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它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清晨。这个令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大事件有诸多人物参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他们是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柴绍、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武士彟……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李建成等起兵晋阳,乘虚入关,攻克长安,推翻隋朝,并于第二年即武德元年(618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唐王朝。
炀帝无道,天下大乱,李渊父子乘机晋阳起兵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太子杨广弑其父隋文帝杨坚,夺取帝位,是为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奢侈荒淫,残暴狂妄,他不仅屡次派兵北伐突厥,东征高丽,而且动辄征调几十万上百万民夫,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开凿运河,修筑弛道,因此,他即位后的短短几年,就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持续不断。
李渊出身名门望族,七岁袭唐国公。他的姨母是隋文帝皇后独孤氏,说起来还是隋炀帝的表兄。但是,炀帝的倒行逆施及其所导致的天下大乱,也使他意识到隋朝的统治很难维持长久,早有反隋之意。在大业八九年,即农民起义刚爆发的时候,他就与宇文士及在“夜中密论时事”。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也劝李渊举兵反隋,但他认为时机未到,没有轻举妄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为了剿灭山西的农民起义军,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他受命后,在镇压山西农民起义军和防御突厥的过程中,通过对农民起义军的大量招降,以及为对付突厥骑兵袭扰而训练的一支骑兵队伍,使其“士马精壮”、军事实力大增,并且派其子李世民、李建成对山西晋中、晋西南和吕梁大部地区的占领,也使其地盘迅速扩大,从而为李渊父子后来晋阳起兵,在军事上和战略基地上创造了条件。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南下江都前,拜李渊为太原留守,这对李渊而言,真可谓是天赐良机。他“私窃甚喜”,对二儿子李世民说:“唐固我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0)李渊所说,不无道理。因为出任太原留守,实际上就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不仅握有太原、雁门、马邑、楼烦、两河“五郡之兵”,特别是处于“四战之地”的太原,更是“天下精兵处”,而且,由于隋自建国以来,对晋阳城的军需物资的储备,就一直十分重视,经多年的积蓄,城中的晋阳宫,已是“府库盈积”,“太原粮饷可支十年”。这就使得李渊放粮募兵,购买战马,太原起兵,进军南下,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
正当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李建成“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时,大业十三年初,由于驻马邑隋军将领刘武周在炀帝南下江都后,于朝廷一些贵族掀起的第二次反隋高潮中,乘机发动兵变,杀死太守王仁恭,抢占汾阳宫,自称天子,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因此,在这危急情况下,李渊决意反隋。他对李世民说:“事急矣,可举事”。其周围的心腹武士彟、唐宪、刘文静、裴寂等,也都督促李渊举事。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加紧了起兵的各种准备。终于在当年五月十五日以“召突厥”谋反的罪名,杀了隋朝派来监视李渊的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二人,并派人往河东召回其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接着,为解除起兵后的后顾之忧,李渊派刘文静去突厥求援,实际上是结好突厥后,于六月十四日部署军事,在太原建大将军府,并置三军,分别由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领左、中、右军领军大都督,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唐俭、温大雅、武士彟等人,也均委以重任。之后,为使东面有30万人马、战将千员的李密义军不致成为自己进兵关中的掣肘,李渊又令温大雅带着他的信,去见李密,信中一面吹捧李密是当今天下大乱之际唯一能宁世安民的英雄,表示对李密的拥戴;一面则剖白自己胸无大志,无意灭隋,从而使李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防范。