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受春节“为话题写2篇600字以上800字以下的话题作文!十万火急呀!

 我来答
就这样le
2011-02-14 · TA获得超过31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4万
展开全部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2011年的春节作文 悬赏分:10 | 离投票结束还有 4 天 17 小时 | 提问者:爱仪2010
  一定要写今年的春节内容,不要写家乡的那些,要写城市的,最好写得像初二的水平,不是也没关系,最好写广东的习俗,快快快~~~急急急!!!

  积极投票可以增加您的经验值,每票1分,每天上限20分
  投票备选答案 共25条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大家对过年没有太大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怀念,并不是因为觉得那时过年有很多美好,可能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愫而已。

  儿时的过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尽管那时年味十足。所谓的年味都体现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的忙忙碌碌中。虽然年龄不大,可我却得和大人一起为过年忙碌着。父亲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弟妹都小,作为姐弟四个的老大,繁重的劳动自然而然就落在我和母亲的肩头。过年了要忙年货。那时的年货全都是自己家里亲手制作的。蒸米糕,蒸馒头,做豆腐,烙煎饼,样样都是细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道道程序,有的要用平板车把东西拉到磨坊磨成粉再开始着手做,有的甚至就是推着石磨一点点磨出来的,繁琐而又复杂。我就这样跟母亲后面忙碌着,起早贪黑,直到大年三十才能忙完了所有活,然后再忙着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这些活简单,都是我一个人忙的。

  三十晚上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包饺子,其实主要是我和我妈在忙活。印象最深的是那时饺子馅都是素菜,有的是大白菜加粉条,有的是酸菜加粉条。因为家里穷,过年难得称上几斤肉,母亲舍不得吃,留着年后家里来客人吃。那时心里总是想,哪年过年时能吃上顿加肉馅的饺子该多好啊。包完饺子,妈妈在家里再收拾收拾,我就领着弟妹去邻居家里看晚会了。我家买得起电视是我上高中时,那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了。之前我们看晚会只能到邻居家里去看。

  如果说过年还有快乐,那就是大年初一去串门拜年,能讨回很多零食吃,什么油条啊,糖果啊,瓜子啊,花生啊,能吃到这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家里穷,过年是穿不上新衣服的,所以直到现在,我对过年穿新衣服都没有什么概念。那时更拿不到压岁钱,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从父母那儿得过压岁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吧,我那时从不羡慕那些能拿到压岁钱的伙伴,我能理解父母的难处。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过年绝对是没有现在过年有意思的。比起那时,现在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年味淡了,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呢?可能是我们的心淡漠了吧。物质的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也受不了忙碌。太忙了,我们会抱怨太累;太闲了,我们会觉得太无聊。我们物质上什么都有了,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是空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也许是自己小时候过年总是有很多遗憾,所以虽然现在过年味道不浓,但我依然很珍惜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心情,这是多么好的享受啊。不管别人怎样,年味儿是自己过出来的。享受假期的快乐,留一份闲心,有一份静心,多一点精心,加一点热心,照样可以过一个身心享受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过春节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金色的“福”字贴起来,节日的锣鼓敲起来!信步街头,陡然发现城里的年味已渐渐浓起来,离过年的日子也不久了,家乡的年糕又要飘香了……
  记得儿时,过春节每户人家都要打年糕。我只见过一次用石臼打年糕的场景。将煮熟的糯米饭放入石臼中,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一人一锤,锤打着石臼中的糯米饭,另一个人则双手沾水,不断地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这样不停地锤打翻转,将糯米饭团打得是又白又嫩、又细又软,从石臼中取出,用手搓成各种形态的年糕:有圆饼形的、有长条形的、有方块形的,更有的做成了一条条的鱼,以庆贺来年的收成“年年有余”。
  记忆中,每逢过年,除了要吃年夜饭,收压岁钱外,还一定要吃年糕。年糕最地道的做法便是白水煮了。雪白的年糕在翻滚的水中,柔情地舞蹈着,从锅底开出一朵又一朵水芙蓉,晶盈剔透。经过沸水的煮养,等到起锅,年糕已是滑溜溜、白嫩嫩的了。此时再蘸上一点糖,送到嘴里,甜在心里,寒冷的冬天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了。
  继续向前走。我看见一个小摊贩正做着一串串的油炸年糕,小摊主红光满面,连做生意的小车上也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围在他摊前吃炸年糕了。来的人是越来越多, 炸年糕是越吃越香。
  我最向往的吃法便是火煨年糕了。大冬天的,最好是雪花纷飞的,生一火炉子,看着通红的炭火,置一铁架子在炭火上,再把切成薄片的年糕放在铁架上,慢慢地用炭火煨。此时的年糕便像极了一只小羊羔,小羊羔的肚子越膨越大,越膨越大,简直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气球。然而只要你用筷子捅破它干脆的皮儿,一下子,它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去。煨熟的年糕,里嫩外焦,烫得你是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就是不愿放手。就着松脆的皮,馋嘴急忙想尝一口,咬到嘴里还不停地翻动着,生怕烫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着火,吃着煨年糕,更是一番温馨的滋味。
  关于年糕的回忆着实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温暖了不少。那些祥和的人与事,那些温馨的人与事,永远为家乡的春节营造了温暖、热闹而又和谐的气氛。
高度126377
2012-10-13 · TA获得超过67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万
展开全部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大家对过年没有太大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怀念,并不是因为觉得那时过年有很多美好,可能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愫而已。

