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的例题和例题答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病句修改练习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则,或违反了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虽说这六种类型的病句都会考到,但在实际考试中,有几种常见的病句出错方式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这几种方式值得大家特别敏感。
第一,多个否定词导致否定不当。
例1、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
例2、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这两个句子是典型的因多重否定导致否定不当的句子,根据句意,例1应当去掉句中的“没”字,例2应当去掉句中的第二个“不”字。
另外,有一些动词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或起到否定的作用,它的后面往往不带否定词语,如果带了,意思就会截然相反,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例3、为了避免不再发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这个学期学校对学生加强了组织纪律教育。
例4、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根据句子的意思,例3例4中的“不”应该去掉,因为“学校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考试作弊现象”,而“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二、“能否”“是否”出现一面对两面的现象。
例5、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必须会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
例6、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两个例句中,前半句都提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例5中,前半句包含了能顺利结业和不能顺利结业两个方面,例6中,前半句包含了能抓住机会和不能抓住机会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句子的后半部分都只说到肯定的方面。修改这种类型的病句有两种方法,要么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词语,要么在句中的另一部分再加上“能否”或“是否”等词语。
第三、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无主语。
例7、通过读了徐迟的《黄山记》,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例8、南经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在一个句子中,当介词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我们就应该仔细去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如果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无主语的。这种类型的病句往往通过去掉句首介词来达到改正的目的。如例7去掉“通过”,例8去掉“由于”。
第四、并列结构出现搭配不当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并列、名词并列
以及形容词的并列等。动词的并列结构中,往往出现动词与宾语不能搭配的现象,而名词的并列结构中,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名词与后面的谓语(并列的名词结构作主语时)或前面的谓语(并列结构作宾语时)不能搭配。
例9、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例10、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例9中,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之间不能搭配。例10中,主语部分是一个并列结构,谓语部分也是一个并列结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句中的“出色工作”与谓语“被采用”不能搭配。
第五、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
例11、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例12、这种模型的赛车是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类词语往往同百分数或分数相搭配。如减少了三分之二,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缩小了三个百分点等。
有些病句具有特殊的标志,掌握了这些标志就能帮助我们快速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下面就是一些病句的特殊标志:
1、句子是复句,有关联词
(1) 考虑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
规律: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例: 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
(2) 考虑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
规律:有些关联词必须配套使用。如,“只有……才……”就不能用作“只有……就……”。
(3) 考虑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
例: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条件关系,应将“不管”改为“尽管”)
2、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考虑一面或两面的搭配问题。
例: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前面“好坏”是两面,后面也应在“生产”前加“能否”,形成两面)
3、句子含有“否定”词,要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
规律: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肯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意思。
4、句子以“介词”开头,要考虑句子是否缺主语。
例: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删去“经过”,“老主任”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5、句中有几个概念并列时,要考虑几个概念能否并列和各项能否与前后相关成分搭配。
规律:并列成分在意义上不能有交叉关系,范围上不能有包含关系;要把并列成分拆开分别与前后相关成分一一对应搭配。
例:我们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一切出版物”包含“报纸”、“杂志”,不能并列)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消防车”不能与谓语“放弃”搭配)
6、句子中有“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例: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应该是“今年”和“去年”比较)
7、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
规律:谓语是“是”等词时,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行为活动。
例: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删“一年”或删前面“麦子的收成”)
8、句子里有代词,可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
例: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这方面”指代不明)
9、句子谓语是“避免”“预防”、“防止”、“忌”、“仿造”等词时,可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例:春游之前,老师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事故。(删去“不”)
10、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可以考虑语序是否不当或是否产生歧义。
例: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移到“事情”前)
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著名航天专家”修饰“梁启超”还是修饰“梁思礼”?)
