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历史名人传记读后感
中外的都行,不过不能是现代的,一定600字以上。不要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到,最好是原创。我会给增加分的,相信我的信誉吧,本题50分,很急的!!!本人邮箱:1003567257...
中外的都行,不过不能是现代的,一定600字以上。不要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到,最好是原创。我会给增加分的,相信我的信誉吧,本题50分,很急的!!!本人邮箱:1003567257@qq.com
我无语了。。。各位,能不能别在百科搜呢??要是网上的也不要这么明显啊。。。
发完邮箱里的,请在下面署名,谢谢 要的是读后感。。传记读后感 我感到很无语,都是百科的,那好吧,另外的30分没了 展开
我无语了。。。各位,能不能别在百科搜呢??要是网上的也不要这么明显啊。。。
发完邮箱里的,请在下面署名,谢谢 要的是读后感。。传记读后感 我感到很无语,都是百科的,那好吧,另外的30分没了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琪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拿破仑传》读后感
在阅读《拿破仑传》时,我为之深深地震撼。不仅是因为这位伟人一生辉煌的功业,同时,也出于对作者那细腻文笔的崇敬。
艾米尔*路德维希,不愧为一代传记大师。拜读其作品,犹如与其本人促膝而席,共同探究传主一生曲折的心路历程!
不难看出路德维希对于拿破仑情有独钟,对这位伟大的天才倾注了满腔同情,他几乎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这长达600多页的巨著。不仅文采斐然,对于拿破仑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分析的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令每一个阅读者,都不经然随着传主一生之浮沉而或喜或悲。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情感所深深感染!
诚然,拿破仑的一生,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 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 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 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积极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幻想,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而今天,在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锦绣前程又一次展现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青年难道可以找到比拿破仑更伟大的榜样和更可参鉴之镜么?
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坚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将辉煌!
读《米开朗基罗传》有感
阴沉的宫殿,矗立着崇高的塔尖如长矛一般,柔和而又苦索的山岗细腻地映在天际,岗上摇曳着杉树的圆盖形的峰巅,和闪闪作色、波动如水浪似的橄榄林;
热狂、骄傲、神经质的气息,易于沉溺在一切盲目的信仰中,守着一切宗教和社会的狂潮耸动,人人是自由的,人人是专制的,生活是那么舒适,可是这里的人生无疑是地狱。
就在这个天堂般又魔鬼般的地方,升起过一轮红热的太阳,明媚,刺眼。他从没有落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悬挂在我们头顶,发光发热,直至永恒。
他,就是米开朗基罗。
他狂野,他不羁,他高贵。他欣赏自己,赞赏自己,他不答应别人把他当艺术家来看到,他认为,天才这个词都不配于他。
天才,总有过人的品性。他的意志简直是一无所能;甚至可说他的精神与他的心也是一无所能。这是一种狂乱的爆发,一种骇人的生命,为他太弱的肉体与灵魂所不能胜任的。“他在继续不断的兴奋中生活。它的过分的力量使他感到痛苦,这痛苦逼迫他行动,不息地行动,以小时也不得休息。”他写道;“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工作,我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这种病态的需要活动不特使他的业务天天积累起来,不特使他接受他所不能实现的工作,而且也是他堕入偏执的癖性中去。他要雕琢整个的山头。当他要建造什么纪念物时,他会费掉几年的光阴到石厂中去挑选石块,建筑搬运石块的大路;他要成为一切:工程师、手工人……他要独个子干完一切;建造宫殿、教堂,由他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判罚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愿分出时间去饮食睡眠。
他的父亲也劝告他不要劳作过度,但是劝告业不起影响。他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极少的面包与酒来支持他的生命。自然,他的健康状况每日愈下,他的精神因他苦难的生活也极度悲观起来。他猜疑,他不安,他孤独。他甚至说过:“我的快乐是悲哀。”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不接近快乐而更倾向于痛苦的了。他在无垠的宇宙中所见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观主义都包含在这绝望的呼声,这极端悲伤的语句中。
