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P为线段AB的中点,分别过线段AB的端点A、B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连接PC、PD.(1)当直线l

点P为线段AB的中点,分别过线段AB的端点A、B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连接PC、PD.(1)当直线l过线段AB的中点P,如图1,猜想PC、PD的数量关系(直... 点P为线段AB的中点,分别过线段AB的端点A、B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连接PC、PD.(1)当直线l过线段AB的中点P,如图1,猜想PC、PD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2)当直线l过线段AB上的任一点,如图2,猜想PC、PD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当直线l过线段AB的延长线上的任一点,按照题意画出图形,并判断△PCD的形状(不必证明). 展开
 我来答
股股天乐298
2014-10-20 · 超过6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4万
展开全部
(1)PC=PD,理由为:
∵AC⊥l,BD⊥l,
∴∠ACP=∠BDP=90°,
∵P为AB的中点,∴AP=BP,
在△ACP和△BDP中,
∠APC=∠BPD
∠ACP=∠BDP
AP=BP

∴△ACP≌△BDP(AAS),
∴PC=PD;

(2)如图2所示,延长CP,交BD于点E,
∵AC⊥l,BD⊥l,
∴∠ACD=∠BDC=90°,
∴AC∥BD,
∴∠A=∠B,
又P为AB的中点,
∴AP=BP,
在△APC和△BPE中,
∠A=∠B
AP=BP
∠APC=∠BPE

∴△APC≌△BPE(ASA),
∴CP=EP,
在Rt△CDE中,DP为斜边CE上的中线,
则DP=PC=
1
2
CE;

(3)如图,△PCD为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
延长DP与CA的延长线交于M点,
∵AC⊥l,BD⊥l,
∴∠ACD=∠BDC=90°,
∴AC∥BD,
∴∠M=∠BDP,
又P为AB的中点,
∴AP=BP,
在△APM和△BPD中,
∠MPA=∠DPB
∠M=∠BDP
AP=BP

∴△APM≌△BPD(AAS),
∴MP=DP,即P为MD的中点,
在Rt△CDM中,CP=PD=
1
2
DM,
则△PCD为等腰三角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