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016-12-0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在时代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对社会成员合作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方面的要求日趋严格。因而,新课标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重要概念之一。近些年来,各地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行许多探索,可谓声势浩大,成果纷呈,但也有不少“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现象发生。笔者认为,在建构自主学习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变革学生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必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集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相互间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所有成员进行有效沟通,能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共同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索,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在知识共享的时候,集体合作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合作机制的形成,更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防、人民生活及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具体就教育而言,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信息,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三是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过去新科技发明往往是一两个人研究的结果,现在的科学研究决非一两个人能完成,而是由几十人合作发展到几百、上千人共同研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2、开放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在合作讨论中,学生能充分自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让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具有选择性、学习目标的开放具有灵活性、学习过程的开放具有动态性、学习时空的开放具有广阔性。
3、创造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实现自我。教师为学生的探索创新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并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满足于常规的解题方法,乐于并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以达创造思维不断发展的功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各地便掀起了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热潮。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优化小组成员结构
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成员的性别结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搭配合理、结构优化,便能发挥较大的合作学习效果。因此,把全班学生合理搭配,在合作研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以优生带差生,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按学生能力的优势合理搭配,有的口头表达强,有的观察分析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把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既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按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合理搭配,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有助于同学们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总之,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可能考虑小组成员的各种情况,达到结构优化,就能使合作学习产生更大的效能。
2、优选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该是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完成这一学习内容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如果通过其他简便的学习方式也能达到同样或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没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繁琐的,或希望得到延伸拓展的学习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以此来保证学生合作的必要性,提升学生的合作兴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
3、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合作学习,逐步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乐于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过去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会听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须要有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才能发挥合作的效应,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①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③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再剪开各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就必须两人以上合作才能操作,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4、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好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喜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如教学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以基本口算题2/5+0.5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分小组计算,看谁根据原来所学的知识能计算?学生面临新的问题,跃跃欲试,情绪一下被激发起来了,然后鼓励学生去探求怎样计算。一些学生把2/5化成0.4,再加上0.5,另一些学生把0.5化成1/2,再加上2/5。教师适时让学生相互评议,展开热烈的争议,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较简便;有的说化成分数计算具有普遍性,教师见同学们都只说各自方法的优点,而没有看到别人解法的优点,又鼓励学生举例,并将举出的例题在小组同学练习,学生边练边议,双方意见逐步统一。学生自己归纳出了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师要趁机赞扬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展开争论,既强化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主动愉快地去探讨它,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赏心乐事。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发他们的疑问,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如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料,在方法上给予指导等),并在学生需要时承担一份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精神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变革学生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必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集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相互间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所有成员进行有效沟通,能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共同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索,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在知识共享的时候,集体合作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合作机制的形成,更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防、人民生活及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具体就教育而言,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信息,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三是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过去新科技发明往往是一两个人研究的结果,现在的科学研究决非一两个人能完成,而是由几十人合作发展到几百、上千人共同研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2、开放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在合作讨论中,学生能充分自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让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具有选择性、学习目标的开放具有灵活性、学习过程的开放具有动态性、学习时空的开放具有广阔性。
3、创造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实现自我。教师为学生的探索创新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并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满足于常规的解题方法,乐于并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以达创造思维不断发展的功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各地便掀起了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热潮。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优化小组成员结构
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成员的性别结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搭配合理、结构优化,便能发挥较大的合作学习效果。因此,把全班学生合理搭配,在合作研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以优生带差生,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按学生能力的优势合理搭配,有的口头表达强,有的观察分析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把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既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按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合理搭配,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有助于同学们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总之,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可能考虑小组成员的各种情况,达到结构优化,就能使合作学习产生更大的效能。
2、优选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该是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完成这一学习内容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如果通过其他简便的学习方式也能达到同样或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没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繁琐的,或希望得到延伸拓展的学习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以此来保证学生合作的必要性,提升学生的合作兴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
3、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合作学习,逐步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乐于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过去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会听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须要有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才能发挥合作的效应,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①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③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再剪开各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就必须两人以上合作才能操作,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4、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好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喜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如教学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以基本口算题2/5+0.5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分小组计算,看谁根据原来所学的知识能计算?学生面临新的问题,跃跃欲试,情绪一下被激发起来了,然后鼓励学生去探求怎样计算。一些学生把2/5化成0.4,再加上0.5,另一些学生把0.5化成1/2,再加上2/5。教师适时让学生相互评议,展开热烈的争议,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较简便;有的说化成分数计算具有普遍性,教师见同学们都只说各自方法的优点,而没有看到别人解法的优点,又鼓励学生举例,并将举出的例题在小组同学练习,学生边练边议,双方意见逐步统一。学生自己归纳出了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师要趁机赞扬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展开争论,既强化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主动愉快地去探讨它,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赏心乐事。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发他们的疑问,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如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料,在方法上给予指导等),并在学生需要时承担一份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精神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