李渊这种“北结突厥”,“东和李密”的策略,为其后来实现帝业都起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李渊还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但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而隋炀帝南下后,北方两大政治中心——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出现了权力真空,只有夺取首都长安,才能从根本上摧垮隋朝统治,并且,炀帝南下时,宿卫精兵猛将多从驾南聚于江淮,北方空虚,关中兵力尤弱,而如果炀帝命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劲旅北向东都洛阳,李密则挡住了王世充的部队,并牵制了东都越王杨侗对长安的救援。
在这一切安排就绪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初四日,李渊举行誓师大会,有兵3万,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初五日,即从太原出发,挥师南下。
李渊率军入关,攻克长安
李渊晋阳起兵后,初战告捷,初七日,部将张纶就攻克离石、龙泉(今隰县)、文城(今吉县)三郡,初九日到达灵石。下一个目标就是霍邑(今霍州市),它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通向河东地区的北大门。而驻守于此的隋将宋老生闻知李渊部队将要经过此地,则闭门守城,想以此法拖住李渊所部。当时,由于十几天的连绵阴雨,使李渊的粮秣不继,再加上有人传言说朔州的刘武周与突厥联合要攻打太原,于是李渊便想回师太原。而李建成、李世民则认为“定业取威,在兹一决”,坚持攻打霍邑,继续南进。李渊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八月雨止,初三日,李渊决定采用诱敌出战之术,让李建成、李世民率轻骑到城下叫骂,自己则在城边列兵布阵作出要围城的样子。宋老生勇而无谋,率兵出战,李渊假装抵敌不住,引兵退却,宋老生追出,李世民、李建成即引伏兵断其入城归路,李渊回兵奋击,宋老生大败,被刘弘基所杀,霍邑被克。之后,李渊率部连克临汾、绛郡(今新绛),八月十五日进抵龙门(今河津)。这时,刘文静带着突厥始毕可汗派遣的康稍利率突厥兵五百,马二千匹来助,李渊对刘少带突厥兵,多带突厥马十分高兴,并且由此也证明了先前的传言不实,这使李渊更可放心地入关了。
当时,由于镇守河东的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阻止李渊,毁断黄河上的桥梁,这不仅使关中人士不能与李渊交通,而且也造成了李渊的后顾之忧。因此,在下一步棋如何走的问题上,有人主张先南下攻取河东,然后再过蒲津桥入关。这时汾阳(治宝鼎,万荣县西南宝井村)人薛大鼎向李渊建议,暂不攻河东,以免迟滞进军,直接从龙门渡河,占领华阴永丰仓,解决军粮问题,然后再传檄远近,关中就可以很容易地拿下了。恰在此时,过去曾任隋韩城尉多年,关系广泛,“人情谙练”的河东县户曹任环,在向李渊分析了黄河对岸的守城将吏情况后,自告奋勇,过河劝降了关中最大一支冯翊(治今陕西大荔县)农民起义军领袖孙华,后又说服韩城。不久,又有“土门贼帅白玄度”前来投降,并具舟楫相助,河东水滨居民,也前后有数百人送来舟楫。于是,李渊便派王长谐、刘弘基、史大奈等率兵六千为先锋军,抢先渡河,并在龙门北面的梁山渡河成功。九月二十日,李渊率师渡过黄河后,一面派李建成、刘文静,屯兵永丰仓,兼守潼关,“以备他盗”,一面命李世民率刘弘基、长孙顺德等自渭北向三辅(汉武帝时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后世延称之,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挺进。
同时,李渊过河后由于冯翊太守萧造、华阴县令李孝常主动来降,因而,使李渊兵不血刃而拥有冯翊一郡,致使长安门户大开。而在李渊过河前,其在关中的第三女(柴绍之妻,后称平阳公主)已在长安西面一百多里的盩厔(今周至)司竹园拉起了一支由亡命徒为骨干组成的约七万人的“娘子军”,李渊的从弟李神通、女婿段纶等已收降数万人。这些部队,在李世民向三辅进军过程中,都起兵前往会合,李渊也率大军自下邽(陕西渭县东北今下邽镇东)西上,沿途又收降多起农民起义军,所以,李渊大军十月初四日便攻至长安市西北郊的长乐宫。十月初九攻克长安。
李渊代隋称帝,李世民平定山西
李渊军队攻克长安后,李渊并没有马上入京,而是在为更改国号、登基称帝进行着积极的准备。在长乐宫,李渊即下令犯隋宗庙及宗室者罪三族。长安一攻克,便命主符郎宋公弼收图籍,并约法十二条,杀人、劫盗、背军、叛者等处死。九月十六日,又立年仅13岁的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皇帝,并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李渊的这些做法,似乎仍在向人们表明他起兵晋阳是“废昏立明”的。十七日,李渊入京师,杨侑授其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这样,实际上,隋朝内外的一切大权悉归李渊父子。义宁二年(618年)三月二十日,隋炀帝在江都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死,立秦王杨浩为帝。此时,李渊已平定关中,据有灵武、盐川(治今陕西定边)、岩渠(治今四川渠县)、武都(治今甘肃武都)、五原(内蒙古五原县南)等郡及巴蜀之地。隋朝旧臣见大势已去,遂让杨侑于当年五月初二下禅让诏,并将皇帝玺绶转送于李渊,李渊作了一番“辞让”后,五月二十日,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唐高祖。改隋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国号为唐。
