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城镇化,不可盲目乱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配套设施滞后,城镇功能缺失。“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5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中,一些弊端也显现出来。城镇化速度要不要那么快?
(2)城镇化,农民何去何从?农民进城后的保障怎么解决?目前不少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集中出现了农业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仅失地,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工作自然也难找,而城镇规模发展有限,经济结构单一,城镇功能欠缺,以至于无法形成对劳动力有效的吸引,这些问题怎样解决?
(3)城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管理?保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难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是农民观念的城市化,尤其是地方行政部门管理的城市化,这一点我们应该怎样做?有什么好的措施?
姚林荣:
经济产业化应走在城镇化之前
陈伟鸿(央视主持人):我想问问姚林荣市长你所在的地区,现在的城镇化率是多少?
姚林荣:我们张家港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如今的城镇化率是63%。在城市化进程中,我感觉是苦中有甜,操作过程是苦,作为一个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非常难,但是如果得到老百姓认可、市民认可,比较甜。2011年张家港在全国列第三位人居城市。市民对于城市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全国25个城市中间位于第一,所以我感觉到特别欣慰,感觉到甜。
陈伟鸿:姚市长尝到了甜的滋味。您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姚林荣:现在应该说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地方城市化主要是随着劳动城镇化,所以就业是主要问题。他们两个都是有道理,十万人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最关键还是产业。一个地方必须把产业做上去,产业做的过程中间,交通各方面等城市配套都要跟上去,所以应该围绕产业。为什么我们讲经济,经济发展是中心,但是不是目的,经济发展就是搞产业。一个城市看它的人口结构,看它到底发展水平怎么样,主要是人口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高端人才还是低端人才主要是产业。
陈伟鸿:当身份有改变,农民变成市民的时候,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吗?能够接纳他们融入这个社会吗?
姚林荣:我觉得我们的农民也是一代一代在变化,或者一个一个阶段在变化,早期为什么农民素质很低?就是因为进城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够,只能从事一些普通的工作。如今就不一样了,素质在逐渐提高,走向也逐渐渗透到全国各地,我们自己办大学,我们有科技大学、普通大学,主要培养技工。其他一些城市,整个城市化,引进高端人才,我们希望从依靠劳动力逐步转型升级,更多依靠人才,和大专院校合作非常多。下一步引进科技人才,提升我们的产业。
陈伟鸿:产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发展道路上,您遇到过的困难有哪些?能不能挑一个提出来跟大家一块解析解析?
姚林荣:我感觉在整个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应该这样讲,过了几个重要阶段,从产业来谈,这一块问题是体制问题,因为我们最早全部是乡镇办或者县办,县市企业、乡镇企业,后来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出现了双轨制,这个事情没有办法,如果不改掉,不改制,企业就生存不下去,改制争议很大。这个层面上解决了所有体制问题,在2000年之前这段时间完成,之后主要进入民营化开放的发展时期,企业现在的发展,政府创造环境,提供条件,主要还是企业本身是主体,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这个企业家团队精神需要政府用心去营造。怎么样形成这样一种很好的氛围,这个过程是很难的。
何永慧:
解放农民生活方式投入新生产领域
何永慧:我是来自遥远的美食文化之都、创业之城的新疆昌吉市。在城镇化进程过程当中,新疆是61%。作为基层的执政者来讲,我们也走了很多曲折的道路,那么作为我们西北,我们西北人喜欢辣,我认为在城镇化发展当中是属于辣阶段。作为基层党委政府,思想准备工作做好,我们应对挑战。
陈伟鸿:应对挑战做什么方面的准备?
何永慧:城市扩张规划,医保、教育、城市就业。
陈伟鸿:这样一揽子工程,可能不能同时开展、上马,从这当中先挑选哪一项进行?
何永慧:城市公路设施辐射、配套。体现了人文,体现了生活为先导,生产跟随的特点。这是第一点。
陈伟鸿:何书记想法很好,考虑到百姓的需求,显然现实难题摆在面前,您觉得这些难题对您来说是一个难题吗?
何永慧:的确是难题,因为刚才讲的是先治坡,还是先治窝的问题,先治窝解决公共配套问题,先治坡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这两个问题本身不矛盾。
陈伟鸿:有没有人向您个人抱怨过这种不适应?
