线,而外边缘就处于云南,四川,甘肃,新疆一带。前几年云南的一些小型地震和后来的四川地震很可能就是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下,不断增长的喜马拉雅山开始坍塌的结果。之后日本发生的地震,又之后亚欧板块周围的火山开始喷发,这恰恰是亚欧板块断折的现象,而不是某些专家说的所谓“进入了火山多发期”。尤其当陆潮(相对于海潮的一种说法)恰好经过甘肃时,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大大增加。而验证这点也容易,相关部门通过卫星验证一下珠穆朗马峰的高度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是否发生的明显变化就可以推测出亚欧板块的折断程度来。
如果是这样,我真的希望国家科学院的地理学家们认真的研究一下前些年发生在云南等地的地震,得出一个大体的规律或者模式——当青藏高原周边(比如孟加拉,苏丹等)或其他正在增长的山体附近再次发生小型地震时,是否需要做好面对大型地震的准备。而不是在地震发生后,再来分析发生地震的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天灾人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因为震级高,余震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