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内容摘要】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是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二是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概念 历史材料 历史思维
【正文】古人云“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教育尤其是讲授法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化,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有的,常规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各种问题,从而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象,反而不利于创造性发挥。“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都应该讲解透彻。
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天京变乱”这一史实时同学们比较熟悉。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尝试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链,效果就不同:(1)假设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什么样的政权?(2)假设没有“天京变乱”,洪秀全的“天国”理想会实现吗?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牵涉到“天京变乱”,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败因、教训等热情,在模拟假设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问题。如“太平天国变成了新的政权”,“太平天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太平天国割据南方与清对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国理想变成梦”,“洪秀全成为民选总统”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单独设问,学生兴趣很难提起。可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国土、人口、拥有的兵力、军事策略、外援的对比表,同时出示国民党的碉堡工事和红军的防御工事图片。就战争开始后,假设一方
是红军的指挥者李德,另一方是蒋介石,进行模拟指挥(主要是策略)并谈感想。这样一来,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探究的空间。于是有同学提出败因主要是中共的军事策略错误;也有认为主要是红军的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还有认为主要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消耗了我们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问题。于是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讲解使学生对“天京变乱”和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历史教学中,好的设问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何才能提出好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教材讲的很明确,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总结历史规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较分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通过比较分析,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2、都通过了侵略扩展获得大量资金,原料市场;3、都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3、垄断组织的促进作用。至此问题就已基本解决。但学生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如果稍加点拨,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国家统一,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的分析比较,将“史”与“论”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你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能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
【关键词】历史概念 历史材料 历史思维
【正文】古人云“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教育尤其是讲授法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化,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有的,常规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各种问题,从而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象,反而不利于创造性发挥。“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都应该讲解透彻。
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天京变乱”这一史实时同学们比较熟悉。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尝试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链,效果就不同:(1)假设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什么样的政权?(2)假设没有“天京变乱”,洪秀全的“天国”理想会实现吗?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牵涉到“天京变乱”,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败因、教训等热情,在模拟假设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问题。如“太平天国变成了新的政权”,“太平天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太平天国割据南方与清对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国理想变成梦”,“洪秀全成为民选总统”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单独设问,学生兴趣很难提起。可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国土、人口、拥有的兵力、军事策略、外援的对比表,同时出示国民党的碉堡工事和红军的防御工事图片。就战争开始后,假设一方
是红军的指挥者李德,另一方是蒋介石,进行模拟指挥(主要是策略)并谈感想。这样一来,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探究的空间。于是有同学提出败因主要是中共的军事策略错误;也有认为主要是红军的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还有认为主要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消耗了我们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问题。于是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讲解使学生对“天京变乱”和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历史教学中,好的设问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何才能提出好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教材讲的很明确,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总结历史规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较分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通过比较分析,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2、都通过了侵略扩展获得大量资金,原料市场;3、都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3、垄断组织的促进作用。至此问题就已基本解决。但学生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如果稍加点拨,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国家统一,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的分析比较,将“史”与“论”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你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能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