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能够放飞孔明灯,让它能够在天上自由的飞行,我想这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所以古时候的人们,会将孔明灯比作天灯和许愿灯,主要用来祈福;或者寄托自己,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孔明灯之所以能够飞起来,和它自身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还与,孔明灯中一直燃烧的火焰有关。具体来讲,因为下面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孔明灯,能够顺利的腾空。
一、孔明灯自身的结构孔明灯看着体积很大,但实际上质量却非常的轻巧,大部分时候,都是用薄薄的纸,糊在了孔明灯的外层,使得孔明灯的内部有着足够的空间。
而且轻巧的质量,以及巨大的外形,为孔明灯的腾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是孔明灯,能够升空一个重要的原因。
即便是在没有火焰的情况下,只要将孔明灯,置于风口处,也很容易就让它飞起来。或者是随着风力,而四处飘荡。
二、内置火焰加热空气在孔明灯的内部,有一个一直燃烧的火焰,通过火焰的作用,使得孔明灯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在这样的情况下,热空气就会向上升,而冷空气则会下沉。
而孔明灯半封闭的灯罩,就能够很好地将这些热量聚集起来;为整个孔明灯,产生一定的浮力,使得孔明灯,能够顺利地飘起来。
但这种浮力,却会因为内部火焰的燃料耗尽,而出现浮力不足以支撑重力的情况。这样情况下,孔明灯也就会慢慢地降落下来,又落回到地面上。
尽管孔明灯看着很漂亮,但却十分的危险。因为内置的火焰,在风力的作用下,很可能引起火灾,从而酿成大的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够燃放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 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但等到上升到一定高度,外部空气稀薄,密度比灯罩内的热空气密度还要小时,孔明灯就无法继续上升,会在一定高度的空中维持一段时间的悬停,直到灯罩内的燃烧强度降低,不足以把灯罩内的热空气加热到足够稀薄,孔明灯就会下降,如果落到地面时,灯罩内固定的燃烧物还没有熄灭,就很有可能烧坏灯罩进而引发火灾。
所以,孔明灯最好不要在市区放飞。
热胀冷缩原理。点燃松脂后,灯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位于灯内底部的冷空气因热空气膨胀被挤出到灯外,灯内空气质量减少,灯的总重力,也即灯和灯内空气的重力之和就会减小。灯内温度越高,空气膨胀得就越厉害,被挤出到灯外的冷空气就越多,总重力也就越小。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所排开的空气重力之和。孔明灯能排开多少空气,它就受到了多大的浮力。孔明灯体积越大,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当物体与空气同体积,而重量(密度)比空气小时就可飞起,此与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将球内之空气加热,球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