11、句子中有谦辞和敬辞时,要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例:我们将光临贵馆参观。(“光临”指宾客来到)
12、句子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考虑是否搭配。
例:想起过去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500多个”不能修饰集体概念的名词“岁月”,改为“日子”)
13、句子有“关于”、“对于”、“对”,考虑是否混淆了三个词的用法。
规律:“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改用“对于”;“关于”,表示关涉,有提示性质。
例: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关于”应改为“对”
谈句子衔接的解题思路(网友来稿)谈句子衔接的解题思路(网友来稿)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oldwolf 2003-06-11
江西省万安中学 彭登联
句子的衔接,实际上是语言表达上连贯的要求。它要求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以贯之,脉络清晰,文气顺畅,准确而又完整。句子的衔接,能综合地检测出学生对语言运用中的各项能力。因此,它在各种考试中,特别是在高考中颇受命题者青睐,成为一个热点。
句子衔接题由两部分组成,即题干项和衔接项。不管何种类型的衔接题,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即分析理解题干项,把握题干项与衔接项之间的关系,这是解此类题的突破口。实际上,这题干项,就是衔接题的“语境”(即上下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凭其较好的“语感”(即对语言的一各特殊感知能力),也是可以轻松作答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技巧,解衔接题即如此:若思路对,则可以迎刃而解;若思路不对,则事倍而功半,甚至无功而返。下面笔者对近几年几道典型的衔接题加以分析点拔,以期抛砖引玉。
一. 看语境是否相符
对于写景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别,就不容易辨别选项的正误。
例1: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这个复句要表现的是秋冬寂静、冷落、凄清的情景。A项描绘的是火热灿烂的景象,D项描绘的是清新明丽的景色,都跟下句意境有矛盾。C项描绘的景色虽然跟下句一致,但角度不对,“矗立在江对岸”,表明是远望,那又怎能望到江对岸坟地石碑上的模糊字迹?显然是不合的。B项无论从描写的情境看,或者从描写的角度看,都与下句衔接得当,自然应选B。
二. 看结构是否相应
语句间的相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
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问题,后句便要求作出正确的回答。有的问句一连提出两个问题,便要同时兼顾两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如果答非所问或者一概否定、一概肯定,都会造成语句的不连贯。
例2: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A.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 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 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 只要认真想,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未必能用一句话同时回答两个问题,做到无懈可击。A、C、D三项都只回答“是”或“否”,显然顾此失彼。B项却不是直接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用假设句,从战略的高度强调这个问题的意义,跟上句联系得上。
有时,语序(或词序)也是要考虑的因素。语序间相照应,就是句子连贯的重要原则。语序相应,即指上下文在语言的顺序上互相制约,互相照应。只有顺序恰当,才可能避免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例3: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学好文科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
A. 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但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B. 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但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C. 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李莉的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D. 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题干项提到“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接下来应先后陈述“刘言”“李莉”的“长”,词序上应相照,故可排除B、D,而A项不但陈述其“长”,也陈述其“短”,不合题意。只有C项才是最符合也最连贯。
此外,句式结构、语气上的一致,也必须考虑。对多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叙述时,如果几个句子或分句的主语不同,就要注意保持结构上的一致。
例4: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秦朝军队分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 ,或驻京师,或戍守边疆;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估计当时全国军队的数量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A. 皇帝委派的大将直接统率中央常备军
B. 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率中央常备军
C. 中央常备军的统帅是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
D. 中央常务军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统率
题干项由三句组成:先提秦朝军队分两种,接着承前分别介绍,最后点明军队总数量。抓住“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这一句式,为保持前后句式的统一,可排除A、B,以便让“中央常备军”作陈述对象,另外“由……统率”,可排除C项。这样D项“中央常备军由……统率”与题干项的句式结构上一致,连贯紧密。
三. 看主语是否相同
复句中主语协调一致,是保持语句连贯的重要技巧。作为陈述对象的主语若一致,则语段的陈述话题、说明中心、议论角度也就相应一致了。
例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安干警及时赶到现场侦察,中午12时,
A.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同时起获。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同时起获。
C. 犯罪嫌疑人家里在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连贯。连贯贵在主语、话题的一致。从题干看,“公安干警”是主语,那么,后一分句的主语也是公安干警,A和C都更换了主语,应当排除。B项的前一分句主语是“公安干警”,而后一分句却成了“全部赃物和赃款”是主语,所以此项也不当。只有D项自始自终主语未变。
