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篇1000字的作文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家乡
嘀哒嘀,嘀哒嘀,咚咚隆隆,嘀嘀哒……我又听到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秧歌调,它是那样的奔放热烈!
我的家在的东北,那里不但有肥沃的黑土地和质朴的人们,还有很多文化源远流长。“大秧歌”就是人们平时最消遣的娱乐,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多多少少都能跟着那奔放热烈的节奏扭上那么一两下。
东北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那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在我们这里就是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子也能随口哼出一两段节奏来。无论是无论是春夏秋冬,晚饭过后,那宽敞的秧歌广场上就聚集了许许多多的人,有的是来观看的,有的是来参与的,当那震天响的锣鼓声一敲时所有的人都跟着那热烈的节奏的来回度步,手舞足蹈的,比较专业的人则大都穿上那些红绸蓝缎子做的服装,拿着手绢或是扇子,排成规则的队型。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一些自由者,他们有的骑着小毛驴,有的滑着船,有的叼着烟袋,有的装扮济公,有的男扮女装,还有的自己背着自己,扮演着猪八戒背媳妇,真是有趣极了!在服装与装饰的映衬下,所有的人都显的潇洒,活泼,妩媚艳丽。随着鼓点的加快人们步伐也加快了,走两步退一步,左摆摆右扭扭,到高潮时人们有的挤眉弄眼,表情夸张极了,有的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扭出了东北人的豪放,率直的性格,就算是在冷的三九天也同样是一翻火暴的场面,置身其中早已忘却了寒冷。
如今人们的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多了,选择的面也广了,一些年轻人大多已经不太喜欢这项民间艺术了,中年人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也早已不屑于来参加这项活动了,这项活动也逐渐从大众的活动变为老年人的活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传统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难道在21世界的今天新事物必将会代替旧事物,而我们的民间艺术注定将会被一切流行音乐所取代吗?我们不但要发扬新的文化艺术,更要保护我们传统的好的艺术,新的文化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我们要将传统艺术创新然后保留下来。
嘀哒嘀,嘀哒嘀,咚咚隆隆,嘀嘀哒……秧歌的曲调仍然在风中飘荡回响在耳边,喜庆热烈的节奏渲染着寒冷的冬天,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春天的气息!
家乡
转眼又到了深秋,身在异乡的我,好思念家乡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这句诗用在家乡的秋上再合适不过了。
家乡的春好美。野花遍地,芳香扑鼻,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看了,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感叹:春来了,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然而家乡的秋更令人向往。
每到金秋,家乡就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漫山的玉米熟了,大个大个的玉米露出了笑脸,好像在感谢乡亲们把它们养得这么硕大;田里的稻谷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它们便向农民们点头致意,告诉他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还有那地里的山芋,树上的板栗……
金秋时节,乐坏了辛苦忙碌一年的乡亲们,看着自己一年的辛苦,很快就有结果了,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家乡的秋,还有一处是最美的景点,那就是村中央那两棵大枫树。它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看起来,还是那么富有朝气,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秋天一到,树上的叶子就渐渐变成了红色。一簇一簇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烈火。它们是家乡的象征,象征着家乡的古老与家乡人民的
热情似火。秋风一吹,片片红叶从树上落下来,落在树根上,化作肥料,滋补着老枫树。红叶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精神使我想到了家乡人民的淳朴无私。
啊!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家乡的秋,你比家乡任何季节都要绚丽多彩,家乡的秋,你比任何地方的秋都要美丽动人。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嘀哒嘀,嘀哒嘀,咚咚隆隆,嘀嘀哒……我又听到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秧歌调,它是那样的奔放热烈!
