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和青蒿有什么区别?

 我来答
百度网友6a583c8
推荐于2019-08-14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543
展开全部

一、叶子区别

茵陈蒿的叶子很柔软而且皱缩,把它的叶子展平后叶片呈1到3回羽状分裂,叶子长1到3厘米,宽大约1厘米,小裂片呈线形、卵形或是倒披针形,全缘。

青蒿的叶子互生,叶子两面青绿色或是淡绿色,茎中部的叶子呈羽状分裂,有线形的小裂片,裂片呈长圆形,基部呈楔形,先端尖锐,具有小锯齿。

二、花朵区别

茵陈蒿头状花序,呈卵球形或近球形,花朵多数,直径在1.5到2毫米。

青蒿长有头状花序,呈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3.5到4毫米,花序下垂,开出的花朵淡黄色。

三、功效区别

中药青蒿之正品,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青蒿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蒿别称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为菊科、蒿属植物。早春采收幼苗,为菊科、蒿属植物,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茵陈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扩展资料:

把青蒿和茵陈蒿当作一味药物,认为“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然而茵陈蒿和青蒿确实不是一味药物,茵陈蒿是多年生的,青蒿是一年生的。连张锡纯这样的先哲都误认为二者是一物,说明它们的功用应该是很相近的。

总的来说,都是味苦寒凉,气味芳香,得少阳之气,能够生发。分开来说茵陈蒿主要治黄疸,青蒿主要清热。

我们可以从这两种植物生命周期的不同来探讨其药性的不同。青蒿是一年生植物,从一粒种子白手起家,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挣来的,因此它里面既有生发的阳气,又有积攒的阴气;茵陈蒿就不同了,古人说它是因陈,卢之颐说“因者,仍也,托也;陈者,故也,有也”,陈是它往年的旧根,它每年春天都是在这个陈根上发出来新芽,可见它不是白手起家,而是仗着祖上的基业,就好象刚开始做生意就有很多本钱,自己光有开拓性就行了,不象青蒿那么注意积攒阴气。

但要注意,茵陈蒿的本钱在哪呢?在老根上,我们用药时是去掉老根的,只用嫩芽。这就等于把它的阴气都扔掉了,只留下它的生发之气。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事物总是阴阳的平衡体,青蒿中的阴与阳是平衡的,茵陈蒿中的阴阳也是平衡的,但茵陈蒿中阴阳分布的部位却不均匀,它的阴气主要存储在老根里,嫩芽以阳气为主,这样一来茵陈蒿明显不如青蒿含有的阴气多,因此造就了它们的主治方向不同。

青蒿含阴气多,又能芳香外达,也就善清骨蒸劳热。《神农本草经》记载它主“留热在骨节间”。骨蒸一般是由于阴血虚少,阳气又陷入阴分进行煎熬,使人感觉着热从里面发出来,治疗如果单纯升提阳气,用一些阳药,可能对阴血更加伤害;如果单纯滋阴,阳气陷在里面出不来,将来还会消耗阴血,所以必须寻找既能滋阴又能散邪的药物,青蒿无疑是非常适合的。

《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著名的青蒿鳖甲汤就是治疗“治疗温病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吴鞠通本人说是从小柴胡汤变化来的,用青蒿来代替柴胡引邪外出(可能是担心柴胡伤阴)。