然而,就在李渊登基后不久,他的根据地山西却出现了麻烦。并且情况越来越遭。原来,在马邑杀了太守王仁恭,兴兵反隋的刘武周,由于受到突厥的支持,并且又收降了原河北上谷郡(治易县)人宋金刚的四千余农民起义军,势力坐大,因此,当李渊攻克长安后,他接受宋金刚迅速占领晋阳,然后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于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开始进攻并州。唐右仆射(宰相)裴寂,率军前往讨伐,于九月在介州度索原一战中,全军覆没。唐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连夜携妻妾弃城逃回长安。太原失陷后,宋金刚一路南下,进逼绛州,陷龙门,十月又克浍州(今治翼城县东10里)。唐军的节节败退,刘武周的步步进逼,使李渊惊慌失措,他甚至下手赦说:“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只有李世民不同意,上表争辩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殄平武周,克复汾晋”。(《资治通鉴》卷187《唐记三》)于是,李渊将关中兵马全数交给李世民。
李世民于十一月乘黄河坚冰率军渡河至龙门关后,进屯柏壁(今新绛县西柏壁村),与宋金刚对峙。十二月,李世民所部殷开山、秦叔宝先后在闻喜县南的美良川和安邑镇大败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与寻相,敬德、寻相只身逃脱,兵卒全部被俘。因此,唐军士气大振。诸将要求速战速决,而李世民则认为“宋金刚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据太原,专倚金刚以为捍,士卒虽众,内实空虚,意在速战。我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旧唐书》卷2《太宗上》)。此后,从武德三年正月开始,唐将秦武通先攻克蒲州,李渊亲往将勾结刘武周之隋将王行本斩首。继而,李文仲、张纶大败进攻浩州(今汾阳)的刘武周部张万岁。到四月,宋金刚军中食尽,向北逃跑,李世民率军尾追不舍,有时,一昼夜攒行二百多里,接战数十回,至灵石南高壁岭(又称韩信岭,韩侯岭)总管刘弘基拉住李世民的马缰劝谏说:“大王破贼,遂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疫,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李世民耐心解释说:“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矢忠殉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在雀鼠谷大败宋金刚,俘斩数万人。李世民已经一天没吃饭,三天未解甲了。军中只有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们分而食之。四月下旬,李世绩(即徐懋功)、程咬金、秦叔宝、秦武通、翟长懋等唐将,又在介州城西门夹击宋金刚,宋金刚大败,他见大势已去,率轻骑逃走。
宋金刚的大败,使刘武周十分恐惧,遂弃并州,北奔突厥。宋金刚虽然收其余众,还想再战,但无人追从,也逃亡突厥。李世民挥师继续北进,兵至晋阳,刘武周所属仆射(宰相)杨伏念以城降。不久,宋金刚背突厥,欲奔上谷,为突厥所杀,刘武周欲归马邑,也被突厥追杀于白道(今呼和浩特市西北)。至此,李世民经过半年多的征战,基本上摧毁了刘武周的反唐势力,山西的局势趋于平定。从此“王业所基”巩固,唐朝逐渐走向昌盛。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李建成等起兵晋阳,乘虚入关,攻克长安,推翻隋朝,并于第二年即武德元年(618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唐王朝。
炀帝无道,天下大乱,李渊父子乘机晋阳起兵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太子杨广弑其父隋文帝杨坚,夺取帝位,是为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奢侈荒淫,残暴狂妄,他不仅屡次派兵北伐突厥,东征高丽,而且动辄征调几十万上百万民夫,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开凿运河,修筑弛道,因此,他即位后的短短几年,就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持续不断。
李渊出身名门望族,七岁袭唐国公。他的姨母是隋文帝皇后独孤氏,说起来还是隋炀帝的表兄。但是,炀帝的倒行逆施及其所导致的天下大乱,也使他意识到隋朝的统治很难维持长久,早有反隋之意。在大业八九年,即农民起义刚爆发的时候,他就与宇文士及在“夜中密论时事”。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也劝李渊举兵反隋,但他认为时机未到,没有轻举妄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为了剿灭山西的农民起义军,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他受命后,在镇压山西农民起义军和防御突厥的过程中,通过对农民起义军的大量招降,以及为对付突厥骑兵袭扰而训练的一支骑兵队伍,使其“士马精壮”、军事实力大增,并且派其子李世民、李建成对山西晋中、晋西南和吕梁大部地区的占领,也使其地盘迅速扩大,从而为李渊父子后来晋阳起兵,在军事上和战略基地上创造了条件。