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资料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这里因此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现今的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
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园内亭台林立,古木培敬友参天。从正门进入后,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建筑物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工部祠的东北部,是少陵碑亭和大诗人当年的茅屋故居,茅屋以东是盆景园,往南依次是浣花祠、花径、大雅堂和靠近南门的草堂陈列室。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标志性景观——茅屋故居
茅屋故居,是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复建的,成为了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观。茅屋东侧的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其中有“杜诗绝唱、书法绝品、楠木绝材、刻工绝活”等四绝。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配槐,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
草堂稿搭有三个门,其中正门和南门都位于草堂的南部,北门位于西北部。正门和南门相距不远,游人多从这两个门出入。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游览前小钟先给大家说几点注意事项:1.游览时,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卫生,不要乱扔果皮纸屑。2..请大家牢记我的手机号码,进入景区后要紧跟着我,不要走失,下午五点我们在此集合登车。下面我们游览的顺序是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和茅屋,时间大约两个小时。好了,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杜甫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草堂原先占地一亩,在杜甫离开后一度衰败,唐末时,韦庄在旧址上重建草堂,后来经历代多次培修,到清嘉靖十六年重建完成时,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规模。重建后的草堂有着自己的特色,它是一处集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格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环境清幽的著名文化圣地,1957年,朱德总司令游览草堂时用“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诗句评价了草堂的历史地位。关于杜甫草堂的传说还有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就不给大家一一讲述了!大家请跟上我的脚步,不要掉队哦。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大廨了,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第二重建筑,为什么叫大廨呢?原来,廨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哪扰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李李旦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为了表达对他老人家的尊崇之情,便将这重建筑命名为大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草堂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了后人对这位大诗人的尊敬与爱戴。
现在大家请看安放于大廨厅中央的这尊杜甫的塑像,但为什么它会如此清瘦呢?它要向我们暗示些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这尊塑像是出自于中央美术学院钱绍武教授之手,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采用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表现了诗人饱经忧患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请大家仔细看这尊塑像的神态,低首捋须,沉思苦吟,让我们将时光倒流到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扶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在向苍天发出“乾坤满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悲怆感叹。这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不但外观极为传神,内涵也无比厚重。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胜转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具有“至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但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在他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中,他除了回顾自己不堪回首的一生之外,依旧是对国家前途的忧心。“战血依流旧,军声动至今”他对他所忠诚的国家如此牵挂,然而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他的一生就像空旷的午夜划过天空的流星,耗尽了生命才获得了一次耀眼的闪亮,这位星空下的寂寞老人,除了给我们留下那些气雄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歌之外,就是我们脚下的草堂了,他老人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唤起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们的共鸣,大廨前有一幅扰笑对联便是清代学者顾复初游览草堂时书写的,那么这位顾先生要向他的杜老前辈说些什么肺腑之言呢?