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发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发问,历来有这样两种观点:
一、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了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更深的苦痛与恐怖。(人教社教参)
二、反映她死前的恐怖和矛盾——害怕有魂灵,这样她就会被锯成两半;又希望有魂灵,可以在死后和阿毛团聚。(见1999年第6期《语文知识》中王秋萍同志的《祥林嫂反抗的盲目性》)
对这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仅仅是表面上或者说是片面的理解这段文字,而我们应该将这里的发问与祥林嫂的整个遭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这样才能得出符合作品本身的观点。
提到祥林嫂对死后的恐怖,这得缘于柳妈那一番话:“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可以看出那时她是深信柳妈那一番话的,并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终于捐了门槛,希望能够“赎了这一世的罪名”,能够安稳地做一个正常的劳动者;但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如当头棒喝,彻底击垮了她的精神支柱,从此变得或“怯”或“呆”,失去了她最基本的使用价值,被鲁家踢出门外,沦为乞丐,且异常艰难的乞丐:“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脸如木刻,“眼珠间或一轮”,“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可以说,在见到“我”之前,祥林嫂已经承受了比死亡更为痛苦的人间苦难,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这已经使得她内心的苦痛无从表露,神态麻木,对于此时的她来说,那“锯成两半”的预言大约也不会象先前那样令她恐惧了。
可是,这时的祥林嫂是不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呢?不,是有的!渴望能有魂灵,一家人就能在地狱中见面,我们说这是祥林嫂死前最大的且唯一的希望,也是她对魂灵有无发问的原因所在。
首先,从祥林嫂的表情变化上来看,原先她是那样的木然,而当见到“我”时,先是瞪着眼睛径直朝我走来,并不是为了要钱——虽然她也很需要;再是,问之前“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并且“走近两步,压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发问之后是“眼睛钉着我”——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对她所要问的问题是极其重视的,这些问题在她的心里是压抑已久的,只是现世中没有可问之人;在经历了各种苦难打击之后,她对周围的人有了一定的戒心,她知道自己所想的这些问题是为他们所不容的,而对于“我”,因为“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被看成了一个“大救星”,她提出这些问题时的心情是不亚于当初向庙祝乞求捐门槛时的。
其次,我们看她问的内容:
祥林嫂从先前的恐惧中推断人是应该有魂灵的,要不怎么会被锯成两半;既然有魂灵,就应该有魂灵安置的地方——地狱(对于“天堂”,我们这“罪孽深重”的祥林嫂大概根本不会有那种奢望的)了;从而,死去的一家人也就可以见面了。这是从三个问题的内在逻辑上来分析,再看发问时,几个问题是紧接的问,即使“我”回答中用了“也许”,语气上是支吾的,而她依旧当成了完全肯定的回答,因为“我”是“出门人,见识多”的。可见,她最终希望的是一家人能再见面。因为祥林嫂在现世中是找不到一点同情和怜悯的,而在她的记忆中,大概也只有深山野坳中那“交了好运”的两年生活了,因为那时毕竟是“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的,尤其是儿子,他是这篇作品中唯一与祥林嫂有着真挚情感的人,也是祥林嫂最为挂怀和引以自责的,因此,如果能与儿子见一面,那即使有被锯为两半的苦痛,我们的祥林嫂大概也会心甘情愿的。
最后,那“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理论只是“我”心里所想,也正体现了“我”与这个社会最低层的人的隔膜。因此,这段描写不能看成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魂灵”有无的怀疑,相反这种“怀疑”是为了确定其有,以便给自己找一个“温馨的归宿”,从而更反衬出这现世的冷酷无情。
一、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了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更深的苦痛与恐怖。(人教社教参)
二、反映她死前的恐怖和矛盾——害怕有魂灵,这样她就会被锯成两半;又希望有魂灵,可以在死后和阿毛团聚。(见1999年第6期《语文知识》中王秋萍同志的《祥林嫂反抗的盲目性》)
对这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仅仅是表面上或者说是片面的理解这段文字,而我们应该将这里的发问与祥林嫂的整个遭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这样才能得出符合作品本身的观点。
提到祥林嫂对死后的恐怖,这得缘于柳妈那一番话:“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可以看出那时她是深信柳妈那一番话的,并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终于捐了门槛,希望能够“赎了这一世的罪名”,能够安稳地做一个正常的劳动者;但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如当头棒喝,彻底击垮了她的精神支柱,从此变得或“怯”或“呆”,失去了她最基本的使用价值,被鲁家踢出门外,沦为乞丐,且异常艰难的乞丐:“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脸如木刻,“眼珠间或一轮”,“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可以说,在见到“我”之前,祥林嫂已经承受了比死亡更为痛苦的人间苦难,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这已经使得她内心的苦痛无从表露,神态麻木,对于此时的她来说,那“锯成两半”的预言大约也不会象先前那样令她恐惧了。
可是,这时的祥林嫂是不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呢?不,是有的!渴望能有魂灵,一家人就能在地狱中见面,我们说这是祥林嫂死前最大的且唯一的希望,也是她对魂灵有无发问的原因所在。
首先,从祥林嫂的表情变化上来看,原先她是那样的木然,而当见到“我”时,先是瞪着眼睛径直朝我走来,并不是为了要钱——虽然她也很需要;再是,问之前“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并且“走近两步,压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发问之后是“眼睛钉着我”——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对她所要问的问题是极其重视的,这些问题在她的心里是压抑已久的,只是现世中没有可问之人;在经历了各种苦难打击之后,她对周围的人有了一定的戒心,她知道自己所想的这些问题是为他们所不容的,而对于“我”,因为“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被看成了一个“大救星”,她提出这些问题时的心情是不亚于当初向庙祝乞求捐门槛时的。
其次,我们看她问的内容:
祥林嫂从先前的恐惧中推断人是应该有魂灵的,要不怎么会被锯成两半;既然有魂灵,就应该有魂灵安置的地方——地狱(对于“天堂”,我们这“罪孽深重”的祥林嫂大概根本不会有那种奢望的)了;从而,死去的一家人也就可以见面了。这是从三个问题的内在逻辑上来分析,再看发问时,几个问题是紧接的问,即使“我”回答中用了“也许”,语气上是支吾的,而她依旧当成了完全肯定的回答,因为“我”是“出门人,见识多”的。可见,她最终希望的是一家人能再见面。因为祥林嫂在现世中是找不到一点同情和怜悯的,而在她的记忆中,大概也只有深山野坳中那“交了好运”的两年生活了,因为那时毕竟是“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的,尤其是儿子,他是这篇作品中唯一与祥林嫂有着真挚情感的人,也是祥林嫂最为挂怀和引以自责的,因此,如果能与儿子见一面,那即使有被锯为两半的苦痛,我们的祥林嫂大概也会心甘情愿的。
最后,那“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理论只是“我”心里所想,也正体现了“我”与这个社会最低层的人的隔膜。因此,这段描写不能看成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魂灵”有无的怀疑,相反这种“怀疑”是为了确定其有,以便给自己找一个“温馨的归宿”,从而更反衬出这现世的冷酷无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