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冲突该怎么办的作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
1、问题的提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之间主要产生了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探讨和确立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协调机制的思路与方法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①房地产业虽然得到了加速发展但其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未能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进行有效的协调,房地产业的开发未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②城市规划未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房地产业的开发。具体表现在:由于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由以前单一的、封闭的来源(政府)发展成多元化的混合构成,一些投资主体和城市建设集团对于经营房地产所带来的高额利润的追求导致对土地利用性质和强度的过分要求,从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③城市规划未能及时地对房地产开发的反馈作用作出反应。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开发也会影响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如房地产的开发对住房制度、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新形势的出现,城市规划未能及时地做出调整,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现实的需要。
总之,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促使城市面貌迅速发生了新的变化,正是这个产业把规划的一幅幅蓝图物化为一块块城市实体,这里既包含着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控制、引导作用,也反映出房地产开发对推动实施城市规划的积极效应。正因为这样,学术界对于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关系的研究逐渐提上日程,但还缺乏深入的剖析。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开拓视野。
2、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分析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且通过各种方式、机制和强度互相作用,两者的协调机制是在互动作用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即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与控制机制、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只有在详细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方式与机理,才能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为优化房地产开发提供依据。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对地价的影响、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制定三方面。
2.1、城市规划对地价的作用机制
城市的性质、职能与规模、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用地功能布局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从总体层面上决定了城市地价的高低。而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决策决定的。通过规划确定各个地块的市场价格可以使城市用地向最有效利用方向发展,以获取最佳土地使用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房地产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2.1.1、城市的性质、职能与规模对地价的影响。城市性质要求其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与之相适应,这就带来了不同性质、职能与规模的城市,其土地的供求关系、对容积率的要求、对土地的利用强度也不同。如一个城市定位于某一区域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则决定了其用地构成中商业及其它第三产业用地比例较高,而商业用地级差收益最大,地价最高。同时,城市规模越大,级差地价也越大。由此可见,城市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城市用地规模和主导职能,因而影响到城市的地价水平,从而引导房地产开发的强度、方向与规模。广州作为华南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决定了广州用地构成中商业及其它第三产业用地比例较高,而商业用地级差收益最大,地价最高,同时,广州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规模较大,人口拥挤,人均用地指标较低,供求矛盾突出,尤其在中心大组团的老城区内,商业发达,交通用地紧张,建筑密度较大,城市地价水平居高不下,因此广州的总体地价水平与全国同等规模的城市相比名列前茅。
2.1.2、城市的用地结构对地价的影响。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也决定了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地价水平。住宅用地要求有较好的人居环境和方便的交通条件,对区位要求较大;而工业用地主要考虑交通是否方便,地块是否够大、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是否完善等等,对区位要求最低。因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级差地租不同,级差地价也不同,导致商业用地地价最高,住宅次之,工业最低。也就是说,城市的地价水平与级差地价关系密切,表现在用地结构上,则呈现出地价与商务和商住用地的比例成正相关关系,与工业用地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如广州天河区规划为广州新的CBD,由于新区开发,追加投资较大,级差地价所占比重不断升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价一直上扬;而老CBD由于历史的投资沉积较高,级差地价所占比重最高,而且中心区土地的极度稀缺,垄断地租最高,故其地价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
2.1.3、土地使用性质控制对地价的影响。由于土地开发用途具有兼容性,对于具体一个地块,土地的微观利用结构必然会影响该地块的地价水平。同一块土地可能因为设定不同的用途和容积率而导致地价的巨大差异。城市规划中的建设发展用地使用控制规划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工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通过这些对土地使用性质的控制来实现对地价的影响。
2.1.4、配套设施控制对地价的影响。配套设施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配套设施控制即是对居住、商业、工业、仓储等用地上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配套设施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地价水平的高低。城市规划通过对配套设施的控制来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使城市发展的未来溢价增加,从而使城市总体地价水平提高。
2.2、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管理的作用机制
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表现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上。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强调城市土地的经济评价。在对城市土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的调整和大型工程设施的配置,使城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城市基准地价体系。在城市分区规划方面,根据城市土地的区位差异,决定城市土地的分期供给水平。并对城市的居住、工业、仓储等用地进行充分预测,合理安排城市土地的分期供给量,指导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城市详细规划方面,根据现阶段各土地开发区中土地开发商们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希望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心理,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既在土地的利用方式、开发强度及土地利用的有关要求等方面严格把关,从规划上堵开发商们可钻的各种空子,又允许开发商们在遵循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地块的重新组合与设计,使详细规划工作既能满足城市土地出让与转让的合同管理要求,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开发商们的合理要求,促进城市土地出让与转让的健康发展。