何永慧:过去有,随着这几年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城乡差距正在缩小,通过我们新疆党委实施了定居富民工程和富民安居工程,解决我们弱势群体问题,劳动力转移和整个全体致富的问题。
陈伟鸿:提供一些居所,让百姓能够安定下来,改变原来游牧的生活习惯。
何永慧:观念的改变和创新,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缘于生产水平、生活水平提升,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这是我们地方政府或者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点多面广,基础设施配套地区的使用问题。
陈伟鸿:那么多人要进城,那么多人从流动变成定居,建安居房绝对不是一栋、两栋的问题。
何永慧:从“十五”末到“十二五”,国家层面和自治区政府方面也在规划,整个需要搬迁的游牧民,按照5到10年合理安排、分布实施、稳步推进,对于国家项目和国家财政资金的转移和地方配套,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搬迁、富民工程,确实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的发展。
牧民定居以后,定得住,稳得下,富得起,解决了问题。定得住,对传统生活生产方式颠覆,由游牧生活到农区或者城区定下来,改变他的生产方式,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就是第三个问题,就是富得起的问题。这样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合理妥善、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牧民从遥远的山区搬到农区或者城区以后,他同时拥有两份生产资料,第一生产资料,原有的山区草房,第二份生产资料,他到城区或者农区来了以后,配置他和当地农民、城市、市民同等的生产资料。第三,帮助培训,集中教育,进行劳动力转移,既有固定的以前放牧的和游牧收入,同时又有一个新的打工收入,这样合理解决了刚才提到的问题。
陈伟鸿:什么样人扮演托牛所所长的角色?是政府吗?
何永慧:政府搭台,经济人唱戏,先富起来,制定固定资产,牛圈、羊圈、挤奶器、配送车,牛、羊、马通过托管方式,彻底从游牧民生活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新的生产领域,去打工赚钱,所以这种方式也解决了刚才讲的情况,因为农区没有可放牧的地方,所以这个托牛所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卢跃东:
城镇化应因地而异不要盲目照抄
卢跃东:我来自浙江嘉兴地区的桐乡市,我们的城镇化水平60%左右差不多。
陈伟鸿:你觉得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当中,会有什么难题等着呢?
卢跃东:首先考虑生计问题,怎么活下去,凭什么活下去,所以我觉得就业应该是民生之本,首先得考虑十万人应该到哪里,从事农业也好,还是从事工业,或者进入市场做生意也好,怎么创造条件,接纳他们,首先有活干,有钱赚,这是必要的考虑。
陈伟鸿:这么做有什么难题挑战?
卢跃东:会有挑战,原来一些规划需要改变,还有比如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政府来说毕竟产业有限,资金从哪里来,以后要建那么多人口就业城市,平时对于公共设施的维护等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陈伟鸿:怎么提升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卢跃东:中国每一个县城、每一个城镇特色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适应于哪个镇,我感觉到城镇化进程当中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而异,不要盲目照抄照搬。十多年以前,乌镇还是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古老的镇,十多年后的今天,乌镇在中国旅游业方面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乌镇的开发模式。原来这个镇一万左右人口,现在每年包括去年,我们乌镇接待的中外游客已经突破了600万人次,欧美国家三四十万人,业绩非常不俗。
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十多年前在讨论乌镇应该走哪条路子时,我们浙江许多地方,鼓励大量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许多乡镇都在办工业功能区、小的开发区,所以无论是乌镇干部群众也好,地方党委政府许多领导都感觉到乌镇也应发展工业化路子。当时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考虑到乌镇是一个古镇,有1300多年历史,乌镇处处能看到江南的景象,每个景象都有它的特点。在这个情况之下,审时度势,充分听取方方面面专家学者意见以后,当时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作出重要决策,不应该发展工业,而应该发展旅游,应该充分挖掘展示他的历史文化底蕴,果然短短的十年时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伟鸿:乌镇旅游胜地也有淡季、旺季之分,淡季来临,离开了土地,进城务工是不是感觉很慌张,土地没了,旅游淡季,生活又不行,城里生活怎么得到保证?
卢跃东:实际上,乌镇的情况跟主持人讲得不一样,其他地方旅游景点有很明显的季节性,而我们乌镇具有非常特殊的人文魅力,一年四季游客都不断,白天晚上、周一至周五到周日都是非常满,所以不存在淡季旺季之分。
陈伟鸿:据说卢书记有吸纳更多人更多有才人到乌镇工作的打算,那乌镇能承载了吗?
卢跃东:完全能承载。我们正在进行实质性的大项目,规模总量在两百亿元以上,我们要在原来基础上对乌镇进行转型升级,引进中国养生理念,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养生理念,中西融合,打造成一个中国的新型养生的目的地,所以两百亿的投资可以吸纳非常多的就业人员,所以欢迎喜欢乌镇的人以及愿意参与乌镇建设的就业者到乌镇。
(2)城镇化,农民何去何从?农民进城后的保障怎么解决?目前不少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集中出现了农业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仅失地,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工作自然也难找,而城镇规模发展有限,经济结构单一,城镇功能欠缺,以至于无法形成对劳动力有效的吸引,这些问题怎样解决?