因为青蒿含阴气较足,和茵陈蒿比起来就偏于血分,所以又常被用来凉血止血。总之青蒿是散热而不伤阴。

参考资料:太平洋时尚网

禾友奈5X
推荐于2017-11-26 · TA获得超过17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茵陈蒿 属菊科植物。嫩苗可作菜蔬,洪舜俞《老圃赋》云:"酣槽紫姜之掌,沐醯茵陈之丝。"李时珍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近代研究证明,以秋季采收的带果穗的茵陈蒿,所含约有效成分最多,疗效此绵(嫩)茵陈更好。 性味 甘、平微寒,无毒。 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B-蒎烯、茵陈酮、叶酸等,蒿属香豆精类。 药理 近有人从其挥发油中得出一种新成分,对皮肤病病原性丝状菌有强力杀菌作用。此外有扩张胆管,排泄胆汁,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功用 利湿、清热。 [黄疸发热,大便秘结] 茵陈蒿30克,黄桅子15克,生大黄6~9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茵陈蒿30克,茅术15克,水煎加砂糖服。 [胆囊炎,胆结石] 茵陈蒿、玉米须各30克,水煎服。 [荨麻疹,皮肤掻痒症,神经性皮炎等] 茵陈蒿15克,地肤子12克,水煎服。 [高血压,肾炎,肝硬化] 茵陈蒿十天蓟根各15克,水煎服。 ------------------------------------------------------------------ 茵陈蒿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AremisiacapillalisThunb. 早春采集的嫩茎 叶。《本草纲目》载“茵陈,昔人多莳为蔬。” 茵陈蒿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79 克,蛋白质5.6 克,脂肪0.4 克,碳水化 合物8 克,钙257 毫克,磷97 毫克,铁21 毫克,胡萝卜素5.02 毫克,维生 素B10.05 毫克,维生素B2 为0.35 毫克,尼克酸0.2 毫克,维生素C2 毫克, 还含有蒿属香豆精、绿原酸等。 茵陈蒿性味苦辛凉,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 痒疥疮等。 《本草纲目》载“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 【药名】:茵陈 【拼音】:YINCHEN 【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疗疮。 【主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性味归经】:苦辛,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微寒,无毒。”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④《珍珠囊》:“苦甘。” 入肝、脾、膀胱经。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①《本草经疏》: “蓄血发黄者,禁用。”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药物配伍】:配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配附子,温阳利湿退黄,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配大黄,治黄疸初起。配白藓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配厚朴,滑石,清湿热利胆宽中下气,化浊气消疸利尿泻火。 【别名】: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处方名】:茵陈、茵陈蒿、因陈、绵茵陈、西茵陈、北茵陈 【商品名】:茵陈、茵陈蒿、北茵陈、西茵陈,以质嫩、干燥、色灰绿或灰白、软绵如绒、气清香浓郁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拉丁名】:药材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原植物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 Et Kitaib小白蒿A.frigidaWilld. 【炮制方法】: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柔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力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②《纲目》:“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土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 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③《本草崇原》:”一种开花结实者,名铃儿茵陈;无花实者,名毛茵陈;入药以无花实者为胜。”④《本经逢原》:“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⑤《中药志》:“本品在历代之记载,皆与目前市售应用最广的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类似。而《图经本草》又载江宁府一种茵陈,类似今用之白花茵陈。另在《图经本草》之白蒿项下又记有:今阶州以白蒿为茵陈蒿,苗叶亦相似,然以入药,恐不可用也。又似今植物白蒿。故按《本草》记载观之,古代药用称茵陈者甚多,又有名山茵陈、石茵陈者。但由其疗效观之,皆不相同,故不宜相混。” 【生药材鉴定】:之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Et Kitaib.(又名:滨蒿、北茵陈)、小白蒿A.frigidaWilld.等的幼苗,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劲直蒿 A. strictaEdgew.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显微鉴定:茵陈蒿叶粉末:灰绿色。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②腺毛少,顶面观鞋底形,由6,8细胞上下成对迭合而成,直径15-22μm。③丁字形非腺毛多碎断似纤维状,完整者顶端细胞极长,可至2mm,直径5-26μm,左右两臂不等长,壁厚,木化;基部1-3细胞,极扁短。 【中药化学成分】: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即6,7一二甲氧基香豆精(6,7一Dimethoxycoumarin);含率因季节而异,开花期最高,达1.98%,以及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和咖啡酸(Caffeicacid)。全草含精油约0,27%,果穗中精油较多,含率达1%。其成分有:B一蒎烯(B一Pinene),茵陈炔酮(Capillin),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炔(Capil-lene),茵陈素(Capillarin)。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褐煤酸(Montanic acid)。灰分中含氯化钾。种子中也含蒿属香豆精及氯化钾。黄蒿含蒿属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节而异,花蕾中有0,5%,花头和种子中有2%;开花期全草有0.46%,开花前的花头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属香豆精而含绿原酸。全草含精油约0.6%,以开花期含率最高,约达0.95%。其成分有:侧柏醇(Thujyl-alcohol),正丁醛(Buty-r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甲庚酮(Methylheptanone),葛缕酮(Carvone),1,8一桉叶素(1,8一Cineole),侧柏酮(Thujone),乙酸?牛儿酯(Geranylacetate),毕澄茄烯(Cadinene),丁香油酚(Eugenol, a-蒎烯(a一Pinene),B-蒎烯,冰草烯(Agropyrene)等。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5.1%,棕榈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亚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B-谷甾醇(B一Si-tosterol) 19.81%。又含另一利胆成分4一羟基苯乙酮(4-Hydroxy acetophenone)。还含胆碱(Choline),水杨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Nonandioic acid),石竹烯环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等。根含B一谷甾醇及草酸等。(1)猪毛蒿 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香芹(葛缕酮,carvone)、对-聚伞花素(p-cymene)、苎烯、紫苏烯(perillene)、α-水芹烯(α- phellandrene)、百里香酚(thymol)、α-,β-蒎烯、松油醇-4、马鞭草酮(verbenone)、萘、芳甲基苯乙酮(armethylacetophenone)。另含滨蒿素(scoparone)、对羟基苯乙酮及绿原酸等。(2)茵陈蒿 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月桂烯、苎烯,桉油精、α-蒎烯、莰烯、α-姜黄烯(α-curcumene)、达瓦酮(davanoe)、茵陈炔酮(capillin)、丁香酚(eugenol)、异丁香酚(isoeugenol)、萘、苯甲醛、龙脑。另含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6,7-二甲氧基香豆素(即滨蒿素)。另报道从茵陈蒿地上部分分得茵陈素A、B(capillartemisin A,B)。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50ml,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滤液滴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灯(365mm)下检视,滨蒿浸出液显红色,茵陈蒿浸出液显砖红色。
麻烦采纳,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弥冷之rp
2014-04-24 · TA获得超过15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0万
展开全部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究竟出现过多少叫青蒿的植物,恐怕统计起来比较困难。我们既然谈论中医,那就以中医的记录和典籍为主线谈起。 (一) 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陶弘景说青蒿就是草蒿,那么这个青蒿到底是现在的青蒿还是现在的黄花蒿呢?还不知道,能“杂香菜食之”的未必不是黄花蒿,就象拌苦瓜的时候经常放糖一样,黄花蒿味道虽苦,却未必不可以“杂香菜”而食。反中医者说黄花蒿不可食用,我还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根据。 (二) 《蜀本草》中有:《图经》云,青蒿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东人呼为 X 蒿 (那个字没有,据说是类似黄鼠狼的动物),为其臭似 X 。 北人呼为青蒿 (五) 《 本草纲目》: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并重申了前人的古方 -- “疟疾寒热 : 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本草纲目首次增加了“黄花蒿”一条,此前的医药书并无“黄花蒿”字眼的记录,并言明黄花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 -- 即本草纲目中的黄花蒿和青蒿除药用之外的区别,一是颜色,一是气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蜜蜂博士嗡嗡嗡
高粉答主

2020-02-10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9万
采纳率:14%
帮助的人:5894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