2.3、基于利益分析基础上的控制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对各自利益的寻求较之以往更为强烈。一方面,政府要促进城市的发展来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要改善城市面貌来美化市民的生活环境,有些时候不得不借助于私人集团—房地产公司的财力。为了得到这些公司的投资,政府就必须满足这些公司的要求,作出让步,提供优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要保证市民的利益,要考虑公共利益,要通过城市规划的控制机制影响各阶层对利益的寻求。Peter Hall认为城市规划有两种控制手段:一是控制公共投资(尤其是道路、铁路、机场、学校、医院、公有住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的权利,另一个是鼓励或限制私人投资对物质环境开发的权利。由于城市规划寻求的是公共利益,控制机制的产生也应基于这一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容量的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集聚量作出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一般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和空地率等。最关键的是容积率,它起着城市规划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桥梁连接作用,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开发商的利润水平。从市场这个角度来看,开发商必定会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来争取提高地块的容积率,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但若从城市政府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又希望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容积率的控制需要一个上下限的范围以保证能有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满意度。人口密度是由容积率和住房户型所决定的,容积率高、平均户型小,则单位用地面积上的人口较多,即人口密度大;绿地率和空地率表示出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建设用地里所占的比例,这两项指标是根据人口的数量按规划标准决定的。
3、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分析
3.1、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房地产开发用地发展类型显示出商品房开发改变了城市部分用地的用途,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建成区内的空间重构,另一方面是建成区的扩展。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前提下,不同类型商品房的空间分布改变城市用地的分布特征,促使形成新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原来位于中心区的普通住宅用地,转变为商务和高级住宅用地,原来位于建成区内和边缘的工厂转变为住宅用地,郊区的农业用地被征用,邻近城区的转变为居住用地,离城区较远的转变为工业用地。直接原因是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由工业生产中心向第三产业中心发展,对商业用地的需求量增加,而商业用地的区位要求较高,要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原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部分转为商业用地,从而可能引起连锁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居住状况的要求更强烈,也扩大了居住用地的需求。根本原因是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使城市土地的固有价值得到体现,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地租理论得以验证,支付得起最高地租的零售业占据城市的最好区位,居住其次,工业最低,工业甚至可能支付不了城市土地的地租,不得不向远郊或其他地方迁移。
3.2、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来带动或影响城市中许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强或改变城市的性质,由此带来城市规划的改变。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总起来说,有以下三点:①基础先导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产业关联作用。房地产开发通过后向、侧向和前向关联效应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后向联系是指带动向房地产建筑提供各种原材料的产业。侧向关联是指带动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建筑业和城镇的公用公共事业的发展。这两个产业均与房地产的开发呈直接的比例带动相关效应。房地产开发的前向关联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工业与城市第三产业中的许多服务性行业提供场地、空间和建筑物。如商业、旅馆、饭店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以及其他知识服务产业,它们要更好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开发的产品供给。③体制转型作用。房地产开发是与财产制度相关度最大的一种经济活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因为,土地与房产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极为重要而基本的社会财产。改革土地和住房的计划分配和福利分配的制度,必然涉及到价格体系、市场体制以及福利制度和工资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3.3、房地产开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是使城市用地结构实现合理的关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城市用地结构极不合理。表现在:城市中工业、仓储等生产性用地比重过大,而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又严重不足。在用地功能配置方面,出现优地劣用,土地粗放开发经营,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如广州旧城区内建有工厂的地方有几十处,绝大部分位于“黄金地段”,但单位面积年利润仅为30.3元/m2,远不及旧城区非“黄金地段”商服业用地利润1,500元/m2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房地产开发也适应这一变化,满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集中合并、挖潜更新、综合开发等多种途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产出效益,逐步压缩工业、仓储等生产性用地所占比重,提高道路交通用地、公共绿地所占的比重,使我国城市用地结构趋于合理。
3.4、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表现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变和创造上。房地产开发以创造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为目标,将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及设计控制技术引入建筑设计与居住区设计中。在房地产开发中不仅考虑到区段开发的局部问题,而且从地区和城市整体环境结构中寻找依据,更多地注重了对开发活动进行原则性引导,而不是具体的细节塑造。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②城市空间特征的创造。标志和特征无论对于城市或社区都是必要的。房地产开发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同时也使居民具有领域感、场所感和安全感。③土地的综合使用。④房地产开发空间设计带来的形式美。总之,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平面空间特征上,而且还体现在立体空间特征上,对城市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工作内容。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对城市土地的利用,房地产开发的目标在于创造宜人的或具有特定景观及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
3.5、房地产开发是实施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
