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云南省保山市人,他是一位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的老党员,1951年5月参加工作 次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走进大亮山,开始了植树造林的漫漫征程。
最近一个响亮的名字再次响彻大江南北,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
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就是被人民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的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
扩展资料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母亲爱吃糖果,杨善洲便经常买来自己带回去或托人捎给母亲。1990年母亲去世前,杨善洲回家过年时发现母亲走路摇摇晃晃,于是叫了医生,并亲自在母亲的屋内搭了一张临时小床,整夜守在母亲身边,陪母亲说话,给母亲端药递水,直到9天后,母亲离开人世。
杨善洲的生活状况:
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
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毛巾已经破乱不堪了。
杨善洲就是社会中默默种树的人。
云南省保山市人,他是一位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的老党员,1951年5月参加工作 次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走进大亮山,开始了植树造林的漫漫征程。
人物生平:
1927年1月,杨善洲出生在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
1934年至1949年,在家务农。
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
1951年,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
1951年5月,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先后在施甸县和保山地区任领导职务。
1951年10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
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
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
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
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
1958年至1963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
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
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党委书记、团长。
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地委副书记。
1977年至1988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
1988年6月,退休。
1988年6月至2008年11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创建林场。
2009年4月,将林场无偿交给国家经营管理。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善洲

杨善洲,云南省保山市人,他是一位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的老党员,1951年5月参加工作次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走进大亮山,开始了植树造林的漫漫征程。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
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扩展资料:
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用这个“三岔九垄”。他还种了“坡地改梯田”、“改条田”、改籼稻为粳稻等各种试验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毋庸回避,杨善洲也不是事事都看得准。他也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落后于农村改革的实践。但当他一旦了解到群众的意愿,便会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善洲
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