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展开全部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怎样有效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打造高效的作文课堂?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首先应转变师生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扫除畏难的心理障碍;其次,再通过丰富学生作文形式,激发写作兴趣热情;注重学生平时积累,归类记忆方便取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赏析优点记录感悟;传授学生作文技巧,增加亮点提高自信;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等等方法,长期训练,综合实践,就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作文课堂。
一、转变师生思想观念,扫除学生心理障碍。
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写起作文来都是“脚踩西瓜皮”“现场直播”,作文像记流水账,作文内容假、大、空,使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对此,笔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看到它的主要症结所在:一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研究较少,总是沿袭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观命题,难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体验,这使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地位,抑制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二是学生思想理念陈旧,思维局限于单调的生活经历和狭窄的阅读积累,限制了他们作文的选材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难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
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心理?教学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作文思想理念,扫除学生心理障碍,为写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1、要作文,先构思。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构思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关键。写作文就像盖楼房,必须先要拿出楼房设计图纸,然后按图施工,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建造出漂亮的房子。作文提纲就像楼房的图纸,作文题目、主旨、文体、脉络结构、各部分大意以及要采用的表达手法等等都应在提纲里一一列出来,然后再“按图施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起码不跑题,不偏题,能够做到立意正确,层次合理清晰,中心主旨明确,稍加修改润色就能达到二类作文的要求。若缺少构思,直接进入写作状态,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显得顾此失彼,丢头忘尾,漏洞百出。
而我们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忽略了对作文提纲写作的要求,学生也怕麻烦图省事,干脆不构思提笔就写,殊不知这样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四类五类作文还不如不写作文,把时间省下来学点别的知识。所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训练学生快速构思、快速写出作文提纲的习惯和能力,45分钟的作文课,要训练学生在5分钟内写出简要作文提纲,长期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2、变写“我”为写“他”。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大多在教学生作文时,一再强调一定要写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而学生大多都是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他们的认识能力、社会经历、情感体验都十分有限,要求学生写出各种题材的作文,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学生难免陷入假、大、空的窠臼。
我们在教学“我能”的话题作文时,学生迟迟不能动笔。的确,“我能干些什么呢?”写小事觉得不值一提,写大事吧又有些浮夸,所以学生在选材上觉得捉襟见肘。于是我们借鉴范文《坚信我能》的提纲“……司马迁因为坚信‘我能’,而继续着梦想完成前人所不能、后人为之称道的《史记》……;……哥白尼因为坚信‘我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霍金因为坚信‘我能’,坚持与病魔作斗争,创下了‘黑洞’理论……”①,教学生变写“我”为写“他”。 更新了学生的写作理念,这样很快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匣子,拓展了学生思维角度,学生们很快就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文。
3、学以致用。
怎样改变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素材可写的的现状?学生作文素材来源于亲身生活经历,更主要来源于课外阅读和课本。如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一位学生这样写“李太白,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双手给予了我力量……;诸葛孔明,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双手传递了感恩的忠耿……;越王勾践,我想握住你的手!……你如一盏明灯……”②巧妙地选择了三位古代名人李白、孔明、勾践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对三个课本学过的古代名人故事进行赏析,写出名人的精神品质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作文。
在学生生活经历相对单调,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阅读量较少的情况下,挖掘课本素材资源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径。语文课本、历史课本、地理课本、生物课本,甚至数学课本里的人物简介,安全教育读本里的知识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选材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更何况写作时运用课本知识,也是对课本的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者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我们要更新学生写作的思想理念,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像《走一步,再走一步》里所写的那样,把作文分解成构思、拟提纲、打草稿、修改几个步骤,然后一步一步逐个落实完成,就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畏难的情绪,鼓起学生写作的信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学生作文形式,激发写作兴趣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长期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总是让学生“闭门造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教师要不拘泥于每周2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辩论会,举行广播稿写作、口头作文、小报设计等比赛,组织学生参观然后写游记等多种形式的作文写作,从多渠道、多方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如我们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布置“今天我当家”的作文,让学生在家里和父母换一天岗,然后把经历感受写进作文里。学生一个个兴趣高涨,接过父母给的钱,买菜、做饭、洗衣、拖地,写起作文来洋洋洒洒,情真意切。大多数学生感到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劳累,既是一次作文训练,又是一次思想教育。每星期我们都要开展一两次形式丰富的写作活动,或演讲必赛,或小报设计比赛,或参观游记,或广播稿写作比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率和作文能力水平。
三、注重学生平时积累,归类记忆方便取用。
学生害怕写作文,有的是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无话可说;有的是积累的素材和相关知识混在一起杂乱无章,要用时“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有的是不善于语言的组织表达,好材料做不出“好菜”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并将积累的素材和相关的知识归类记忆,以方便写作时取用。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素材的积累。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素材的积累包括:优美词句的积累,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的积累,名人名言的积累,古诗文千古佳句的积累,名人故事的积累,论点论据的积累等等。这些都要靠平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积累任务,一点一点地消化吸收,不能“平时不烧香”,等到作文时“临时抱佛脚”。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把积累的词语、文章精彩片断、名人名言、古诗文千古佳句等等用卡片整理下来,在班上经常交流评比,看谁整理得最好,内容最多。对于制作的卡片上积累的内容,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并运用于作文或片断练习中去。长期坚持这样做,卡片越集越多,脑子里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积累兴趣。广开素材积累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转变师生思想观念,扫除学生心理障碍。