3.5.1、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市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房地产开发这一手段来使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经济规律起作用,从而调节和促进城市的用地结构、布局形态、功能分区趋于合理。城市土地经过综合开发后,利用房地产价格这一强有力的经济杠杆对用地单位实行有偿使用,使土地体现其真正的内在价值,可以促进城市各种功能用地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更加合理,使其获得最佳的利用区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如能因势利导,使产业分布、房地产价值和城市合理布局取得较好的动态平衡,无疑将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
3.5.2、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市的更新与拓展。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两大任务,对促进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布局形态,两者是同样重要且各有独特的作用。通过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老城区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进行更新和完善,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步骤。通过房地产开发手段,使原有城区获得一定程度的复兴,为其增加和输入新的活力,可以促进城市有机整体协调发展。开辟新区是对城市的一种拓展,通过新区建设在选址、功能上的调整完善作用,适应了规划对用地布局的要求,为原有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新区开发为主的城市扩展过程中,房地产开发手段的引入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在城市规划指导下,通过房地产开发,既可提供城市建设资金,又可使对新区开发的土地性质、规模、位置的择定符合城市规划的意图和要求,克服以往完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而存在的一些弊端,达到既满足开发的要求,又保证规划的实施与落实。
3.5.3、房地产综合开发是实施城市规划的最佳方式。房地产综合开发是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开发,较好地解决了规划与实施之矛盾,从根本上克服了分散建设的局限性,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保证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在房地产综合开发中,从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到三通一平,以至各类房屋的建造、竣工和验收交付使用,直至开发区的整体配套管理,可以说各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地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综合工程。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过去那种单由国家财政出资的建设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走房地产综合开发之路,拓宽资金渠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行房地产综合开发,一方面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回收资金后,又可将资金循环、滚动地用于城市建设。从而打破了城市建设原有的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城市建设投入产出的新机制,使城市建设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房地产发展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问题。如何利用城市规划来协调房地产的发展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这一思维模式的产生根源于对房地产开发中问题的深切关注。对房地产开发中问题的反思必然要把视角指向对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的研究。协调机制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具有引导与管理的作用,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地价的影响、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制定三方面来实现其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具有反馈作用,房地产开发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三方面来实现其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
1、问题的提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之间主要产生了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探讨和确立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协调机制的思路与方法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①房地产业虽然得到了加速发展但其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未能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进行有效的协调,房地产业的开发未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②城市规划未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房地产业的开发。具体表现在:由于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由以前单一的、封闭的来源(政府)发展成多元化的混合构成,一些投资主体和城市建设集团对于经营房地产所带来的高额利润的追求导致对土地利用性质和强度的过分要求,从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③城市规划未能及时地对房地产开发的反馈作用作出反应。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开发也会影响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如房地产的开发对住房制度、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新形势的出现,城市规划未能及时地做出调整,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现实的需要。
总之,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促使城市面貌迅速发生了新的变化,正是这个产业把规划的一幅幅蓝图物化为一块块城市实体,这里既包含着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控制、引导作用,也反映出房地产开发对推动实施城市规划的积极效应。正因为这样,学术界对于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关系的研究逐渐提上日程,但还缺乏深入的剖析。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开拓视野。
2、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分析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且通过各种方式、机制和强度互相作用,两者的协调机制是在互动作用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即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与控制机制、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只有在详细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方式与机理,才能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为优化房地产开发提供依据。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对地价的影响、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制定三方面。
2.1、城市规划对地价的作用机制
城市的性质、职能与规模、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用地功能布局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从总体层面上决定了城市地价的高低。而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决策决定的。通过规划确定各个地块的市场价格可以使城市用地向最有效利用方向发展,以获取最佳土地使用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房地产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2.1.1、城市的性质、职能与规模对地价的影响。城市性质要求其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与之相适应,这就带来了不同性质、职能与规模的城市,其土地的供求关系、对容积率的要求、对土地的利用强度也不同。如一个城市定位于某一区域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则决定了其用地构成中商业及其它第三产业用地比例较高,而商业用地级差收益最大,地价最高。同时,城市规模越大,级差地价也越大。由此可见,城市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城市用地规模和主导职能,因而影响到城市的地价水平,从而引导房地产开发的强度、方向与规模。广州作为华南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决定了广州用地构成中商业及其它第三产业用地比例较高,而商业用地级差收益最大,地价最高,同时,广州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规模较大,人口拥挤,人均用地指标较低,供求矛盾突出,尤其在中心大组团的老城区内,商业发达,交通用地紧张,建筑密度较大,城市地价水平居高不下,因此广州的总体地价水平与全国同等规模的城市相比名列前茅。
