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1.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展开
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展开
展开全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3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3分)
参考答案:⑴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2分)⑵衬托或对比。(2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2分)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3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3分)
参考答案:⑴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2分)⑵衬托或对比。(2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2分)
展开全部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风吹梧桐,叶子发出萧萧声。一个送字,把叶子写活了,仿佛声音是树叶送进耳朵里来的。江上起风,勾起旅客心中情愫。“送”“动“两字将树叶、江风拟人化了,赋予其生气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2.细节描写
2.细节描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