他也是孤苦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人们对他又是钦佩,又是畏惧。他孤独地生活着,他孤独地思考着,他孤独地工作着,他孤独地看着这个世界,他孤独地看着自己。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快乐,但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因为他还有意志,又思想,有追求。
有时候,是历史创造了人,而非人创造了历史;如同,我们经常的以为“时势造英雄”。
我甚至这样想: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早已被历史设置好了一个样子——你本说会成为的样子。请不要挣扎,因为你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即使,你可以奋斗,从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要塑造一个罗斯福,不会让你成为丘吉尔首相;历史要给予一个矛盾而又传奇的将军形象,就不再会给他一个到朝鲜战场指挥联合国军从而成为麦克阿瑟的机会......(注:巴顿1945年遇车祸身亡)
我倒更觉的,唯物地讲,巴顿“英年早逝”是历史对他这个幸运儿的一种格外恩赐——因为他只为战争,确切说是为二战中美国的“正义战争”而生,而战争又远非历史的全部!他的幸运就在于,历史保留了他的传奇,尤其是那闪耀般疆场驰骋者的经历,却又无情地没有了去指挥几位狂妄自大到自以为可以创造或者改变历史的政治家家们发动的“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的错误的战争”的机会。
现在看来,至少我们这些市侩般清高虚伪的研读批鉴历史的品味者看来,巴顿远比麦克阿瑟留有更多的“英名”。而真正的理由却是历史偶然性的“不公正”地对待了不同的“英雄”们:麦克阿瑟没有英年早逝,进而留下了更多的所谓的“败名”——是他所并不想被历史所记忆的。
其实,每个人都不过是历史的小丑而已,即使,他可能曾经被认为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伟人。只不过,有些小丑,演出了更多更大的“闹剧”,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哦,原来有那么个人”而已罢。历史的轨迹,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某些人,甚至某个群的“折腾”而改变了它必然的轨迹——当然,那些扑来跳去的“折腾”,真的也就影响了那么些人,但最多也不过如此啊。宇宙般广阔和长远的历史,只有取到它极限小的边际量,才唯一有可能地等同于在某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看似偶然或者必然我们所熟知或者淡忘的历史吧。可事实是,只有再做一个无穷区间内的积分,才可以成为那个取到了极限小的边际的历史!
这样以来,似乎每个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都很可悲——是,而且,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实际上,大部分的我们,都不会想的太多或者太深。中国人古谚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有太多的近忧,俗人在忧虑着生活,工作,事业,追求还有感觉;而所谓的伟人们,也会被历史蒙蔽了已经很有远见的战略眼光,忧虑着民族,国家,地区,战争,协商......如此的多,如此的复杂,如此的冗乱,怎么还有我在这里又“疯”又“傻”而且还“无聊”的“远虑”呢?这,只会被似乎克服了某些“近忧”而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们不屑一顾的扯淡闲谘罢——而且,真的怀疑,不要多久,自己也成了那样的一个成功者!至少现在,自己仍然有很强的欲望去做那么一种追求。
而且,似乎更明显的是:只要不去思考,就无所谓了。是啊,不去想什么自己是个小丑,压根儿就不去想,声国,不又是过日子,工作,追求,情感,并享受这一切这么简单了吗?
应该是吧——可是,人类的可悲,又何不是正因如此呢?
«世界名人传记-陈景润»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世界名人传记-陈景润»这本书,感触很深.他冒着政治风险,顶着压力,面壁10年研究出的 “歌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给迷茫的一代青年树立了榜样,指明了人生的方向.陈景润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以及他广泛久远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学术领域.他影响了一代人乃至一个时代.
陈景润小时侯学习很刻苦.他平时不爱讲话,但在课堂上总是积极举手抢着回答问题,讨论数学的时候,脸上充满灵气.我以前却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认为会了就行了,有时认为举了手老师也不一定叫我,所以练习发言的机会就少了.老师给我指出这个问题后,我也认识到自己表达能力确实退步了,因此在上学期我也积极举手,但和陈景润比起来还差得很远
我也爱看书,比如:«三十六计»就看了好几遍,但我看书的时间每天不固定,有时多,有时少,有时还不读.所选书的种类也比较少.为了练习口语表达,老师建议我在家读书时要大声,但我总是不好意思读出声.妈妈跟我说: “为了提高能力,要战胜自己.”以后,我要多多读好书,多多积累知识,多多锻炼能力.
