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名师谈写作
“凤头”精巧 “尾”音绕梁
—— 浅谈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安徽 王华斌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阅读的重要位置,因此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提高自己作文的分数。
一、撰写一段精彩的开头,一见钟情。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务求精工。
(一)设计题记,新人耳目
如有篇中考满分作文《朋友,我要说声谢谢你》,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又让我与你分别在烈日吐炎的六月。朋友,在与你相处的四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友情让我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也变得精彩,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心得以让谦虚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题记
在这篇文章中,考生别具匠心地在正文前面设置了一个题记,既渲染了浓浓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同时又含蓄地交代了“我要说声谢谢你”的原因,巧妙地诠释了文题。而且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言彼意此,曲径通幽
如中考满分作文《美丽人生》的开头: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杯酒,有的人信号把人生比作一团麻。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
在铺陈了他人对人生的种种理解后,小作者话锋一转,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由此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可谓言此意彼,欲擒故纵,曲径通幽,韵味悠长。
(三)铺陈排比,蓄势待发
有一篇题为《门》的优秀作文,是这样开头的: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
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
果实推开了秋天的门
瑞雪推开了冬天的门
书籍推开了知识的门
智慧推开了理想的门
理想推开了成功的门
听,到处都是开门的声音……
本文开篇,作者连续用了8个结构相同、含义隽永的句子,从不同角度赋予了“门”独特的寓意,既揭示了“门”的丰富意蕴,又形成了一种层层递进、不可遏止的雄浑气势,自然引出了下文“推开人生之门”的主题。
(四)托物起兴,暗渡陈仓
曾见过一篇优美的习作,题为《关爱永远》,开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作伴;春花绽开了,绿叶为它映
衬;鸟儿在鸣唱,蟋蟀为它伴奏……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爱的故事。
文中,作者从自然现象入手,托物起兴,铺叙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之间都充满了浓浓
的“关爱”,并且运用拟人手法,使这些事物具有人情味。接下来不用看就知道,肯定要过渡到“人与人之间也应存在关爱”的相关主题,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东晋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句话用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也是非常恰当的。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很难一一列举。但总而言之,开头一定要有特色,力争一开始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得分等级。
二、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画龙点睛。
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
(一)添加后记,余韵悠长
如江苏泰州中考作文话题为“只有一个”,有篇优秀作文《鲁迅先生,只有一个》,在正文之后,小作者还加了一段“后记”:
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后记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比较尽显鲁迅极其作品的非凡价值,表现出面对社会冷落鲁迅的愤慨,进而呼吁我们去亲近和阅读鲁迅及其作品。而后记部分则换了一个角度,从鲁迅先生的视角,呼唤着我们与他交流,使文章更进一步敲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走近鲁迅。可以说,这一段后记,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与文章的主体部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有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简单与不简单》,在列举了种种“简单与不简单”的现象、分
析了“简单与不简单”的辩证关系之后,文章结尾时,作者写道: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
朋友,你说呢?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的重大命题,引发了读者深沉的思考,启示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作者尽管没有明说,但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三)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如半命题作文“这是我的________”,有个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承诺”一词。在具体展现了“承诺”的形成过程之后,作者在结尾一段写道:
“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
就是我的承诺。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承诺”的内容,既紧扣文题,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谓卒章显志,曲终奏雅。而且,这一句富含激情、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出小作者坚强的决心、豪迈的气概,可爱可敬,感人至深。
(四)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如一篇学生习作《门·钥匙》的结尾写到“我捏着钥匙,伸过手去开那扇紧锁的门,钥匙刚一触到门―— 啊,门竟然没锁!原来我一直认为紧锁的门,根本就是开着的。”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魅力,使读者在意外之余多了一些理智的思考。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善于根据所写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恰当而巧妙的结尾。
1.细雨闲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
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 “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2.沉默的父爱
6月17日,几位市民在巢湖市街头的“父亲墙”上写下祝福父亲的话语。 新华社发(张晟浩 摄)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3.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威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犹太民族早已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为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威辛也永不会讲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威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极端的功力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4.蔷薇.故乡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
5.花开两岸
记忆是花香,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还记得记忆中那个叫王雪原的男子,毅然站出来揭开医药费的黑幕,不惧丢掉工作,不惧恐吓与报复,他让丑行暴露于光明之下,正义得到伸张,他的壮举让我们拥有了今天更为透明的医疗费用制度。他的勇敢,他的牺牲,他就如同一支清濯的莲花,散发着大义的芬芳,弥漫于记忆中,时间越长越浓烈。
记忆是时间长河两岸的繁花,时间不仅不曾让它们风化,还给了它们滋养,让它们愈加美丽。
还记得一人一马的邮路上的王顺友,教我敬业;还记得为友守墓30年的陈健,教我守诺;还记得舞出千手观音的邰丽华,教我不屈;还记得生命中无数帮助过我的人,教会我爱……他们都是记忆长河旁的花,用馨香沐浴着我。他们教给我的,都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它们不会被风化,而会随时间的风、时间的流水传到心底,浸润全身,恩泽我的一生。
这些让我感动,让我成长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风化。相反,它们会在时间长河的两岸开满迷人的花,装点我的人生。
花开两岸,记忆永存。
