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电影《色·戒》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片名:《色,戒》 英文片名:Lust, Caution 导演:李安 原著:张爱玲(走过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是你要流连驻足的一块里程碑;走过女性书写的流域,张爱玲不是大河,是彼岸;走过中国最黑暗的年代,张爱玲在黑暗中点灯,从沦陷区里发声。她生于上海,十里洋场孕育了她的独特才华;她隐逝美国,客死异张,尘归大海;她的故事仍未完。) 编剧:王蕙玲 James Schamus 主演:梁朝伟 汤唯 王力宏 陈冲 内地上映日期:2007.11.01 出品:银都机构上影集团 海上影业易先生电影制作公司 《色·戒》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关键词:暗杀、特务 小说描写了一场未遂的暗杀事件的全过程。易先生回家———王佳芝在和太太们打牌———两人都离开了———暗杀始末———易先生晚上回到家中,就是这么半天左右的事儿。这是小说本身的故事。往前可以延伸为一个长得多的过程:在香港,王佳芝所在的小组,就打算接近易先生,但没能得手。我想要拍电影,光是现在的故事还不够,李安一定会向前推到这个地方为止,其实这是张爱玲早就安排好了的。 张爱玲在《羊毛出在羊身上》中提示了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王佳芝并非职业特工,只是“玩票”。王佳芝凭一时爱国心的冲动,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干起特工来了。小说里只有一个职业特工,就是组织王佳芝暗杀易先生的人。相比之下,王佳芝就太不专业,所以才会感情用事,导致行动失败,自己也送了命。 第二,张爱玲强调,王佳芝在香港“第一次企图行刺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是为了乔装已婚妇女,失身于同伙的一个同学。对于她失去童贞的事,这些同学的态度相当恶劣———至少予她的印象是这样———连她比较最有好感的邝裕民都未能免俗,让她受了很大的刺激。不然也不至于在首饰店里一时动心,铸成大错。”王佳芝大概有生以来头一次有真正被人爱的感觉。有这样的背景,人物的心理变化才合理。 《色·戒》中究竟有多少张爱玲本人的情感? 关键词:无情、无奈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爱情观。“无情”是张爱玲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但是她又强调无情的背景下人物些许的情感体现,将这视为人生的必要支撑。这个特点,在《色·戒》里面表现得非常明显。王佳芝在首饰店,看见给她买首饰的易先生脸上“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她突然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王佳芝死了之后,易先生回想起来,“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两个人的想法完全一样,就像张爱玲说的“如出一辙”。 张爱玲的小说,第一个特点是心理刻画深刻,过去的《金锁记》、《茉莉香片》,整个故事情节,是由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推动的,心理变化,导致了人物关系的变化,《色·戒》在这一点上很明显。第二个特点是结构严密,情节发展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色·戒》尤其如此。还有一点不一样,这以后的小说更多强调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而之前,无论曹七巧,还是白流苏,都是敢做敢为,多少还有“英雄”的影子。《色·戒》写的正是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 《色·戒》改编成电影可能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活动 小说中有两段重要的心理活动。故事的转折点是易先生突然提出要给王佳芝买个钻戒,作为纪念。看了好几款,都不满意,后来看中一个六克拉的,他很爽快地讲好价钱,而就在这时,王佳芝忽然感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于是说出“快走”。暗杀行动就这样失败了。 小说最后一段,易先生的心理活动,跟这一段如出一辙。晚上回到家里,他想:“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也很难表现出来。但是假如没有这两段心理活动,这个故事就不成立了。《色·戒》最精彩的就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全是内心戏。在这点上,要超过《断臂山》。那电影结尾,两个人的衣服套在一起,把人物的关系揭示无遗。李安要拍《色·戒》,也得找到类似这样的东西。 在张爱玲笔下有两副眼光,其一是人的眼光,比如王佳芝怎么想,易先生怎么想,这都是人的眼光;同时,还有另外一种眼光,就是俯视人类的,可以说是上帝的眼光,这也体现于《色·戒》之中。王佳芝是女主人公,在小说前半部,都是她的视点。但是小说写到她从首饰店出来,坐上人力车,遇到封锁,就不再写下去了。之后视点移到易先生那儿,说:“他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王佳芝就在这“统统枪毙”之中,简直微不足道,被一笔勾销了。这就是用上帝的眼光去看,可以形容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不知道这怎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而这一笔,实在是太厉害,太精彩了。 《色·戒》的背景 《色·戒》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才发表。张爱玲的《传奇》以后的作品,大家都关注得不够,而对《倾城之恋》、《金锁记》这些前期作品关注过多。其实此后她还有很长一段创作历程,往往被忽视了。而《色·戒》恰恰是这个阶段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 虽然《色·戒》在社会上不大被关注,张迷还是很看重这个作品的,张爱玲自己还写过一篇关于《色·戒》的文章。张爱玲很少写文章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为了《色·戒》,她专门写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她的小说发表之后,有人批评,她不同意,就写文章加以反驳。我觉得,因为这是她的得意之作,所以才不愿意受到误解。 《色·戒》的原型 《色·戒》是有原型的,比起张爱玲的其他小说,这里的原型更加切实。易先生的原型是丁默村,汪伪政权特务头子;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抗战前《良友画报》就登过她的照片,后来成为中统特工,参与刺杀丁默村,未获成功,反而被害。抗战后审判汉奸,丁默村被判处死刑,罪状之一就是杀害了郑苹如。这都是有记录可查的。郑苹如的后人现在也还在。 关于《色·戒》的素材,张爱玲本人说:“这个故事的来历说来话长,有些材料不在手边,以后再谈。”我觉得我们也只能说到这儿为止。王佳芝不等于郑苹如,丁默村也不等于易先生,二人的关系更不等于当年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否则的话,怎么还叫小说,岂不成了报告文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