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400字

 我来答
心猿意马的马
高粉答主

2019-04-19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6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7万
展开全部

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途中闲暇无事,华罗庚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隔了一会儿,华罗庚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可是,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罗庚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

1980年华罗庚教授在苏州指导统筹法和优选法时写过以下对联: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扩展资料:

华罗庚精神

华罗庚精神的体现华老坚持不懈、注重积累、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精神是我们一生受用无穷的财富。

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是华罗庚1963年2月11日写在给青少年的《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序言里的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哲理,可以说是他自学成才及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之谈。

华罗庚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自学,从严以终。

华罗庚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没有自学的习惯,一出校门就完了,将来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自学。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

他说:“古往今来,许多有建树的人,并未受过完备的教育……只要下决心励志自学,就一定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

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说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华罗庚还写过几句勉励自己的话:“树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从严以终。”华罗庚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

1978年。冯克勤到北京医院看望他。发现已身背氧气瓶的他还躺在床上计算分圆单位,寻求新的恒等式。他一直坚持工作到1985年,因心肌梗死倒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

二是要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华罗庚说,真正懂得前人的成果或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要会逐字逐句地背诵。华罗庚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公式:薄――厚――薄。首先是“由薄到厚”。

比如学一本书,每个生字都查字典,每个不懂的句子都要进行分析,不懂的环节加上注释,慢慢地懂得多了。书也变得更“厚”了。

但这还不是懂的最后形式,最后还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咀嚼,反思,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的问题来。

这样。你又会觉得书变“薄”了。“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数学研究所中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他们中间滋长着自满情绪。对此,华罗庚语重心长地说:“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

所谓“加速度”就是要不断提高成果的质量。“学习科学知识有如筑塔。级级上升,每一级都筑在以下诸级之上。因之,一级不稳,就筑不上去。”

1979年之后,华罗庚提出。治学之道应该是“宽、专、漫”。就是基础要“宽”,然后对专业要“专”,并且还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当初他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举。

他认为,“漫”就是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就会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华罗庚非常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他舍得在基础知识上多花工夫。他说:“在学习时,别人花一小时。我就花两小时。而到工作时,别人花一小时解决的问题。我有时用更少的时间就解决了。”他把练基本功比喻为练拳。“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三是要独立思考,不怕困难。

华罗庚认为要理解真理。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地记住。他还认为:独立思考不是不要别人帮助,也不是不接受前人的成就。而是应该尽快接受前人的成就,这样才能真正地独立思考。

怎样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华罗庚认为:不要怕困难。也不要轻视容易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华罗庚认为,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那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好处,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迷你小王子mo
2011-02-18 · TA获得超过23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江苏省金坛县人,生于1910年11月12日。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富有传奇性,他的勤奋和他的遭遇,塑造了他的人格和他的事业,他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祖国的数学事业上,发表论文或专著近三百篇,为人类的数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巨大的贡献。华罗庚从小就对数学如痴如迷。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买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他。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青年时代,他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残废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他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他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华罗庚还是一位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一边教书,一边参加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内政治环境恶劣,他应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邀请,于1946年秋去了美国,被聘为教授,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数学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祖国的号召,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于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十年浩劫时期,华罗庚也未能幸免,成了“四人帮”一伙的专政对象。什么“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什么“里通外国”。虽然有毛主席和周总理保护,但“四人帮”暗地里横加干扰,造谣中伤,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捏造“罪状”,对华罗庚进行人身攻击。就是在那乌云遮日的日子里,华罗庚也始终没有放弃理论研究,没有放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科学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华罗庚不顾身体多病,忘我地工作着。就是在医院的病房里,他也不顾休息,日夜兼程地搞研究,写下了数万字的《数学方法和国民经济·前言·中论》征求意见稿。 1985年6月在日本访问讲学时,因心脏病发作,倒在了讲台上,走完了他那漫长、曲折、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在七十四年的岁月里,他从贫穷、偏僻的村镇走进了金碧辉煌的知识殿堂;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漂泊到海外,又冲破重重障碍从海外归来,为了寻找中国的富强之路,他作了无数次的探索。他毕生驰骋在“数学王国”里,也是最终在数学讲坛上走完了生命之路,实现了他的诺言:“我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的答案是: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华罗庚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爱国、爱科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没有刺的仙人球5378
推荐于2018-04-28 · TA获得超过34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万
展开全部
  楼上的,你那都快3000字了。。。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