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判断句,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从战国末期开始,系词“是”已经产生,这时开始就是中古汉语判断句。但是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是很多,结构也比较单纯,主语和表语大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往往同时用语气词“也”煞尾。
晋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字句大大发展起来。唐代起,应用更加普遍,而且大都不和语气词“也”连用。
扩展资料:
一、构成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白话文:“滕国,是个小国家。”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白话文:“过去的九侯、鄂侯、文王,纣王的三公的。”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白话文:“你的人,船啊;平民的,水啊。”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白话文:“作战,要靠勇气。“曹操”,豺虎啊。”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白话文:“良庖岁改刀,割了;族庖月更刀,折断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判断句
判断句的类型
1. “„„者,„„也” 2. “„„者,„„” 3. “„„,„„也” 4. “„„,„„者也” 5. 无标志判断句
6. “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7.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8. 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肯定句和否定句都是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的基本结构:主语+是+宾语。
比如:他是中学生。
古代汉语中也有陈述句
基本结构形式为:。。。。者,。。。。也。
比如:陈涉者,阳假人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也要加“是”,上面句子的翻译就是:陈涉是阳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