四. 看事理是否相承
句子衔接首先是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合乎思维规律,也即说要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常有: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慢、多寡等。
例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此题考查学生依据事理的逻辑顺序安排句子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角度较新。题目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内容承上文,说该厂领导的错误做法及后果。B、D项前两句“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事理先后倒置,应先说“传达”,后说“购置”。A项错在“以致”后的内容多是前文的原因形成的不好的结果,所以“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应放在“环保工作没人管”之后。此题答案应为C项。
五. 看语意是否相连
语意的连贯,是指上下文在语意上关系密切,相互呼应。针对这此特点,我们可以在把握句子整体意义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关键句,来解答衔接题,如话题的统一、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等。
例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诗般的著作《徐霞客游记》;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在光明的非洲》;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到文学王国来换换脑筋。
A.说起科学家,还应当想到它的一门嫡系——文学
B.卓越科学家,往往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C.文学作品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还有宝贵的科学价值
D.科学上的许多问题往往要借助想像力丰富的文学来解决,那些千古流芳的科学家,都著有具备文学性的不朽篇章。
本例衔接项位于开头,从表达的内容看,后三例均说科学家在文学方面也不俗。可见,横线上应填表达观点的句子,问题也即转化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稍一比较,B项是最符合的,与后面三个事例语意上最连贯。
例8: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本例正确选项为B。衔接项在末尾,为总结性语句,关键在于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从语意理解上,要抓住陈述的主要内容“梅”“逊雪”“白”,“雪”“输梅”“香”,它们分别陈述“梅”“雪”的缺点,故应选B,而A、C、D总结时语意都有所扩大或转移。
总之,正确解答语句连贯方面的试题,首先要审视内容,弄清楚语段说的是什么;其次要审视题干,弄清楚试题的要求;然后,从语境、语意、语脉、句式及结构等方面综合加以分析,试题就化难为易矣。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则,或违反了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虽说这六种类型的病句都会考到,但在实际考试中,有几种常见的病句出错方式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这几种方式值得大家特别敏感。
第一,多个否定词导致否定不当。
例1、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
例2、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这两个句子是典型的因多重否定导致否定不当的句子,根据句意,例1应当去掉句中的“没”字,例2应当去掉句中的第二个“不”字。
另外,有一些动词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或起到否定的作用,它的后面往往不带否定词语,如果带了,意思就会截然相反,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例3、为了避免不再发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这个学期学校对学生加强了组织纪律教育。
例4、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根据句子的意思,例3例4中的“不”应该去掉,因为“学校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考试作弊现象”,而“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二、“能否”“是否”出现一面对两面的现象。
例5、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必须会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
例6、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两个例句中,前半句都提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例5中,前半句包含了能顺利结业和不能顺利结业两个方面,例6中,前半句包含了能抓住机会和不能抓住机会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句子的后半部分都只说到肯定的方面。修改这种类型的病句有两种方法,要么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词语,要么在句中的另一部分再加上“能否”或“是否”等词语。
第三、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无主语。
例7、通过读了徐迟的《黄山记》,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例8、南经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在一个句子中,当介词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我们就应该仔细去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如果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无主语的。这种类型的病句往往通过去掉句首介词来达到改正的目的。如例7去掉“通过”,例8去掉“由于”。
第四、并列结构出现搭配不当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并列、名词并列
以及形容词的并列等。动词的并列结构中,往往出现动词与宾语不能搭配的现象,而名词的并列结构中,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名词与后面的谓语(并列的名词结构作主语时)或前面的谓语(并列结构作宾语时)不能搭配。
例9、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例10、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例9中,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之间不能搭配。例10中,主语部分是一个并列结构,谓语部分也是一个并列结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句中的“出色工作”与谓语“被采用”不能搭配。
第五、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