我现在年龄虽然很小,但我的生活条件比陈景润小时侯好多了,因此,我要刻苦学习,将来也做个想他那样为国家争光的中国人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琪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拿破仑传》读后感
在阅读《拿破仑传》时,我为之深深地震撼。不仅是因为这位伟人一生辉煌的功业,同时,也出于对作者那细腻文笔的崇敬。
艾米尔*路德维希,不愧为一代传记大师。拜读其作品,犹如与其本人促膝而席,共同探究传主一生曲折的心路历程!
不难看出路德维希对于拿破仑情有独钟,对这位伟大的天才倾注了满腔同情,他几乎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这长达600多页的巨著。不仅文采斐然,对于拿破仑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分析的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令每一个阅读者,都不经然随着传主一生之浮沉而或喜或悲。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情感所深深感染!
诚然,拿破仑的一生,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 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 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 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积极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幻想,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而今天,在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锦绣前程又一次展现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青年难道可以找到比拿破仑更伟大的榜样和更可参鉴之镜么?
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坚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将辉煌!
读《米开朗基罗传》有感
阴沉的宫殿,矗立着崇高的塔尖如长矛一般,柔和而又苦索的山岗细腻地映在天际,岗上摇曳着杉树的圆盖形的峰巅,和闪闪作色、波动如水浪似的橄榄林;
热狂、骄傲、神经质的气息,易于沉溺在一切盲目的信仰中,守着一切宗教和社会的狂潮耸动,人人是自由的,人人是专制的,生活是那么舒适,可是这里的人生无疑是地狱。
就在这个天堂般又魔鬼般的地方,升起过一轮红热的太阳,明媚,刺眼。他从没有落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悬挂在我们头顶,发光发热,直至永恒。
他,就是米开朗基罗。
他狂野,他不羁,他高贵。他欣赏自己,赞赏自己,他不答应别人把他当艺术家来看到,他认为,天才这个词都不配于他。
天才,总有过人的品性。他的意志简直是一无所能;甚至可说他的精神与他的心也是一无所能。这是一种狂乱的爆发,一种骇人的生命,为他太弱的肉体与灵魂所不能胜任的。“他在继续不断的兴奋中生活。它的过分的力量使他感到痛苦,这痛苦逼迫他行动,不息地行动,以小时也不得休息。”他写道;“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工作,我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这种病态的需要活动不特使他的业务天天积累起来,不特使他接受他所不能实现的工作,而且也是他堕入偏执的癖性中去。他要雕琢整个的山头。当他要建造什么纪念物时,他会费掉几年的光阴到石厂中去挑选石块,建筑搬运石块的大路;他要成为一切:工程师、手工人……他要独个子干完一切;建造宫殿、教堂,由他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判罚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愿分出时间去饮食睡眠。
他的父亲也劝告他不要劳作过度,但是劝告业不起影响。他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极少的面包与酒来支持他的生命。自然,他的健康状况每日愈下,他的精神因他苦难的生活也极度悲观起来。他猜疑,他不安,他孤独。他甚至说过:“我的快乐是悲哀。”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不接近快乐而更倾向于痛苦的了。他在无垠的宇宙中所见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观主义都包含在这绝望的呼声,这极端悲伤的语句中。
他也是孤苦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人们对他又是钦佩,又是畏惧。他孤独地生活着,他孤独地思考着,他孤独地工作着,他孤独地看着这个世界,他孤独地看着自己。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快乐,但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因为他还有意志,又思想,有追求。