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写起作文来都是“脚踩西瓜皮”“现场直播”,作文像记流水账,作文内容假、大、空,使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对此,笔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看到它的主要症结所在:一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研究较少,总是沿袭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观命题,难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体验,这使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地位,抑制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二是学生思想理念陈旧,思维局限于单调的生活经历和狭窄的阅读积累,限制了他们作文的选材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难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
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心理?教学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作文思想理念,扫除学生心理障碍,为写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1、要作文,先构思。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构思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关键。写作文就像盖楼房,必须先要拿出楼房设计图纸,然后按图施工,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建造出漂亮的房子。作文提纲就像楼房的图纸,作文题目、主旨、文体、脉络结构、各部分大意以及要采用的表达手法等等都应在提纲里一一列出来,然后再“按图施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起码不跑题,不偏题,能够做到立意正确,层次合理清晰,中心主旨明确,稍加修改润色就能达到二类作文的要求。若缺少构思,直接进入写作状态,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显得顾此失彼,丢头忘尾,漏洞百出。
而我们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忽略了对作文提纲写作的要求,学生也怕麻烦图省事,干脆不构思提笔就写,殊不知这样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四类五类作文还不如不写作文,把时间省下来学点别的知识。所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训练学生快速构思、快速写出作文提纲的习惯和能力,45分钟的作文课,要训练学生在5分钟内写出简要作文提纲,长期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2、变写“我”为写“他”。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大多在教学生作文时,一再强调一定要写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而学生大多都是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他们的认识能力、社会经历、情感体验都十分有限,要求学生写出各种题材的作文,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学生难免陷入假、大、空的窠臼。
我们在教学“我能”的话题作文时,学生迟迟不能动笔。的确,“我能干些什么呢?”写小事觉得不值一提,写大事吧又有些浮夸,所以学生在选材上觉得捉襟见肘。于是我们借鉴范文《坚信我能》的提纲“……司马迁因为坚信‘我能’,而继续着梦想完成前人所不能、后人为之称道的《史记》……;……哥白尼因为坚信‘我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霍金因为坚信‘我能’,坚持与病魔作斗争,创下了‘黑洞’理论……”①,教学生变写“我”为写“他”。 更新了学生的写作理念,这样很快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匣子,拓展了学生思维角度,学生们很快就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文。
3、学以致用。
怎样改变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素材可写的的现状?学生作文素材来源于亲身生活经历,更主要来源于课外阅读和课本。如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一位学生这样写“李太白,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双手给予了我力量……;诸葛孔明,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双手传递了感恩的忠耿……;越王勾践,我想握住你的手!……你如一盏明灯……”②巧妙地选择了三位古代名人李白、孔明、勾践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对三个课本学过的古代名人故事进行赏析,写出名人的精神品质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作文。
在学生生活经历相对单调,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阅读量较少的情况下,挖掘课本素材资源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径。语文课本、历史课本、地理课本、生物课本,甚至数学课本里的人物简介,安全教育读本里的知识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选材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更何况写作时运用课本知识,也是对课本的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者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我们要更新学生写作的思想理念,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像《走一步,再走一步》里所写的那样,把作文分解成构思、拟提纲、打草稿、修改几个步骤,然后一步一步逐个落实完成,就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畏难的情绪,鼓起学生写作的信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学生作文形式,激发写作兴趣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长期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总是让学生“闭门造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教师要不拘泥于每周2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辩论会,举行广播稿写作、口头作文、小报设计等比赛,组织学生参观然后写游记等多种形式的作文写作,从多渠道、多方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如我们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布置“今天我当家”的作文,让学生在家里和父母换一天岗,然后把经历感受写进作文里。学生一个个兴趣高涨,接过父母给的钱,买菜、做饭、洗衣、拖地,写起作文来洋洋洒洒,情真意切。大多数学生感到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劳累,既是一次作文训练,又是一次思想教育。每星期我们都要开展一两次形式丰富的写作活动,或演讲必赛,或小报设计比赛,或参观游记,或广播稿写作比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率和作文能力水平。
三、注重学生平时积累,归类记忆方便取用。
学生害怕写作文,有的是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无话可说;有的是积累的素材和相关知识混在一起杂乱无章,要用时“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有的是不善于语言的组织表达,好材料做不出“好菜”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并将积累的素材和相关的知识归类记忆,以方便写作时取用。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素材的积累。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素材的积累包括:优美词句的积累,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的积累,名人名言的积累,古诗文千古佳句的积累,名人故事的积累,论点论据的积累等等。这些都要靠平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积累任务,一点一点地消化吸收,不能“平时不烧香”,等到作文时“临时抱佛脚”。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把积累的词语、文章精彩片断、名人名言、古诗文千古佳句等等用卡片整理下来,在班上经常交流评比,看谁整理得最好,内容最多。对于制作的卡片上积累的内容,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并运用于作文或片断练习中去。长期坚持这样做,卡片越集越多,脑子里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积累兴趣。广开素材积累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