我的家在的东北,那里不但有肥沃的黑土地和质朴的人们,还有很多文化源远流长。“大秧歌”就是人们平时最消遣的娱乐,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多多少少都能跟着那奔放热烈的节奏扭上那么一两下。
东北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那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在我们这里就是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子也能随口哼出一两段节奏来。无论是无论是春夏秋冬,晚饭过后,那宽敞的秧歌广场上就聚集了许许多多的人,有的是来观看的,有的是来参与的,当那震天响的锣鼓声一敲时所有的人都跟着那热烈的节奏的来回度步,手舞足蹈的,比较专业的人则大都穿上那些红绸蓝缎子做的服装,拿着手绢或是扇子,排成规则的队型。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一些自由者,他们有的骑着小毛驴,有的滑着船,有的叼着烟袋,有的装扮济公,有的男扮女装,还有的自己背着自己,扮演着猪八戒背媳妇,真是有趣极了!在服装与装饰的映衬下,所有的人都显的潇洒,活泼,妩媚艳丽。随着鼓点的加快人们步伐也加快了,走两步退一步,左摆摆右扭扭,到高潮时人们有的挤眉弄眼,表情夸张极了,有的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扭出了东北人的豪放,率直的性格,就算是在冷的三九天也同样是一翻火暴的场面,置身其中早已忘却了寒冷。
如今人们的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多了,选择的面也广了,一些年轻人大多已经不太喜欢这项民间艺术了,中年人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也早已不屑于来参加这项活动了,这项活动也逐渐从大众的活动变为老年人的活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传统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难道在21世界的今天新事物必将会代替旧事物,而我们的民间艺术注定将会被一切流行音乐所取代吗?我们不但要发扬新的文化艺术,更要保护我们传统的好的艺术,新的文化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我们要将传统艺术创新然后保留下来。
嘀哒嘀,嘀哒嘀,咚咚隆隆,嘀嘀哒……秧歌的曲调仍然在风中飘荡回响在耳边,喜庆热烈的节奏渲染着寒冷的冬天,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春天的气息!
家乡
转眼又到了深秋,身在异乡的我,好思念家乡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这句诗用在家乡的秋上再合适不过了。
家乡的春好美。野花遍地,芳香扑鼻,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看了,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感叹:春来了,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然而家乡的秋更令人向往。
每到金秋,家乡就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漫山的玉米熟了,大个大个的玉米露出了笑脸,好像在感谢乡亲们把它们养得这么硕大;田里的稻谷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它们便向农民们点头致意,告诉他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还有那地里的山芋,树上的板栗……
金秋时节,乐坏了辛苦忙碌一年的乡亲们,看着自己一年的辛苦,很快就有结果了,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家乡的秋,还有一处是最美的景点,那就是村中央那两棵大枫树。它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看起来,还是那么富有朝气,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秋天一到,树上的叶子就渐渐变成了红色。一簇一簇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烈火。它们是家乡的象征,象征着家乡的古老与家乡人民的
热情似火。秋风一吹,片片红叶从树上落下来,落在树根上,化作肥料,滋补着老枫树。红叶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精神使我想到了家乡人民的淳朴无私。
啊!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家乡的秋,你比家乡任何季节都要绚丽多彩,家乡的秋,你比任何地方的秋都要美丽动人。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展开全部
欣赏生活中的美
生活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从你走进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里,从你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这首歌的旋律开始谱写:从那一个个小音符,你感觉到是美丽和温馨,不由得从心底去欣赏这充溢着美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美。
东边的天飘浮着层层粉红的霞,家家户户都还关着门,街上极少有人和车辆。我被这宁静气氛所陶醉,也不禁放慢了脚步……这不正是宁静而美丽的晨吗?作家就是因为晨的清幽才爱写它的呢。
然而,那一阵阵扫地声打破了晨的宁静,我随着声音望去,我看到了,看到了那个背影,工作服大片大片地被汗水浸湿。弯腰、扫地、弯腰、扫地……那个动作很平常、很均匀,但他没有因为汗水而停止,还是在继续着、继续着……突然,他转过身,我看到了他的模样,黝黑的皮肤略显疲倦,可他露出的笑是那么质补、欣慰、满足……
呵!可爱的人,感谢他为这个美丽的一天奏响了生机盎然的序曲。
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大地。教室里,墙角的电扇起劲的摇摆,但这仍然无法缓解室内的闷热,我忽然瞥见老师的后背湿湿的,她放下了粉笔,转过身,那个眼神,是透彻,是明亮,是善诱。她注视着我们,而我们也抬起头望着她,看着我们,她的眼神平添了一份欣慰。多美的眼神,会说话、会唱歌,满含着关切和希望。老师,请接受学生发自内心的赞歌。
太阳疲疲软软地躺着,再也射不出刺眼的光芒,只是无力地流出橘红的色彩,留在天上。走在我面前的,我猜,是一对祖孙女,“当心啊!这里有一级台阶,我来扶您。”一个稚嫩声音划过我的耳畔,我心头一热,多孝顺的孙女啊!