例11、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例12、这种模型的赛车是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类词语往往同百分数或分数相搭配。如减少了三分之二,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缩小了三个百分点等。
有些病句具有特殊的标志,掌握了这些标志就能帮助我们快速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下面就是一些病句的特殊标志:
1、句子是复句,有关联词
(1) 考虑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
规律: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例: 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
(2) 考虑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
规律:有些关联词必须配套使用。如,“只有……才……”就不能用作“只有……就……”。
(3) 考虑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
例: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条件关系,应将“不管”改为“尽管”)
2、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考虑一面或两面的搭配问题。
例: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前面“好坏”是两面,后面也应在“生产”前加“能否”,形成两面)
3、句子含有“否定”词,要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
规律: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肯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意思。
4、句子以“介词”开头,要考虑句子是否缺主语。
例: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删去“经过”,“老主任”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5、句中有几个概念并列时,要考虑几个概念能否并列和各项能否与前后相关成分搭配。
规律:并列成分在意义上不能有交叉关系,范围上不能有包含关系;要把并列成分拆开分别与前后相关成分一一对应搭配。
例:我们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一切出版物”包含“报纸”、“杂志”,不能并列)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消防车”不能与谓语“放弃”搭配)
6、句子中有“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例: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应该是“今年”和“去年”比较)
7、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
规律:谓语是“是”等词时,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行为活动。
例: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删“一年”或删前面“麦子的收成”)
8、句子里有代词,可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
例: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这方面”指代不明)
9、句子谓语是“避免”“预防”、“防止”、“忌”、“仿造”等词时,可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例:春游之前,老师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事故。(删去“不”)
10、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可以考虑语序是否不当或是否产生歧义。
例: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移到“事情”前)
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著名航天专家”修饰“梁启超”还是修饰“梁思礼”?)
11、句子中有谦辞和敬辞时,要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例:我们将光临贵馆参观。(“光临”指宾客来到)
12、句子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考虑是否搭配。
例:想起过去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500多个”不能修饰集体概念的名词“岁月”,改为“日子”)
13、句子有“关于”、“对于”、“对”,考虑是否混淆了三个词的用法。
规律:“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改用“对于”;“关于”,表示关涉,有提示性质。
例: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关于”应改为“对”
谈句子衔接的解题思路(网友来稿)谈句子衔接的解题思路(网友来稿)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oldwolf 2003-06-11
江西省万安中学 彭登联
句子的衔接,实际上是语言表达上连贯的要求。它要求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以贯之,脉络清晰,文气顺畅,准确而又完整。句子的衔接,能综合地检测出学生对语言运用中的各项能力。因此,它在各种考试中,特别是在高考中颇受命题者青睐,成为一个热点。
句子衔接题由两部分组成,即题干项和衔接项。不管何种类型的衔接题,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即分析理解题干项,把握题干项与衔接项之间的关系,这是解此类题的突破口。实际上,这题干项,就是衔接题的“语境”(即上下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凭其较好的“语感”(即对语言的一各特殊感知能力),也是可以轻松作答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技巧,解衔接题即如此:若思路对,则可以迎刃而解;若思路不对,则事倍而功半,甚至无功而返。下面笔者对近几年几道典型的衔接题加以分析点拔,以期抛砖引玉。
一. 看语境是否相符
对于写景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别,就不容易辨别选项的正误。
例1: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这个复句要表现的是秋冬寂静、冷落、凄清的情景。A项描绘的是火热灿烂的景象,D项描绘的是清新明丽的景色,都跟下句意境有矛盾。C项描绘的景色虽然跟下句一致,但角度不对,“矗立在江对岸”,表明是远望,那又怎能望到江对岸坟地石碑上的模糊字迹?显然是不合的。B项无论从描写的情境看,或者从描写的角度看,都与下句衔接得当,自然应选B。
二. 看结构是否相应
语句间的相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
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问题,后句便要求作出正确的回答。有的问句一连提出两个问题,便要同时兼顾两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如果答非所问或者一概否定、一概肯定,都会造成语句的不连贯。