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南下江都前,拜李渊为太原留守,这对李渊而言,真可谓是天赐良机。他“私窃甚喜”,对二儿子李世民说:“唐固我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0)李渊所说,不无道理。因为出任太原留守,实际上就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不仅握有太原、雁门、马邑、楼烦、两河“五郡之兵”,特别是处于“四战之地”的太原,更是“天下精兵处”,而且,由于隋自建国以来,对晋阳城的军需物资的储备,就一直十分重视,经多年的积蓄,城中的晋阳宫,已是“府库盈积”,“太原粮饷可支十年”。这就使得李渊放粮募兵,购买战马,太原起兵,进军南下,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
正当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李建成“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时,大业十三年初,由于驻马邑隋军将领刘武周在炀帝南下江都后,于朝廷一些贵族掀起的第二次反隋高潮中,乘机发动兵变,杀死太守王仁恭,抢占汾阳宫,自称天子,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因此,在这危急情况下,李渊决意反隋。他对李世民说:“事急矣,可举事”。其周围的心腹武士彟、唐宪、刘文静、裴寂等,也都督促李渊举事。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加紧了起兵的各种准备。终于在当年五月十五日以“召突厥”谋反的罪名,杀了隋朝派来监视李渊的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二人,并派人往河东召回其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接着,为解除起兵后的后顾之忧,李渊派刘文静去突厥求援,实际上是结好突厥后,于六月十四日部署军事,在太原建大将军府,并置三军,分别由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领左、中、右军领军大都督,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唐俭、温大雅、武士彟等人,也均委以重任。之后,为使东面有30万人马、战将千员的李密义军不致成为自己进兵关中的掣肘,李渊又令温大雅带着他的信,去见李密,信中一面吹捧李密是当今天下大乱之际唯一能宁世安民的英雄,表示对李密的拥戴;一面则剖白自己胸无大志,无意灭隋,从而使李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防范。李渊这种“北结突厥”,“东和李密”的策略,为其后来实现帝业都起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李渊还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但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而隋炀帝南下后,北方两大政治中心——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出现了权力真空,只有夺取首都长安,才能从根本上摧垮隋朝统治,并且,炀帝南下时,宿卫精兵猛将多从驾南聚于江淮,北方空虚,关中兵力尤弱,而如果炀帝命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劲旅北向东都洛阳,李密则挡住了王世充的部队,并牵制了东都越王杨侗对长安的救援。
在这一切安排就绪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初四日,李渊举行誓师大会,有兵3万,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初五日,即从太原出发,挥师南下。
李渊率军入关,攻克长安
李渊晋阳起兵后,初战告捷,初七日,部将张纶就攻克离石、龙泉(今隰县)、文城(今吉县)三郡,初九日到达灵石。下一个目标就是霍邑(今霍州市),它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通向河东地区的北大门。而驻守于此的隋将宋老生闻知李渊部队将要经过此地,则闭门守城,想以此法拖住李渊所部。当时,由于十几天的连绵阴雨,使李渊的粮秣不继,再加上有人传言说朔州的刘武周与突厥联合要攻打太原,于是李渊便想回师太原。而李建成、李世民则认为“定业取威,在兹一决”,坚持攻打霍邑,继续南进。李渊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八月雨止,初三日,李渊决定采用诱敌出战之术,让李建成、李世民率轻骑到城下叫骂,自己则在城边列兵布阵作出要围城的样子。宋老生勇而无谋,率兵出战,李渊假装抵敌不住,引兵退却,宋老生追出,李世民、李建成即引伏兵断其入城归路,李渊回兵奋击,宋老生大败,被刘弘基所杀,霍邑被克。之后,李渊率部连克临汾、绛郡(今新绛),八月十五日进抵龙门(今河津)。这时,刘文静带着突厥始毕可汗派遣的康稍利率突厥兵五百,马二千匹来助,李渊对刘少带突厥兵,多带突厥马十分高兴,并且由此也证明了先前的传言不实,这使李渊更可放心地入关了。