“谢谢,你以后就别来了,我自己一个人能回孤老院。”
“没关系,我是义务来照料您的,再苦再累我也值。”
原来她们并不是一对祖孙,我明白了不是一家,却又胜似一家。
太阳被黑沉沉的夜吞噬,天色随即暗下来,太阳消失的地方一片黛紫深红,再往上去,便是深深的蓝,无边无际的蓝,星空下,那一高一矮,一老一少的背影尤为明显,那个声音在我耳边回荡,那份情像一条纽带,将我、小女孩子、老人串在一起,萦绕在我心头……星星悄悄地蹦了出来,一颗、二颗、三颗……
美在环卫工人黑黝黝的脸上,美在人民教师循循善诱的眼神里,美在小女孩满含爱心的关切中……一个个美的瞬间如同一个个爱的音符,串成了最美最美的乐曲,荡漾在马路上、教室里;荡漾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因为有了爱而美丽温馨。
生活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从你走进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里,从你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这首歌的旋律开始谱写:从那一个个小音符,你感觉到是美丽和温馨,不由得从心底去欣赏这充溢着美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美。
东边的天飘浮着层层粉红的霞,家家户户都还关着门,街上极少有人和车辆。我被这宁静气氛所陶醉,也不禁放慢了脚步……这不正是宁静而美丽的晨吗?作家就是因为晨的清幽才爱写它的呢。
然而,那一阵阵扫地声打破了晨的宁静,我随着声音望去,我看到了,看到了那个背影,工作服大片大片地被汗水浸湿。弯腰、扫地、弯腰、扫地……那个动作很平常、很均匀,但他没有因为汗水而停止,还是在继续着、继续着……突然,他转过身,我看到了他的模样,黝黑的皮肤略显疲倦,可他露出的笑是那么质补、欣慰、满足……
呵!可爱的人,感谢他为这个美丽的一天奏响了生机盎然的序曲。
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大地。教室里,墙角的电扇起劲的摇摆,但这仍然无法缓解室内的闷热,我忽然瞥见老师的后背湿湿的,她放下了粉笔,转过身,那个眼神,是透彻,是明亮,是善诱。她注视着我们,而我们也抬起头望着她,看着我们,她的眼神平添了一份欣慰。多美的眼神,会说话、会唱歌,满含着关切和希望。老师,请接受学生发自内心的赞歌。
太阳疲疲软软地躺着,再也射不出刺眼的光芒,只是无力地流出橘红的色彩,留在天上。走在我面前的,我猜,是一对祖孙女,“当心啊!这里有一级台阶,我来扶您。”一个稚嫩声音划过我的耳畔,我心头一热,多孝顺的孙女啊!
“谢谢,你以后就别来了,我自己一个人能回孤老院。”
“没关系,我是义务来照料您的,再苦再累我也值。”
原来她们并不是一对祖孙,我明白了不是一家,却又胜似一家。
太阳被黑沉沉的夜吞噬,天色随即暗下来,太阳消失的地方一片黛紫深红,再往上去,便是深深的蓝,无边无际的蓝,星空下,那一高一矮,一老一少的背影尤为明显,那个声音在我耳边回荡,那份情像一条纽带,将我、小女孩子、老人串在一起,萦绕在我心头……星星悄悄地蹦了出来,一颗、二颗、三颗……
美在环卫工人黑黝黝的脸上,美在人民教师循循善诱的眼神里,美在小女孩满含爱心的关切中……一个个美的瞬间如同一个个爱的音符,串成了最美最美的乐曲,荡漾在马路上、教室里;荡漾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因为有了爱而美丽温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