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捉住景物的特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用了听视触味觉这四种,形色声味俱全。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
扩展资料:
这篇散文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
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
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
捉住景物的特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用了听视触味觉这四种,形色声味俱全。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
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里面植物、动物很多,在童年鲁迅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势必写得杂乱无章,百草园为什么说是“乐园”,读者也就很难从记叙中获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的环境和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