有时候,是历史创造了人,而非人创造了历史;如同,我们经常的以为“时势造英雄”。
我甚至这样想: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早已被历史设置好了一个样子——你本说会成为的样子。请不要挣扎,因为你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即使,你可以奋斗,从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要塑造一个罗斯福,不会让你成为丘吉尔首相;历史要给予一个矛盾而又传奇的将军形象,就不再会给他一个到朝鲜战场指挥联合国军从而成为麦克阿瑟的机会......(注:巴顿1945年遇车祸身亡)
我倒更觉的,唯物地讲,巴顿“英年早逝”是历史对他这个幸运儿的一种格外恩赐——因为他只为战争,确切说是为二战中美国的“正义战争”而生,而战争又远非历史的全部!他的幸运就在于,历史保留了他的传奇,尤其是那闪耀般疆场驰骋者的经历,却又无情地没有了去指挥几位狂妄自大到自以为可以创造或者改变历史的政治家家们发动的“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的错误的战争”的机会。
现在看来,至少我们这些市侩般清高虚伪的研读批鉴历史的品味者看来,巴顿远比麦克阿瑟留有更多的“英名”。而真正的理由却是历史偶然性的“不公正”地对待了不同的“英雄”们:麦克阿瑟没有英年早逝,进而留下了更多的所谓的“败名”——是他所并不想被历史所记忆的。
其实,每个人都不过是历史的小丑而已,即使,他可能曾经被认为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伟人。只不过,有些小丑,演出了更多更大的“闹剧”,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哦,原来有那么个人”而已罢。历史的轨迹,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某些人,甚至某个群的“折腾”而改变了它必然的轨迹——当然,那些扑来跳去的“折腾”,真的也就影响了那么些人,但最多也不过如此啊。宇宙般广阔和长远的历史,只有取到它极限小的边际量,才唯一有可能地等同于在某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看似偶然或者必然我们所熟知或者淡忘的历史吧。可事实是,只有再做一个无穷区间内的积分,才可以成为那个取到了极限小的边际的历史!
这样以来,似乎每个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都很可悲——是,而且,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实际上,大部分的我们,都不会想的太多或者太深。中国人古谚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有太多的近忧,俗人在忧虑着生活,工作,事业,追求还有感觉;而所谓的伟人们,也会被历史蒙蔽了已经很有远见的战略眼光,忧虑着民族,国家,地区,战争,协商......如此的多,如此的复杂,如此的冗乱,怎么还有我在这里又“疯”又“傻”而且还“无聊”的“远虑”呢?这,只会被似乎克服了某些“近忧”而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们不屑一顾的扯淡闲谘罢——而且,真的怀疑,不要多久,自己也成了那样的一个成功者!至少现在,自己仍然有很强的欲望去做那么一种追求。
而且,似乎更明显的是:只要不去思考,就无所谓了。是啊,不去想什么自己是个小丑,压根儿就不去想,声国,不又是过日子,工作,追求,情感,并享受这一切这么简单了吗?
应该是吧——可是,人类的可悲,又何不是正因如此呢?
«世界名人传记-陈景润»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世界名人传记-陈景润»这本书,感触很深.他冒着政治风险,顶着压力,面壁10年研究出的 “歌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给迷茫的一代青年树立了榜样,指明了人生的方向.陈景润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以及他广泛久远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学术领域.他影响了一代人乃至一个时代.
陈景润小时侯学习很刻苦.他平时不爱讲话,但在课堂上总是积极举手抢着回答问题,讨论数学的时候,脸上充满灵气.我以前却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认为会了就行了,有时认为举了手老师也不一定叫我,所以练习发言的机会就少了.老师给我指出这个问题后,我也认识到自己表达能力确实退步了,因此在上学期我也积极举手,但和陈景润比起来还差得很远
我也爱看书,比如:«三十六计»就看了好几遍,但我看书的时间每天不固定,有时多,有时少,有时还不读.所选书的种类也比较少.为了练习口语表达,老师建议我在家读书时要大声,但我总是不好意思读出声.妈妈跟我说: “为了提高能力,要战胜自己.”以后,我要多多读好书,多多积累知识,多多锻炼能力.