“凤头”精巧 “尾”音绕梁
—— 浅谈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安徽 王华斌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阅读的重要位置,因此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提高自己作文的分数。
一、撰写一段精彩的开头,一见钟情。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务求精工。
(一)设计题记,新人耳目
如有篇中考满分作文《朋友,我要说声谢谢你》,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又让我与你分别在烈日吐炎的六月。朋友,在与你相处的四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友情让我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也变得精彩,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心得以让谦虚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题记
在这篇文章中,考生别具匠心地在正文前面设置了一个题记,既渲染了浓浓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同时又含蓄地交代了“我要说声谢谢你”的原因,巧妙地诠释了文题。而且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言彼意此,曲径通幽
如中考满分作文《美丽人生》的开头: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杯酒,有的人信号把人生比作一团麻。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
在铺陈了他人对人生的种种理解后,小作者话锋一转,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由此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可谓言此意彼,欲擒故纵,曲径通幽,韵味悠长。
(三)铺陈排比,蓄势待发
有一篇题为《门》的优秀作文,是这样开头的: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
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
果实推开了秋天的门
瑞雪推开了冬天的门
书籍推开了知识的门
智慧推开了理想的门
理想推开了成功的门
听,到处都是开门的声音……
本文开篇,作者连续用了8个结构相同、含义隽永的句子,从不同角度赋予了“门”独特的寓意,既揭示了“门”的丰富意蕴,又形成了一种层层递进、不可遏止的雄浑气势,自然引出了下文“推开人生之门”的主题。
(四)托物起兴,暗渡陈仓
曾见过一篇优美的习作,题为《关爱永远》,开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作伴;春花绽开了,绿叶为它映
衬;鸟儿在鸣唱,蟋蟀为它伴奏……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爱的故事。
文中,作者从自然现象入手,托物起兴,铺叙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之间都充满了浓浓
的“关爱”,并且运用拟人手法,使这些事物具有人情味。接下来不用看就知道,肯定要过渡到“人与人之间也应存在关爱”的相关主题,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东晋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句话用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也是非常恰当的。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很难一一列举。但总而言之,开头一定要有特色,力争一开始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得分等级。
二、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画龙点睛。
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
(一)添加后记,余韵悠长
如江苏泰州中考作文话题为“只有一个”,有篇优秀作文《鲁迅先生,只有一个》,在正文之后,小作者还加了一段“后记”:
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后记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比较尽显鲁迅极其作品的非凡价值,表现出面对社会冷落鲁迅的愤慨,进而呼吁我们去亲近和阅读鲁迅及其作品。而后记部分则换了一个角度,从鲁迅先生的视角,呼唤着我们与他交流,使文章更进一步敲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走近鲁迅。可以说,这一段后记,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与文章的主体部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有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简单与不简单》,在列举了种种“简单与不简单”的现象、分
析了“简单与不简单”的辩证关系之后,文章结尾时,作者写道: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
朋友,你说呢?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的重大命题,引发了读者深沉的思考,启示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作者尽管没有明说,但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三)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如半命题作文“这是我的________”,有个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承诺”一词。在具体展现了“承诺”的形成过程之后,作者在结尾一段写道:
“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
就是我的承诺。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承诺”的内容,既紧扣文题,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谓卒章显志,曲终奏雅。而且,这一句富含激情、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出小作者坚强的决心、豪迈的气概,可爱可敬,感人至深。
(四)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如一篇学生习作《门·钥匙》的结尾写到“我捏着钥匙,伸过手去开那扇紧锁的门,钥匙刚一触到门―— 啊,门竟然没锁!原来我一直认为紧锁的门,根本就是开着的。”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魅力,使读者在意外之余多了一些理智的思考。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善于根据所写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恰当而巧妙的结尾。
1.细雨闲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
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 “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2.沉默的父爱
6月17日,几位市民在巢湖市街头的“父亲墙”上写下祝福父亲的话语。 新华社发(张晟浩 摄)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3.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威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犹太民族早已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为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威辛也永不会讲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威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极端的功力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4.蔷薇.故乡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
5.花开两岸
记忆是花香,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还记得记忆中那个叫王雪原的男子,毅然站出来揭开医药费的黑幕,不惧丢掉工作,不惧恐吓与报复,他让丑行暴露于光明之下,正义得到伸张,他的壮举让我们拥有了今天更为透明的医疗费用制度。他的勇敢,他的牺牲,他就如同一支清濯的莲花,散发着大义的芬芳,弥漫于记忆中,时间越长越浓烈。
记忆是时间长河两岸的繁花,时间不仅不曾让它们风化,还给了它们滋养,让它们愈加美丽。
还记得一人一马的邮路上的王顺友,教我敬业;还记得为友守墓30年的陈健,教我守诺;还记得舞出千手观音的邰丽华,教我不屈;还记得生命中无数帮助过我的人,教会我爱……他们都是记忆长河旁的花,用馨香沐浴着我。他们教给我的,都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它们不会被风化,而会随时间的风、时间的流水传到心底,浸润全身,恩泽我的一生。
这些让我感动,让我成长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风化。相反,它们会在时间长河的两岸开满迷人的花,装点我的人生。
花开两岸,记忆永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