(3)城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管理?保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难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是农民观念的城市化,尤其是地方行政部门管理的城市化,这一点我们应该怎样做?有什么好的措施?
姚林荣:
经济产业化应走在城镇化之前
陈伟鸿(央视主持人):我想问问姚林荣市长你所在的地区,现在的城镇化率是多少?
姚林荣:我们张家港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如今的城镇化率是63%。在城市化进程中,我感觉是苦中有甜,操作过程是苦,作为一个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非常难,但是如果得到老百姓认可、市民认可,比较甜。2011年张家港在全国列第三位人居城市。市民对于城市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全国25个城市中间位于第一,所以我感觉到特别欣慰,感觉到甜。
陈伟鸿:姚市长尝到了甜的滋味。您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姚林荣:现在应该说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地方城市化主要是随着劳动城镇化,所以就业是主要问题。他们两个都是有道理,十万人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最关键还是产业。一个地方必须把产业做上去,产业做的过程中间,交通各方面等城市配套都要跟上去,所以应该围绕产业。为什么我们讲经济,经济发展是中心,但是不是目的,经济发展就是搞产业。一个城市看它的人口结构,看它到底发展水平怎么样,主要是人口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高端人才还是低端人才主要是产业。
陈伟鸿:当身份有改变,农民变成市民的时候,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吗?能够接纳他们融入这个社会吗?
姚林荣:我觉得我们的农民也是一代一代在变化,或者一个一个阶段在变化,早期为什么农民素质很低?就是因为进城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够,只能从事一些普通的工作。如今就不一样了,素质在逐渐提高,走向也逐渐渗透到全国各地,我们自己办大学,我们有科技大学、普通大学,主要培养技工。其他一些城市,整个城市化,引进高端人才,我们希望从依靠劳动力逐步转型升级,更多依靠人才,和大专院校合作非常多。下一步引进科技人才,提升我们的产业。
陈伟鸿:产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发展道路上,您遇到过的困难有哪些?能不能挑一个提出来跟大家一块解析解析?
姚林荣:我感觉在整个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应该这样讲,过了几个重要阶段,从产业来谈,这一块问题是体制问题,因为我们最早全部是乡镇办或者县办,县市企业、乡镇企业,后来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出现了双轨制,这个事情没有办法,如果不改掉,不改制,企业就生存不下去,改制争议很大。这个层面上解决了所有体制问题,在2000年之前这段时间完成,之后主要进入民营化开放的发展时期,企业现在的发展,政府创造环境,提供条件,主要还是企业本身是主体,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这个企业家团队精神需要政府用心去营造。怎么样形成这样一种很好的氛围,这个过程是很难的。
何永慧:
解放农民生活方式投入新生产领域
何永慧:我是来自遥远的美食文化之都、创业之城的新疆昌吉市。在城镇化进程过程当中,新疆是61%。作为基层的执政者来讲,我们也走了很多曲折的道路,那么作为我们西北,我们西北人喜欢辣,我认为在城镇化发展当中是属于辣阶段。作为基层党委政府,思想准备工作做好,我们应对挑战。
陈伟鸿:应对挑战做什么方面的准备?
何永慧:城市扩张规划,医保、教育、城市就业。
陈伟鸿:这样一揽子工程,可能不能同时开展、上马,从这当中先挑选哪一项进行?
何永慧:城市公路设施辐射、配套。体现了人文,体现了生活为先导,生产跟随的特点。这是第一点。
陈伟鸿:何书记想法很好,考虑到百姓的需求,显然现实难题摆在面前,您觉得这些难题对您来说是一个难题吗?
何永慧:的确是难题,因为刚才讲的是先治坡,还是先治窝的问题,先治窝解决公共配套问题,先治坡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这两个问题本身不矛盾。
陈伟鸿:有没有人向您个人抱怨过这种不适应?
