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中心思想有那些?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2-31
展开全部
兼爱是墨家的中心思想,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不同于儒家的仁者爱人,儒家的爱是有等级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显然是由我及人,由爱我进而爱人,建立在血缘和等级上。 墨子的爱主要是建立在感性方面,吃饱住暧免于死亡有安全感等。兼爱作为社会理想体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对弱者的关怀之情,这在历史上乃至在现在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墨子兼爱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人的吃饭、穿衣等感性欲望的满足,在当时是出于对乱世中下层平民的关心,在今天看来就太狭隘了。爱人恐怕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自由的尊重,这一点墨子基本上没有提到。 如果想了解墨家的思想,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看才行,在这里我只能略谈几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不解欢迎追问。
我我不I
2019-06-11 · TA获得超过2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78
展开全部
《兼爱》分为上、中、下三篇,这是上篇,篇幅较短,但兼爱的主旨已表露无遗。所谓“兼爱”,就是要人们都视人如己,爱人如己,相亲相爱,无所偏私。“兼”,有“兼顾”,“无差等”之意,“兼爱”就是普遍平等的爱,不分贵贱、无差别的爱。“兼爱”是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提倡的理想社会伦理道德的原则,在当时,虽没被统治者采纳,但在今天,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世界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墨子简介】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滕州市)人,大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集大成者。他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知识分子)。在当时时“百家争鸣”中,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鲁国,他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后来认识到儒家那一套“礼”,是对下层人民不利的,另立新说,创立了墨家学派,聚徒讲学,与儒家抗衡,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儒墨显学”。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止楚攻宋”是墨子言行事迹的范例。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我们讲的这篇《兼爱上》就是《墨子》一书中的核心篇章。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①;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②,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③?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④;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⑤,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⑥,亦然。盗
爱其室不爱其异室⑦,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⑧,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⑨。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⑩,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⑾?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⑿。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①焉:乃(孙诒让说)。
②攻:治。
③当:读为“尝”(孙诒让说)。
④亏:损害。
⑤慈:慈爱。
⑥盗:小偷。贼:强盗。
⑦室:家。其异室:“其”疑为衍字(王念孙说)。
⑧家:指大夫的封地。
⑨具:全部。
⑩兼相爱:谓全部相亲相爱。
⑾恶(wū):疑问代词,怎么。施:实行,施行。
⑿亡(wú):无,没有。
【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的事为自己的事业,必须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才能把它治理好;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理好。比如说医生治疗人的疾病,必须要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才能治好它;不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医治好。治理混乱的人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必须要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才能治理好;不知道混乱由什么引起,就不能治理好。
圣人以治理天下为自己的事业,不能不考察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尝试考察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是由人与人不相爱引起的。臣下不孝顺君王和父亲,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只爱自己而不爱父亲,所以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利;弟弟只爱自己而不爱兄长,所以损害兄长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利;臣下只爱自己而不爱君王,所以损害君王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对弟弟不慈爱,君王对臣下不慈爱,这也是天下所说的混乱。父亲只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已得利;兄长只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利;君王只爱自已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由人与人不相爱引起的。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人也都是这样。小偷爱他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的家得利;强盗爱惜自己而不爱惜别人,所以抢劫别人来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人与人不相爱而引起的。以至于大夫相互扰乱封地、诸侯相互攻占国家,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们自己的封地,而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扰乱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打别的国家来使自己的国家得利。天下的混乱,全部都在这里了。考察这是由什么引起的?都是因为人和人不相爱引起的。
如果让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王就像看待他自己,又怎么会做不孝顺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和臣下就像看待他自己,又怎么会做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顺不慈爱的事情就没有了。这样怎么还会有盗贼呢?所以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谁还会去偷窃?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自己的身体,谁还会去伤害别人?所以盗贼就没有了。这样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打国家的吗?看待别人的家就像自己的家,谁还会制造混乱?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去攻打它呢?所以大夫相互扰乱封地、诸侯相互攻打国家的就没有了。如果让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家和国家不相互攻打,封地和封地不相扰乱,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孝顺慈爱,像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所以圣人以治理天下为自己的事业,怎么能不禁止相互厌恶而劝人相爱呢?所以天下人彼此相爱就会得到治理,相互厌恶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劝人彼此相爱,就是这个道理。
【解读分析】
这篇文章共三个自然段,也是三个层次,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第一层,先用打个比喻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第二层,论述了社会混乱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的?“起不相爱”。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产生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小至强盗小偷抢劫偷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
第三层,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因此墨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提倡“爱人”。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社会混乱,因诸侯、大夫互相攻伐,导致战火连绵不断,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崩乐乱。战争给下层庶民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针对当时社会混乱状况,墨子在《兼爱上》分析了混乱的原因,指出“乱之所自起”,“起不相爱”。“不相爱”是混乱的总根。墨子从彼此两方面进行分析:君自爱不爱臣,臣自爱不爱君;父自爱不爱子,子自爱不爱父;兄自爱不爱弟,弟自爱不爱兄。这种“利己”、“亏他”的现象,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即使是小偷强盗也是这样的,偷盗别人的家来使自己家得利。以至于“大夫各爱其家(封地),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已矣。”天下的混乱,全部都在这里了。 损人利己是天下混乱的总根源。
墨子分析社会混乱的原因,是“不相爱”,目的是在于提倡“兼相爱”。“兼相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全部相亲相爱。“兼相爱”是治理社会混乱世的良方。他说:“若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如果让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已,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用反问句来作肯定的回答,肯定得更有力。“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看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看待他自已一样,“恶施不孝”,“恶”,读(wū),疑问代词,怎么。“施”,实行,施行。“恶施不孝”,怎么会做出不孝顺的事情呢?臣子对君王父兄教顺,君王父兄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其身,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乱,甚至连小偷强盗也就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前一个“恶”,疑问代词,怎么。后一个“恶”,动词,厌恶。圣人以治理天下为自己的事业,怎么能不禁止相互厌恶而劝人相爱呢?“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人彼此相爱就会得到治理,相互厌恶就会变得混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所以墨子说:不能不劝人彼此相爱,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意义】
墨子“兼相爱”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道德观,在战国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道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因此,“兼相爱”一直沉睡了两千多年。这两千年正值中国帝王专制的两千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受苦受难、挣扎革命的两千年。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无法苟合于特权专制政体的,而要重兴,必然要等待到君王集权彻底被粉碎,人民当家,以人为本的时期。
时代在呼唤“爱人”的伦理道德,是墨子“兼爱”思想大放光芒的时候了。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人需要爱,人际之间也需要爱。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行,对外开放的展开,人们确实是富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日渐淡化,人情味也不浓了,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胜过爱人,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坑人骗人等等缺德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家庭、社会和日常生活中,而日趋严重。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当今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应从墨子那里批判地吸收关于“爱人”的伦理思想,弘扬“兼爱”的传统美德,让“兼爱”大放光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31
展开全部
兼爱,平等,非攻,厄~后面的忘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12-05
展开全部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 一同天下之义”。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