  儿时的过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尽管那时年味十足。所谓的年味都体现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的忙忙碌碌中。虽然年龄不大,可我却得和大人一起为过年忙碌着。父亲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弟妹都小,作为姐弟四个的老大,繁重的劳动自然而然就落在我和母亲的肩头。过年了要忙年货。那时的年货全都是自己家里亲手制作的。蒸米糕,蒸馒头,做豆腐,烙煎饼,样样都是细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道道程序,有的要用平板车把东西拉到磨坊磨成粉再开始着手做,有的甚至就是推着石磨一点点磨出来的,繁琐而又复杂。我就这样跟母亲后面忙碌着,起早贪黑,直到大年三十才能忙完了所有活,然后再忙着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这些活简单,都是我一个人忙的。

  三十晚上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包饺子,其实主要是我和我妈在忙活。印象最深的是那时饺子馅都是素菜,有的是大白菜加粉条,有的是酸菜加粉条。因为家里穷,过年难得称上几斤肉,母亲舍不得吃,留着年后家里来客人吃。那时心里总是想,哪年过年时能吃上顿加肉馅的饺子该多好啊。包完饺子,妈妈在家里再收拾收拾,我就领着弟妹去邻居家里看晚会了。我家买得起电视是我上高中时,那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了。之前我们看晚会只能到邻居家里去看。

  如果说过年还有快乐,那就是大年初一去串门拜年,能讨回很多零食吃,什么油条啊,糖果啊,瓜子啊,花生啊,能吃到这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家里穷,过年是穿不上新衣服的,所以直到现在,我对过年穿新衣服都没有什么概念。那时更拿不到压岁钱,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从父母那儿得过压岁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吧,我那时从不羡慕那些能拿到压岁钱的伙伴,我能理解父母的难处。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过年绝对是没有现在过年有意思的。比起那时,现在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年味淡了,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呢?可能是我们的心淡漠了吧。物质的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也受不了忙碌。太忙了,我们会抱怨太累;太闲了,我们会觉得太无聊。我们物质上什么都有了,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是空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也许是自己小时候过年总是有很多遗憾,所以虽然现在过年味道不浓,但我依然很珍惜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心情,这是多么好的享受啊。不管别人怎样,年味儿是自己过出来的。享受假期的快乐,留一份闲心,有一份静心,多一点精心,加一点热心,照样可以过一个身心享受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过春节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金色的“福”字贴起来,节日的锣鼓敲起来!信步街头,陡然发现城里的年味已渐渐浓起来,离过年的日子也不久了,家乡的年糕又要飘香了……
  记得儿时,过春节每户人家都要打年糕。我只见过一次用石臼打年糕的场景。将煮熟的糯米饭放入石臼中,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一人一锤,锤打着石臼中的糯米饭,另一个人则双手沾水,不断地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这样不停地锤打翻转,将糯米饭团打得是又白又嫩、又细又软,从石臼中取出,用手搓成各种形态的年糕:有圆饼形的、有长条形的、有方块形的,更有的做成了一条条的鱼,以庆贺来年的收成“年年有余”。
  记忆中,每逢过年,除了要吃年夜饭,收压岁钱外,还一定要吃年糕。年糕最地道的做法便是白水煮了。雪白的年糕在翻滚的水中,柔情地舞蹈着,从锅底开出一朵又一朵水芙蓉,晶盈剔透。经过沸水的煮养,等到起锅,年糕已是滑溜溜、白嫩嫩的了。此时再蘸上一点糖,送到嘴里,甜在心里,寒冷的冬天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了。
  继续向前走。我看见一个小摊贩正做着一串串的油炸年糕,小摊主红光满面,连做生意的小车上也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围在他摊前吃炸年糕了。来的人是越来越多, 炸年糕是越吃越香。
  我最向往的吃法便是火煨年糕了。大冬天的,最好是雪花纷飞的,生一火炉子,看着通红的炭火,置一铁架子在炭火上,再把切成薄片的年糕放在铁架上,慢慢地用炭火煨。此时的年糕便像极了一只小羊羔,小羊羔的肚子越膨越大,越膨越大,简直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气球。然而只要你用筷子捅破它干脆的皮儿,一下子,它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去。煨熟的年糕,里嫩外焦,烫得你是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就是不愿放手。就着松脆的皮,馋嘴急忙想尝一口,咬到嘴里还不停地翻动着,生怕烫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着火,吃着煨年糕,更是一番温馨的滋味。
  关于年糕的回忆着实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温暖了不少。那些祥和的人与事,那些温馨的人与事,永远为家乡的春节营造了温暖、热闹而又和谐的气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