当时,由于镇守河东的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阻止李渊,毁断黄河上的桥梁,这不仅使关中人士不能与李渊交通,而且也造成了李渊的后顾之忧。因此,在下一步棋如何走的问题上,有人主张先南下攻取河东,然后再过蒲津桥入关。这时汾阳(治宝鼎,万荣县西南宝井村)人薛大鼎向李渊建议,暂不攻河东,以免迟滞进军,直接从龙门渡河,占领华阴永丰仓,解决军粮问题,然后再传檄远近,关中就可以很容易地拿下了。恰在此时,过去曾任隋韩城尉多年,关系广泛,“人情谙练”的河东县户曹任环,在向李渊分析了黄河对岸的守城将吏情况后,自告奋勇,过河劝降了关中最大一支冯翊(治今陕西大荔县)农民起义军领袖孙华,后又说服韩城。不久,又有“土门贼帅白玄度”前来投降,并具舟楫相助,河东水滨居民,也前后有数百人送来舟楫。于是,李渊便派王长谐、刘弘基、史大奈等率兵六千为先锋军,抢先渡河,并在龙门北面的梁山渡河成功。九月二十日,李渊率师渡过黄河后,一面派李建成、刘文静,屯兵永丰仓,兼守潼关,“以备他盗”,一面命李世民率刘弘基、长孙顺德等自渭北向三辅(汉武帝时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后世延称之,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挺进。
同时,李渊过河后由于冯翊太守萧造、华阴县令李孝常主动来降,因而,使李渊兵不血刃而拥有冯翊一郡,致使长安门户大开。而在李渊过河前,其在关中的第三女(柴绍之妻,后称平阳公主)已在长安西面一百多里的盩厔(今周至)司竹园拉起了一支由亡命徒为骨干组成的约七万人的“娘子军”,李渊的从弟李神通、女婿段纶等已收降数万人。这些部队,在李世民向三辅进军过程中,都起兵前往会合,李渊也率大军自下邽(陕西渭县东北今下邽镇东)西上,沿途又收降多起农民起义军,所以,李渊大军十月初四日便攻至长安市西北郊的长乐宫。十月初九攻克长安。
李渊代隋称帝,李世民平定山西
李渊军队攻克长安后,李渊并没有马上入京,而是在为更改国号、登基称帝进行着积极的准备。在长乐宫,李渊即下令犯隋宗庙及宗室者罪三族。长安一攻克,便命主符郎宋公弼收图籍,并约法十二条,杀人、劫盗、背军、叛者等处死。九月十六日,又立年仅13岁的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皇帝,并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李渊的这些做法,似乎仍在向人们表明他起兵晋阳是“废昏立明”的。十七日,李渊入京师,杨侑授其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这样,实际上,隋朝内外的一切大权悉归李渊父子。义宁二年(618年)三月二十日,隋炀帝在江都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死,立秦王杨浩为帝。此时,李渊已平定关中,据有灵武、盐川(治今陕西定边)、岩渠(治今四川渠县)、武都(治今甘肃武都)、五原(内蒙古五原县南)等郡及巴蜀之地。隋朝旧臣见大势已去,遂让杨侑于当年五月初二下禅让诏,并将皇帝玺绶转送于李渊,李渊作了一番“辞让”后,五月二十日,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唐高祖。改隋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国号为唐。
然而,就在李渊登基后不久,他的根据地山西却出现了麻烦。并且情况越来越遭。原来,在马邑杀了太守王仁恭,兴兵反隋的刘武周,由于受到突厥的支持,并且又收降了原河北上谷郡(治易县)人宋金刚的四千余农民起义军,势力坐大,因此,当李渊攻克长安后,他接受宋金刚迅速占领晋阳,然后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于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开始进攻并州。唐右仆射(宰相)裴寂,率军前往讨伐,于九月在介州度索原一战中,全军覆没。唐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连夜携妻妾弃城逃回长安。太原失陷后,宋金刚一路南下,进逼绛州,陷龙门,十月又克浍州(今治翼城县东10里)。唐军的节节败退,刘武周的步步进逼,使李渊惊慌失措,他甚至下手赦说:“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只有李世民不同意,上表争辩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殄平武周,克复汾晋”。(《资治通鉴》卷187《唐记三》)于是,李渊将关中兵马全数交给李世民。
李世民于十一月乘黄河坚冰率军渡河至龙门关后,进屯柏壁(今新绛县西柏壁村),与宋金刚对峙。十二月,李世民所部殷开山、秦叔宝先后在闻喜县南的美良川和安邑镇大败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与寻相,敬德、寻相只身逃脱,兵卒全部被俘。因此,唐军士气大振。诸将要求速战速决,而李世民则认为“宋金刚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据太原,专倚金刚以为捍,士卒虽众,内实空虚,意在速战。我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旧唐书》卷2《太宗上》)。此后,从武德三年正月开始,唐将秦武通先攻克蒲州,李渊亲往将勾结刘武周之隋将王行本斩首。继而,李文仲、张纶大败进攻浩州(今汾阳)的刘武周部张万岁。到四月,宋金刚军中食尽,向北逃跑,李世民率军尾追不舍,有时,一昼夜攒行二百多里,接战数十回,至灵石南高壁岭(又称韩信岭,韩侯岭)总管刘弘基拉住李世民的马缰劝谏说:“大王破贼,遂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疫,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李世民耐心解释说:“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矢忠殉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在雀鼠谷大败宋金刚,俘斩数万人。李世民已经一天没吃饭,三天未解甲了。军中只有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们分而食之。四月下旬,李世绩(即徐懋功)、程咬金、秦叔宝、秦武通、翟长懋等唐将,又在介州城西门夹击宋金刚,宋金刚大败,他见大势已去,率轻骑逃走。