例2: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A.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 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 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 只要认真想,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未必能用一句话同时回答两个问题,做到无懈可击。A、C、D三项都只回答“是”或“否”,显然顾此失彼。B项却不是直接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用假设句,从战略的高度强调这个问题的意义,跟上句联系得上。
有时,语序(或词序)也是要考虑的因素。语序间相照应,就是句子连贯的重要原则。语序相应,即指上下文在语言的顺序上互相制约,互相照应。只有顺序恰当,才可能避免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例3: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学好文科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
A. 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但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B. 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但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C. 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李莉的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D. 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题干项提到“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接下来应先后陈述“刘言”“李莉”的“长”,词序上应相照,故可排除B、D,而A项不但陈述其“长”,也陈述其“短”,不合题意。只有C项才是最符合也最连贯。
此外,句式结构、语气上的一致,也必须考虑。对多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叙述时,如果几个句子或分句的主语不同,就要注意保持结构上的一致。
例4: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秦朝军队分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 ,或驻京师,或戍守边疆;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估计当时全国军队的数量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A. 皇帝委派的大将直接统率中央常备军
B. 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率中央常备军
C. 中央常备军的统帅是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
D. 中央常务军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统率
题干项由三句组成:先提秦朝军队分两种,接着承前分别介绍,最后点明军队总数量。抓住“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这一句式,为保持前后句式的统一,可排除A、B,以便让“中央常备军”作陈述对象,另外“由……统率”,可排除C项。这样D项“中央常备军由……统率”与题干项的句式结构上一致,连贯紧密。
三. 看主语是否相同
复句中主语协调一致,是保持语句连贯的重要技巧。作为陈述对象的主语若一致,则语段的陈述话题、说明中心、议论角度也就相应一致了。
例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安干警及时赶到现场侦察,中午12时,
A.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同时起获。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同时起获。
C. 犯罪嫌疑人家里在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连贯。连贯贵在主语、话题的一致。从题干看,“公安干警”是主语,那么,后一分句的主语也是公安干警,A和C都更换了主语,应当排除。B项的前一分句主语是“公安干警”,而后一分句却成了“全部赃物和赃款”是主语,所以此项也不当。只有D项自始自终主语未变。
四. 看事理是否相承
句子衔接首先是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合乎思维规律,也即说要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常有: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慢、多寡等。
例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此题考查学生依据事理的逻辑顺序安排句子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角度较新。题目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内容承上文,说该厂领导的错误做法及后果。B、D项前两句“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事理先后倒置,应先说“传达”,后说“购置”。A项错在“以致”后的内容多是前文的原因形成的不好的结果,所以“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应放在“环保工作没人管”之后。此题答案应为C项。
五. 看语意是否相连
语意的连贯,是指上下文在语意上关系密切,相互呼应。针对这此特点,我们可以在把握句子整体意义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关键句,来解答衔接题,如话题的统一、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等。
例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诗般的著作《徐霞客游记》;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在光明的非洲》;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到文学王国来换换脑筋。
A.说起科学家,还应当想到它的一门嫡系——文学
B.卓越科学家,往往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C.文学作品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还有宝贵的科学价值
D.科学上的许多问题往往要借助想像力丰富的文学来解决,那些千古流芳的科学家,都著有具备文学性的不朽篇章。
本例衔接项位于开头,从表达的内容看,后三例均说科学家在文学方面也不俗。可见,横线上应填表达观点的句子,问题也即转化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稍一比较,B项是最符合的,与后面三个事例语意上最连贯。
例8: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本例正确选项为B。衔接项在末尾,为总结性语句,关键在于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从语意理解上,要抓住陈述的主要内容“梅”“逊雪”“白”,“雪”“输梅”“香”,它们分别陈述“梅”“雪”的缺点,故应选B,而A、C、D总结时语意都有所扩大或转移。
总之,正确解答语句连贯方面的试题,首先要审视内容,弄清楚语段说的是什么;其次要审视题干,弄清楚试题的要求;然后,从语境、语意、语脉、句式及结构等方面综合加以分析,试题就化难为易矣。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