我现在年龄虽然很小,但我的生活条件比陈景润小时侯好多了,因此,我要刻苦学习,将来也做个想他那样为国家争光的中国人
2011-02-13
展开全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自古就是中华领土的外蒙古却在沙皇俄国的威逼利诱和极少数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独立”。尽管后来外蒙古取消了独立,实行“自治”,但中国在外蒙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外蒙实际上已经沦为沙俄的殖民地。 1919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对德战争。徐树铮被段祺瑞任命为参战处参谋长兼西北国防筹备处处长。徐从日本借得巨款和武器,编练参战军。1919年,德国战败,参战军被改编为西北边防军,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为彻底解决外蒙问题作准备。由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外蒙王公贵族失去靠山,因此决定回归中国以维护自身利益。于是,北京政府驻库伦(今乌兰巴托)都护使陈毅总督与外蒙王公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了《改善蒙古未来地位六十四条》,但条约遭到了外蒙“议会”的否决。这使北京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速度解决蒙古问题。1919年10月,徐树铮率领步兵二旅,骑兵一团,挥师出塞,向库伦进发。徐树铮一到库伦,立即让陈毅回内地,也否定了《六十四条》。他把外蒙古伪政权的“内阁总理”巴德玛多尔济“请”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并将其他王公及哲布尊丹巴活佛加以软禁。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呈请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协定,回到中华民国怀抱。同时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徐树铮将军队派驻外蒙各地,如买卖城(今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完成了对外蒙古的统一。尤其是唐努乌梁海,被沙俄侵占达七年之久,终于回到中国怀抱,这也是徐树铮一项伟大而短暂的功绩。 徐树铮在外蒙古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如引种蔬菜、修建公路、开办银行、创刊日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曾国藩传读后感
不知道大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没有,摘记一些紧要处分享一下。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著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 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现实意义:
回想自己刚毕业的时候,确实是够得上直率、诚实,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确实平和了许多,可是和曾文正公比起来,显然遇到得挫折还是太少,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思考“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啊,当你肩负数万人的生命,乃至整个国家的责任,当遇到挫败,昨天的部属变成冰冷的僵尸,当苦战几年的战士饿着肚子苦战凶悍的敌人……没有各方的支持,战场上步履维艰,白白付出很多不应有的牺牲……其中经历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同身受,非时代纷乱无以成就这位“中兴名臣”,非大挫折、非大挫折后的反省他无以达到他人生的新高度,以至后世的楷模。
但是,我们一定要经历过那么多苦难才可以明白那些道理吗?引用钱满素为房龙的《人的解放》题序:“知识就是力量,但无知同样也是力量。当千百万民众被无知与偏执驱使时,他们干的蠢事还少吗?虽然人类的经验与思索已经记录在案,本可引以为戒,但历史却仍然不断地在重复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诸多原因中,知识的不够普及至少也是一种,有多少人能天天坐在图书馆中去研读人类的文字积累呢?理论玄妙得高不可攀,历史悠久得令人生畏,知识浩瀚得一望无边,理论注定是极少数人的专利。
书籍是我们人类经验、阅历、挫折、挣扎、领悟的记录,我们不需要亲身经历所有的这些,就可以从书中领悟一样的东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有张力,这是只有人类才能享受到的文明的奇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等待呢?赶紧去读书吧!
总结的不好,大家有时间自己读一下能体会到更多。
不知道大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没有,摘记一些紧要处分享一下。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著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 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现实意义:
回想自己刚毕业的时候,确实是够得上直率、诚实,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确实平和了许多,可是和曾文正公比起来,显然遇到得挫折还是太少,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思考“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啊,当你肩负数万人的生命,乃至整个国家的责任,当遇到挫败,昨天的部属变成冰冷的僵尸,当苦战几年的战士饿着肚子苦战凶悍的敌人……没有各方的支持,战场上步履维艰,白白付出很多不应有的牺牲……其中经历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同身受,非时代纷乱无以成就这位“中兴名臣”,非大挫折、非大挫折后的反省他无以达到他人生的新高度,以至后世的楷模。
但是,我们一定要经历过那么多苦难才可以明白那些道理吗?引用钱满素为房龙的《人的解放》题序:“知识就是力量,但无知同样也是力量。当千百万民众被无知与偏执驱使时,他们干的蠢事还少吗?虽然人类的经验与思索已经记录在案,本可引以为戒,但历史却仍然不断地在重复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诸多原因中,知识的不够普及至少也是一种,有多少人能天天坐在图书馆中去研读人类的文字积累呢?理论玄妙得高不可攀,历史悠久得令人生畏,知识浩瀚得一望无边,理论注定是极少数人的专利。
书籍是我们人类经验、阅历、挫折、挣扎、领悟的记录,我们不需要亲身经历所有的这些,就可以从书中领悟一样的东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有张力,这是只有人类才能享受到的文明的奇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等待呢?赶紧去读书吧!
总结的不好,大家有时间自己读一下能体会到更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发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