2.1.2、城市的用地结构对地价的影响。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也决定了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地价水平。住宅用地要求有较好的人居环境和方便的交通条件,对区位要求较大;而工业用地主要考虑交通是否方便,地块是否够大、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是否完善等等,对区位要求最低。因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级差地租不同,级差地价也不同,导致商业用地地价最高,住宅次之,工业最低。也就是说,城市的地价水平与级差地价关系密切,表现在用地结构上,则呈现出地价与商务和商住用地的比例成正相关关系,与工业用地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如广州天河区规划为广州新的CBD,由于新区开发,追加投资较大,级差地价所占比重不断升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价一直上扬;而老CBD由于历史的投资沉积较高,级差地价所占比重最高,而且中心区土地的极度稀缺,垄断地租最高,故其地价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
2.1.3、土地使用性质控制对地价的影响。由于土地开发用途具有兼容性,对于具体一个地块,土地的微观利用结构必然会影响该地块的地价水平。同一块土地可能因为设定不同的用途和容积率而导致地价的巨大差异。城市规划中的建设发展用地使用控制规划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工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通过这些对土地使用性质的控制来实现对地价的影响。
2.1.4、配套设施控制对地价的影响。配套设施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配套设施控制即是对居住、商业、工业、仓储等用地上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配套设施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地价水平的高低。城市规划通过对配套设施的控制来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使城市发展的未来溢价增加,从而使城市总体地价水平提高。
2.2、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管理的作用机制
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表现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上。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强调城市土地的经济评价。在对城市土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的调整和大型工程设施的配置,使城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城市基准地价体系。在城市分区规划方面,根据城市土地的区位差异,决定城市土地的分期供给水平。并对城市的居住、工业、仓储等用地进行充分预测,合理安排城市土地的分期供给量,指导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城市详细规划方面,根据现阶段各土地开发区中土地开发商们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希望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心理,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既在土地的利用方式、开发强度及土地利用的有关要求等方面严格把关,从规划上堵开发商们可钻的各种空子,又允许开发商们在遵循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地块的重新组合与设计,使详细规划工作既能满足城市土地出让与转让的合同管理要求,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开发商们的合理要求,促进城市土地出让与转让的健康发展。
2.3、基于利益分析基础上的控制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对各自利益的寻求较之以往更为强烈。一方面,政府要促进城市的发展来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要改善城市面貌来美化市民的生活环境,有些时候不得不借助于私人集团—房地产公司的财力。为了得到这些公司的投资,政府就必须满足这些公司的要求,作出让步,提供优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要保证市民的利益,要考虑公共利益,要通过城市规划的控制机制影响各阶层对利益的寻求。Peter Hall认为城市规划有两种控制手段:一是控制公共投资(尤其是道路、铁路、机场、学校、医院、公有住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的权利,另一个是鼓励或限制私人投资对物质环境开发的权利。由于城市规划寻求的是公共利益,控制机制的产生也应基于这一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容量的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集聚量作出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一般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和空地率等。最关键的是容积率,它起着城市规划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桥梁连接作用,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开发商的利润水平。从市场这个角度来看,开发商必定会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来争取提高地块的容积率,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但若从城市政府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又希望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容积率的控制需要一个上下限的范围以保证能有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满意度。人口密度是由容积率和住房户型所决定的,容积率高、平均户型小,则单位用地面积上的人口较多,即人口密度大;绿地率和空地率表示出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建设用地里所占的比例,这两项指标是根据人口的数量按规划标准决定的。
3、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分析
3.1、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房地产开发用地发展类型显示出商品房开发改变了城市部分用地的用途,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建成区内的空间重构,另一方面是建成区的扩展。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前提下,不同类型商品房的空间分布改变城市用地的分布特征,促使形成新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原来位于中心区的普通住宅用地,转变为商务和高级住宅用地,原来位于建成区内和边缘的工厂转变为住宅用地,郊区的农业用地被征用,邻近城区的转变为居住用地,离城区较远的转变为工业用地。直接原因是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由工业生产中心向第三产业中心发展,对商业用地的需求量增加,而商业用地的区位要求较高,要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原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部分转为商业用地,从而可能引起连锁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居住状况的要求更强烈,也扩大了居住用地的需求。根本原因是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使城市土地的固有价值得到体现,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地租理论得以验证,支付得起最高地租的零售业占据城市的最好区位,居住其次,工业最低,工业甚至可能支付不了城市土地的地租,不得不向远郊或其他地方迁移。