宋金刚的大败,使刘武周十分恐惧,遂弃并州,北奔突厥。宋金刚虽然收其余众,还想再战,但无人追从,也逃亡突厥。李世民挥师继续北进,兵至晋阳,刘武周所属仆射(宰相)杨伏念以城降。不久,宋金刚背突厥,欲奔上谷,为突厥所杀,刘武周欲归马邑,也被突厥追杀于白道(今呼和浩特市西北)。至此,李世民经过半年多的征战,基本上摧毁了刘武周的反唐势力,山西的局势趋于平定。从此“王业所基”巩固,唐朝逐渐走向昌盛。
展开全部
太原
义宁元年四月,李渊见时机成熟,乃命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书,征太原、西河(治隰城,今山西汾阳)、雁门(治雁门,今山西代县)、马邑(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四郡20至50岁的男子为兵征高丽,以激怒人民起来反隋。又命刘文静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相约攻入长安后,突厥可汗得财宝美女,李渊得土地。[3]而后又借口刘武周占据汾阳宫,命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募兵,10天之内有近万人应募。李渊还秘密派人将李建成、李元吉和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召到晋阳。李渊父子的起兵准备引起炀帝派来监视其行动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们拉拢晋阳乡长刘世龙,企图利用在晋祠求雨的机会,将李渊杀死。李渊得到刘世龙密报,乃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五月十四日夜,李渊命李世民率精兵500埋伏于晋阳宫城东门的左边,加强戒备。十五日晨,命刘文静和鹰扬府(一说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出面污蔑王威、高君雅谋反,私通突厥,引突厥兵南攻。高君雅刚申辩,刘文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等人立即将他们逮捕,旋将其斩首。这个事件史称“晋阳事变”。
一切准备停当,五月十四日,李渊传檄各州、县,宣布举义。李渊自称大将军,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任司马,兵士则称为“义士”。统兵3万,离开晋阳,浩浩荡荡地向长安进发
义宁元年四月,李渊见时机成熟,乃命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书,征太原、西河(治隰城,今山西汾阳)、雁门(治雁门,今山西代县)、马邑(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四郡20至50岁的男子为兵征高丽,以激怒人民起来反隋。又命刘文静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相约攻入长安后,突厥可汗得财宝美女,李渊得土地。[3]而后又借口刘武周占据汾阳宫,命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募兵,10天之内有近万人应募。李渊还秘密派人将李建成、李元吉和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召到晋阳。李渊父子的起兵准备引起炀帝派来监视其行动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们拉拢晋阳乡长刘世龙,企图利用在晋祠求雨的机会,将李渊杀死。李渊得到刘世龙密报,乃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五月十四日夜,李渊命李世民率精兵500埋伏于晋阳宫城东门的左边,加强戒备。十五日晨,命刘文静和鹰扬府(一说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出面污蔑王威、高君雅谋反,私通突厥,引突厥兵南攻。高君雅刚申辩,刘文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等人立即将他们逮捕,旋将其斩首。这个事件史称“晋阳事变”。
一切准备停当,五月十四日,李渊传檄各州、县,宣布举义。李渊自称大将军,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任司马,兵士则称为“义士”。统兵3万,离开晋阳,浩浩荡荡地向长安进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太原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2-17
展开全部
太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2-17
展开全部
太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