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的现代教育观

 我来答
百度网友ef95d05
2017-08-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49
展开全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是一个以教师也就是教育者为中心的课堂,整堂课的授课流程都是老师在讲,对于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是非常少的。换句话说,课堂的氛围就是老师在灌输知识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在第八次新课改之后对于存在的这一问题进行了改革,要求教育应该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对于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营造一个民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所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比如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回答问题或者上语文课的时候表演课本剧。(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在课堂中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意义一直去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所问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启发性。(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在过去的真题中,有出现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启示是什么,其实就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过去的教学强调的就是一味的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新课改告诉我们,应该要更加注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会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在过去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只注重过程之后的结果,对于在这个过程呈现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忽略了的。所以例如我们现在课程设置也是有了一定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在上物理课和生物课这些理科类的课程时,并不只是给学生呈现最后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这个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时间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改中要求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也就是说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在学习中能够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达到精神的共鸣。例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后,为了更好地体验朱自清对于父爱的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实际生活,通过去想一些自己父亲和自己的一些事情之后,对于父爱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和清晰的体会,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狒狒19950122
2018-03-31 · TA获得超过2.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3万
展开全部

1,由于人们看教育的立场、角度、方法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不论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意识是怎样的不同,都不影响教育的客观本质。以前有人通过一些理想化的教育观来阐述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有这样的说法:"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动,都是教育。"这段话描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显然是一种教育观,但该提法把一些不属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列入了教育范畴。实际上人们自己观察、研究事物也能增进知识。如达尔文研究、创立进化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可能有人教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即不存在进化论知识的教育者,其活动也就不属于教育活动,但该活动确实增进了人们的进化论知识。而且人类所有创新的、第一手知识一般都不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教育传播的是已有的知识,使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者已经掌握的知识。

2,还有一种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寄予美好希望的教育观:"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现实里的教育活动并不都是那么理想。就以台独势力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活动来说,反台独力量与台独势力双方就会对这种活动是否"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的看法形成分歧。人们若是误把它作为教育定义,就有可能造成持不同观点、立场的人对同一种活动是不是教育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断。为便于人们探讨各种教育问题,就需要对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有个明确、统一、恰当的定义,使其成为研究所有教育问题的共同基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