何永慧:过去有,随着这几年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城乡差距正在缩小,通过我们新疆党委实施了定居富民工程和富民安居工程,解决我们弱势群体问题,劳动力转移和整个全体致富的问题。
陈伟鸿:提供一些居所,让百姓能够安定下来,改变原来游牧的生活习惯。
何永慧:观念的改变和创新,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缘于生产水平、生活水平提升,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这是我们地方政府或者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点多面广,基础设施配套地区的使用问题。
陈伟鸿:那么多人要进城,那么多人从流动变成定居,建安居房绝对不是一栋、两栋的问题。
何永慧:从“十五”末到“十二五”,国家层面和自治区政府方面也在规划,整个需要搬迁的游牧民,按照5到10年合理安排、分布实施、稳步推进,对于国家项目和国家财政资金的转移和地方配套,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搬迁、富民工程,确实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的发展。
牧民定居以后,定得住,稳得下,富得起,解决了问题。定得住,对传统生活生产方式颠覆,由游牧生活到农区或者城区定下来,改变他的生产方式,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就是第三个问题,就是富得起的问题。这样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合理妥善、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牧民从遥远的山区搬到农区或者城区以后,他同时拥有两份生产资料,第一生产资料,原有的山区草房,第二份生产资料,他到城区或者农区来了以后,配置他和当地农民、城市、市民同等的生产资料。第三,帮助培训,集中教育,进行劳动力转移,既有固定的以前放牧的和游牧收入,同时又有一个新的打工收入,这样合理解决了刚才提到的问题。
陈伟鸿:什么样人扮演托牛所所长的角色?是政府吗?
何永慧:政府搭台,经济人唱戏,先富起来,制定固定资产,牛圈、羊圈、挤奶器、配送车,牛、羊、马通过托管方式,彻底从游牧民生活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新的生产领域,去打工赚钱,所以这种方式也解决了刚才讲的情况,因为农区没有可放牧的地方,所以这个托牛所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卢跃东:
城镇化应因地而异不要盲目照抄
卢跃东:我来自浙江嘉兴地区的桐乡市,我们的城镇化水平60%左右差不多。
陈伟鸿:你觉得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当中,会有什么难题等着呢?
卢跃东:首先考虑生计问题,怎么活下去,凭什么活下去,所以我觉得就业应该是民生之本,首先得考虑十万人应该到哪里,从事农业也好,还是从事工业,或者进入市场做生意也好,怎么创造条件,接纳他们,首先有活干,有钱赚,这是必要的考虑。
陈伟鸿:这么做有什么难题挑战?
卢跃东:会有挑战,原来一些规划需要改变,还有比如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政府来说毕竟产业有限,资金从哪里来,以后要建那么多人口就业城市,平时对于公共设施的维护等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陈伟鸿:怎么提升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卢跃东:中国每一个县城、每一个城镇特色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适应于哪个镇,我感觉到城镇化进程当中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而异,不要盲目照抄照搬。十多年以前,乌镇还是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古老的镇,十多年后的今天,乌镇在中国旅游业方面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乌镇的开发模式。原来这个镇一万左右人口,现在每年包括去年,我们乌镇接待的中外游客已经突破了600万人次,欧美国家三四十万人,业绩非常不俗。
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十多年前在讨论乌镇应该走哪条路子时,我们浙江许多地方,鼓励大量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许多乡镇都在办工业功能区、小的开发区,所以无论是乌镇干部群众也好,地方党委政府许多领导都感觉到乌镇也应发展工业化路子。当时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考虑到乌镇是一个古镇,有1300多年历史,乌镇处处能看到江南的景象,每个景象都有它的特点。在这个情况之下,审时度势,充分听取方方面面专家学者意见以后,当时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作出重要决策,不应该发展工业,而应该发展旅游,应该充分挖掘展示他的历史文化底蕴,果然短短的十年时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伟鸿:乌镇旅游胜地也有淡季、旺季之分,淡季来临,离开了土地,进城务工是不是感觉很慌张,土地没了,旅游淡季,生活又不行,城里生活怎么得到保证?
卢跃东:实际上,乌镇的情况跟主持人讲得不一样,其他地方旅游景点有很明显的季节性,而我们乌镇具有非常特殊的人文魅力,一年四季游客都不断,白天晚上、周一至周五到周日都是非常满,所以不存在淡季旺季之分。
陈伟鸿:据说卢书记有吸纳更多人更多有才人到乌镇工作的打算,那乌镇能承载了吗?
卢跃东:完全能承载。我们正在进行实质性的大项目,规模总量在两百亿元以上,我们要在原来基础上对乌镇进行转型升级,引进中国养生理念,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养生理念,中西融合,打造成一个中国的新型养生的目的地,所以两百亿的投资可以吸纳非常多的就业人员,所以欢迎喜欢乌镇的人以及愿意参与乌镇建设的就业者到乌镇。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原水土保持法,1991-2011,所衍生的部委规章-水利部第5号令,规定了开发建设项目凡征占扰动土地面积大于1公顷的,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小于1公顷的,须编报告表。...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