3.2、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来带动或影响城市中许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强或改变城市的性质,由此带来城市规划的改变。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总起来说,有以下三点:①基础先导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产业关联作用。房地产开发通过后向、侧向和前向关联效应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后向联系是指带动向房地产建筑提供各种原材料的产业。侧向关联是指带动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建筑业和城镇的公用公共事业的发展。这两个产业均与房地产的开发呈直接的比例带动相关效应。房地产开发的前向关联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工业与城市第三产业中的许多服务性行业提供场地、空间和建筑物。如商业、旅馆、饭店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以及其他知识服务产业,它们要更好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开发的产品供给。③体制转型作用。房地产开发是与财产制度相关度最大的一种经济活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因为,土地与房产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极为重要而基本的社会财产。改革土地和住房的计划分配和福利分配的制度,必然涉及到价格体系、市场体制以及福利制度和工资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3.3、房地产开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是使城市用地结构实现合理的关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城市用地结构极不合理。表现在:城市中工业、仓储等生产性用地比重过大,而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又严重不足。在用地功能配置方面,出现优地劣用,土地粗放开发经营,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如广州旧城区内建有工厂的地方有几十处,绝大部分位于“黄金地段”,但单位面积年利润仅为30.3元/m2,远不及旧城区非“黄金地段”商服业用地利润1,500元/m2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房地产开发也适应这一变化,满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集中合并、挖潜更新、综合开发等多种途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产出效益,逐步压缩工业、仓储等生产性用地所占比重,提高道路交通用地、公共绿地所占的比重,使我国城市用地结构趋于合理。
3.4、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表现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变和创造上。房地产开发以创造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为目标,将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及设计控制技术引入建筑设计与居住区设计中。在房地产开发中不仅考虑到区段开发的局部问题,而且从地区和城市整体环境结构中寻找依据,更多地注重了对开发活动进行原则性引导,而不是具体的细节塑造。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②城市空间特征的创造。标志和特征无论对于城市或社区都是必要的。房地产开发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同时也使居民具有领域感、场所感和安全感。③土地的综合使用。④房地产开发空间设计带来的形式美。总之,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平面空间特征上,而且还体现在立体空间特征上,对城市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工作内容。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对城市土地的利用,房地产开发的目标在于创造宜人的或具有特定景观及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
3.5、房地产开发是实施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
3.5.1、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市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房地产开发这一手段来使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经济规律起作用,从而调节和促进城市的用地结构、布局形态、功能分区趋于合理。城市土地经过综合开发后,利用房地产价格这一强有力的经济杠杆对用地单位实行有偿使用,使土地体现其真正的内在价值,可以促进城市各种功能用地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更加合理,使其获得最佳的利用区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如能因势利导,使产业分布、房地产价值和城市合理布局取得较好的动态平衡,无疑将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
3.5.2、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市的更新与拓展。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两大任务,对促进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布局形态,两者是同样重要且各有独特的作用。通过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老城区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进行更新和完善,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步骤。通过房地产开发手段,使原有城区获得一定程度的复兴,为其增加和输入新的活力,可以促进城市有机整体协调发展。开辟新区是对城市的一种拓展,通过新区建设在选址、功能上的调整完善作用,适应了规划对用地布局的要求,为原有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新区开发为主的城市扩展过程中,房地产开发手段的引入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在城市规划指导下,通过房地产开发,既可提供城市建设资金,又可使对新区开发的土地性质、规模、位置的择定符合城市规划的意图和要求,克服以往完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而存在的一些弊端,达到既满足开发的要求,又保证规划的实施与落实。
3.5.3、房地产综合开发是实施城市规划的最佳方式。房地产综合开发是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开发,较好地解决了规划与实施之矛盾,从根本上克服了分散建设的局限性,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保证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在房地产综合开发中,从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到三通一平,以至各类房屋的建造、竣工和验收交付使用,直至开发区的整体配套管理,可以说各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地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综合工程。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过去那种单由国家财政出资的建设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走房地产综合开发之路,拓宽资金渠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行房地产综合开发,一方面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回收资金后,又可将资金循环、滚动地用于城市建设。从而打破了城市建设原有的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城市建设投入产出的新机制,使城市建设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房地产发展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问题。如何利用城市规划来协调房地产的发展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这一思维模式的产生根源于对房地产开发中问题的深切关注。对房地产开发中问题的反思必然要把视角指向对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的研究。协调机制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具有引导与管理的作用,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地价的影响、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制定三方面来实现其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具有反馈作用,房地产开发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三方面来实现其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